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日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团队基于原位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利用甲烷碳同位素(13CH4和12CH4)拉曼光谱的显著差异,在甲烷碳同位素的原位识别和定量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近日在国际光谱学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发表。

    深海热液系统释放了大量CH4、H2等还原性气体,供养了独特的化能合成生物群落,对研究早期生命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此高浓度甲烷的来源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如“彩虹”超镁铁质热液系统中甲烷浓度高达2.5mmol/kg,远高于实验室中水岩反应的甲烷产量。CH4的碳同位素组成是区分生物成因和非生物成因甲烷的有力手段,但现有实验技术和碳同位素值测试方法无法排除背景碳源的影响,极大地影响了实验可靠性。近年来,原位拉曼光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原位测定气体同位素成为了可能,但当前仍缺乏高温高压水热体系下甲烷碳同位素的拉曼光谱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利用毛细管高压透明腔,系统地研究了高温高压(25-400oC,50-400 bar)纯CH4体系和CH4-H2O体系下13CH4和12CH4的拉曼光谱特征。研究表明13CH4的特征峰的峰位在2907cm-1-2912cm-1,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减小向低波数移动;而12CH4的特征峰在2912cm-1-2917cm-1,在相同的温度压力下始终比13CH4高4.6-5.1cm-1,表明两者可以很好的通过拉曼光谱来进行区分。此外,研究团队还分别建立了水溶液中13CH4和12CH4的浓度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研究表明由于溶解13CH4和12CH4本身拉曼散射截面的不同而不是水的摩尔密度或者拉曼散射截面的变化导致了两者的拉曼定量校准模型存在差异。相关研究成果为原位识别和定量分析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提供了有力支撑,在高温高压水热实验及深海原位探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葛玉洲,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Ge, Y., Li, L., Xi, S., Zhang, Y., Luan, Z., and Zhang, X., 2023, Comparison of Raman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between 13CH4 and 12CH4 from 25 to 400 °C and 50 to 400 ba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p. 12338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8614252301065X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9/t20230925_6886068.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肖媛媛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发表了题为“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的文章,揭示了洋中脊玄武岩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分馏。 锌同位素是研究行星成因与演化、示踪壳幔物质循环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岩浆作用过程(例如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但缺乏对分馏规律和程度的准确限定。为探究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演化过程中的锌同位素行为,该研究选取东太平洋洋隆10°30′N洋中脊玄武岩(MORB)样品进行了锌同位素分析。这些MORB样品已知来自于成分均一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程度也类似,但经历过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MgO = 1.76-7.38 wt.%)。其δ66Zn(相对于JMC-Lyon)值变化较小(0.21-0.32‰),但与岩浆演化指标(例如MgO)具有良好相关关系,演化程度越高的样品具有越重的锌同位素组成。因此,MORB结晶分异演化过程可导致约0.1‰的锌同位素分馏。 根据MORB的锌同位素演化趋势,该研究估算了MORB初始熔体的δ66Zn值为0.22 ± 0.04‰ (2SD),亏损MORB地幔源区(DMM)的δ66Zn值约为0.17 ± 0.04‰。DMM与全硅酸盐地球(BSE)的δ66Zn值(δ66ZnBSE = 0.17 ± 0.08‰)类似。因此,该研究提出大陆地壳从原始地幔中抽离、留下残余DMM过程中,锌同位素的分馏有限。大陆地壳整体上具有类似初始MORB熔体的锌同位素组成。 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普副研究员。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Sun, P.*, Niu, Y., Duan, M., Chen, S., Guo, P., Gong, H., Xiao, Y. & Wang, X. (2023). Zin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d-ocean ridge basalt differentiation: Evidence from lavas on the East Pacific Rise at 10°30′N.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346, 180-19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6703723000844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实验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刘建国团队在微藻生物能源研究中取得产氢耦合产油的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 微藻中的绿藻因具有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周期短、高产生物能源与二氧化碳减排相耦合等特点,被认为是生产可再生能源的理想生物资源。以往绿藻产能的研究重点关注于光合产氢和生物柴油两个不同侧面的单独研究,一方面,绿藻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的诱导模式不同,前者为硫限制而后者则为氮限制;另一方面,产氢与产油在需求能量物质NADPH上存在竞争,传统上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此消彼长难以兼顾,因而鲜见同一藻株协同产氢与油脂积累的报道。 海洋所藻类生物技术团队筛选出一株原壳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可在氮限制条件下产氢,其产氢量与传统缺硫诱导下的经典模式藻株莱茵衣藻相当,在密闭隔氧+氮限制可诱导原壳小球藻同步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其机制为:(1)氮限制使光合暗反应关键酶Rubisco降解,造成光合光反应电子和能量(NADPH)的积累,进而诱导活性氧产生;(2)在此状态下,细胞呼吸耗氧大于光合放氧,在密闭条件下产生厌氧环境,诱导氢酶活化,光合作用光反应过剩电子大量流向氢酶,实现高效光合产氢;(3)厌氧发生后,缺氧抑制呼吸电子传递,反馈抑制TCA循环,造成脂肪酸合成底物乙酰辅酶A积累。细胞中乙酰辅酶A和NADPH的积累为油脂合成提供了底物和能量,同时活性氧的大量产生可诱导油脂合成相关酶的高表达,进而有利于油脂的积累。因此原壳小球藻可在高效光合产氢的同时实现油脂大量积累。 该研究同时兼顾光合产氢和油脂积累,有利于推动从单一产能向协同调控多个产能过程的转变,为降低微藻生物能源生产成本、发掘微藻开发应用潜能、提高整体生产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相关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张立涛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刘建国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李凌副研究员参与了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Zhang Litao, Li Ling, Liu Jianguo (2022) Enhanced biohydrogen and lipid coproduction in 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under nitrogen-limiting conditions in a closed system.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59: 13216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5965262201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