《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团队基于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利用甲烷碳同位素(13CH4和12CH4)拉曼光谱的显著差异,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发表。

    深海热液系统释放了大量CH4、H2等还原性气体,供养了独特的化能合成生物群落,对研究早期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此高浓度甲烷的来源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如“彩虹”超镁铁质热液系统中甲烷浓度高达2.5mmol/kg,远高于实验室中水岩反应的甲烷产量。CH4的碳同位素组成是区分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甲烷的有力手段,但现有实验技术和碳同位素值测试方法无法排除背景碳源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实验可靠性。近年来,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位测定气体同位素成为了可能,但当前仍缺乏高温高压水热体系下甲烷碳同位素的拉曼光谱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利用毛细管高压透明腔,系统地研究了高温高压(25-400oC,50-400 bar)纯CH4体系和CH4-H2O体系下13CH4和12CH4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表明13CH4的特征峰的峰位在2907cm-1-2912cm-1,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减小向低波数移动;而12CH4的特征峰在2912cm-1-2917cm-1,在相同的温度压力下始终比13CH4高4.6-5.1cm-1,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通过拉曼光谱来进行区分。此外,研究团队还分别建立了水溶液中13CH4和12CH4的浓度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研究表明由于溶解13CH4和12CH4本身拉曼散射截面的不同而不是水的摩尔密度或者拉曼散射截面的变化导致了两者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存在差异。相关研究成果为原位识别和定量分析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高温高压水热实验及深海原位探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葛玉洲,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Ge, Y., Li, L., Xi, S., Zhang, Y., Luan, Z., and Zhang, X., 2023, Comparison of Rama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between 13CH4 and 12CH4 from 25 to 400 °C and 50 to 400 ba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p. 12338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614252301065X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9/t20230925_688606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肖媛媛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了题为“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的文章,揭示了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分馏。 锌同位素是研究行星成因与演化、示踪壳幔物质循环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例如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但缺乏对分馏规律和程度的准确限定。为探究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行为,该研究选取东太平洋洋隆10°30′N洋中脊玄武岩(MORB)样品进行了锌同位素分析。这些MORB样品已知来自于成分均一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程度也类似,但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MgO = 1.76-7.38 wt.%)。其δ66Zn(相对于JMC-Lyon)值变化较小(0.21-0.32‰),但与岩浆演化指标(例如MgO)具有良好相关关系,演化程度越高的样品具有越重的锌同位素组成。因此,MORB结晶分异演化过程可导致约0.1‰的锌同位素分馏。 根据MORB的锌同位素演化趋势,该研究估算了MORB初始熔体的δ66Zn值为0.22 ± 0.04‰ (2SD),亏损MORB地幔源区(DMM)的δ66Zn值约为0.17 ± 0.04‰。DMM与全硅酸盐地球(BSE)的δ66Zn值(δ66ZnBSE = 0.17 ± 0.08‰)类似。因此,该研究提出大陆地壳从原始地幔中抽离、留下残余DMM过程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大陆地壳整体上具有类似初始MORB熔体的锌同位素组成。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普副研究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Sun, P.*, Niu, Y., Duan, M., Chen, S., Guo, P., Gong, H., Xiao, Y. & Wang, X. (2023). 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346, 180-19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300084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盐田藻类生物碳汇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2-21
    • 近日,爱思唯尔出版集团旗下国际期刊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分子育种团队盐田藻类碳沉积相关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嗜盐藻类与嗜盐菌协同促进高盐生态环境中碳酸盐的沉积现象,揭示了其背后的碳汇生物学过程和机制,为发展近海盐田、内陆盐湖等水生环境中的碳汇提供了新的理论认知。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贡献了海洋中接近95%的初级生产力,同时固定了全球约50%的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算,除海洋外,全球的含盐水体占据内陆总水量的44%,这其中包括大量高盐碱湖泊和沿海盐池。然而,由于含盐较高(从海水盐度至饱和盐度),导致这种环境中生物组成相对简单,它们的固碳能力和潜能也因此极少被关注,甚至被忽略。 该研究以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为例,通过对富含盐藻及嗜盐菌的天然盐池环境进行沉积物采集,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碳酸盐形式的沉积物。对这些沉积物进行宏基因组分析,发现这些碳酸盐沉积物上富集了光合作用与尿素降解相关的基因,且这些基因的富集与分布表现出层化现象,与碳酸盐沉积程度密切相关。 为解析盐田光合藻类与细菌对碳酸盐沉积的作用机制,研究团队分离了盐生环境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光合自养微藻——杜氏盐藻的共生菌涅斯捷连科氏菌(Nesterenkonia sp. HG001),并以二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索了盐藻和涅斯捷连科氏菌在碳固定和移除上的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盐藻与嗜盐菌混合培养时嗜盐菌可显著促进盐藻的生长,并且这种共培养可促进碳酸酐酶与脲酶等碳酸盐沉积过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此外,碳酸盐的沉积和溶解与藻类光合作用过程直接相关。 同位素定量示踪分析表明,共培养过程对外部CO2的吸收率提高了49.63%,并通过藻类光合作用等过程促进了沉积物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使CaCO3沉淀量增加了54.54%。为从生物学机制上解释这些现象,本研究从藻类细胞生理、电化学、细胞生理等多层次对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的菌藻共培养体系开展研究。 结果表明,在高盐液体环境中对菌藻进行共培养,共生菌吸附在藻细胞表面,且引起培养微环境pH上升。原位离子微型探针定量分析表明Ca2+与H+在菌藻共存的条件下表现出了反向流动。此外,通过创新的菌藻隔离培养实验,监测到菌、藻之间在高盐环境中可形成微环境pH差值并引起电势差,均为解释碳酸盐沉积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撑。 该研究通过野外和实验室模拟数据表明,高盐条件下菌藻协同的生物学作用对大气CO2去除起到重要作用。据评估,我国近海盐田和盐湖环境每年可提供约1.36万吨碳酸盐形式的碳汇量,约占世界盐水环境碳汇量的2.3%。该研究首次详细记录并表征了盐藻以可封存碳形式促进碳汇,为高盐水生环境开展生物碳汇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研究所获得的数据及其生物学机制的解释,对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高盐生态环境的碳汇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研究团队将立足盐田生物资源及其产业化开发,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为进一步发掘盐田生态系统碳汇潜能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顾文辉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王广策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天津长芦汉沽盐场参与了碳沉积调查等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Wenhui Gu, Songcui Wu, Xuehua Liu, Lijun Wang, Xulei Wang, Qi Qiu, Guangce Wang*, Algal-bacterial consortium promotes carbon sink formation in salin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2023, 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3.08.00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9012322300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