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08
  • 记者从河北省政府新闻办12月5日召开的“河北省加快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一批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项目在河北省落地实施,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医药全产业链管理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中医药影响日益扩大,中医药强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据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凯介绍,近年来,河北省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2024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河北省政府签署《共同支持河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重点在中医药综合改革、科技创新等6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2023年11月,京衡“名片”工程、京廊“三环五融通十百千万”起点工程等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新成效。此外,河北省还建设了66个中医药协同发展专科联盟,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京津合作项目达260余项,京津名中医在河北省建立工作室60余个。


    在中医医疗服务发展方面,其机制也在不断健全。目前,广安门医院保定医院、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投资支持。17家中医医院的30个专科获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培育)单位。


    河北省还初步建成了以87个国家级中医重点和优势专科为引领、447个省级优势专科为支撑、568个市级中医重点(优势)专科为基础的中医优势专科网络。建设了2297个国医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国医堂实现全覆盖。其中,1516家国医堂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


    在中医药科研创新方面,河北省打造了高水平中医药科研平台,目前已开展6个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新建22个首批省级中医药重点学科、12个中医药定量化方向省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室。


    此外,河北省中药产业发展也在日趋壮大。据张凯介绍,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发布河北省第一批道地药材41种,第一批中药材产地趁鲜切制加工品种37个,遴选确定了4家中药生产企业的11个中药品种开展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试点示范建设。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还会同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不断健全完善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大数据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接入中药材企业、种植基地、第三方检测机构共2600余家,21所公立中医医院纳入平台,初步实现对中药材全产业链追溯功能。


    张凯表示,河北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下一步,河北省将进一步深化中医药改革发展,推动中医药科研创新,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做大做强中医药产业,为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王红、李正泽阳)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70857.html
相关报告
  • 《铁腕治污 江苏“4+1”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江苏坚决贯彻认真落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特别是今年以来,江苏省把突出问题整改作为重中之重,把推进“4+1”污染治理工程作为治本之策,下真功夫、啃硬骨头,奋力推动长江江苏段绿色发展走在前列。 整改成效走在沿江省市前列 近日,经历61年风雨的中石化南通姚港油库完成拆除。姚港油库始建于1958年7月,曾经是江苏省内中心油库,主要开展成品油仓储中转,供应70%以上南通成品油市场。 去年底,姚港油库码头被国家长江办、水利部列入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名单。南通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牵头协调、组织研究、督促推进,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限要求,历时1个月完成拆迁,目前这项整改工作已报省履行销号程序。 “近年来,南通始终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勇争上游’的政治担当和目标追求,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南通坚持系统治理,突出“一张图”管控,突出全方位整改,目前已完成问题整改103个;突出系统化治理,坚持水岸共治、江河联治、流域防治。南通将奋力跑好长江大保护“最后一棒”,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贡献。 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介绍,截至目前,国家警示片披露的17项问题整改过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排污口整治、沿江造林绿化等专项行动推进有力,沿江修复保护向纵深拓展。江苏省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得到国家长江办肯定。 “4+1”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张家港港务集团13号泊位,船舶污染物接收船“锡航机38”正在接收货船“水阳江6898”上的生活污水,船上的生活垃圾也打包整齐,放入垃圾桶进行回收。张家港港务集团副总经理邵红星说:“船舶污染物违规排放或倾倒很难实时监管,偷排偷倒行为屡禁不止。我们免费接收船方污染物,有效避免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往长江里排放。” 张家港沿江港口8月12日起实施到港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实行一个多月,码头日均接收生活污水3吨、生活垃圾8立方米,至今未发现一起船舶向江中偷排偷倒行为。 从常州西新桥出发,沿着长江路驾车向北直行半个多小时,一大片密林出现在眼前。这是常州高新区城市“绿肺”——新龙生态林的一小部分。以前这里是一些零散的村庄和河塘,还有120多家散乱企业。作为常州市生态绿城重点工程,新龙生态林将江边污水处理厂日均8万吨再生水引入净化,一水多用,节能减排,实现市民休闲公园与水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江苏省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及尾矿库治理“4+1”工程,各项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效。上半年,全省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31万立方米,新建污水管网767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64%。截至8月,沿江八市化工园区(集中区)33个,较2017年减少4个,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从2017年的23.5%提至46%。今年底,全省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率将达100%。目前,全省沿江沿海港口全部完成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内河港口码头完成70%以上。 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7月19日,长江流域环境资源第一法庭在江阴法院正式运行,该法庭集中管辖太仓市、张家港市等19个市(县)区的环境资源案件。今年初,省高院在基层法院设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洪泽湖流域等9家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由全省基层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案件。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设立环境资源法庭,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一做法打破以行政区域设立法庭的模式,有利于统一裁判尺度,为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保障长江生态安全。全省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严厉打击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犯罪。江苏省政府诉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判令污染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用、评估费用、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费合计5482.85万元,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信贷资金支持。江苏引“金融活水”,护“一江清水”。近年来,国开行江苏省分行主动创新融资模式,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截至7月末,国开行在江苏长江经济带领域累计投放贷款7700亿元,支持常州新北区长江大保护、常熟市长江大保护、扬农石化退城入园,以及一批生态保护、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和海上风电项目。 一系列举措,让长江江苏段水环境明显变好:干流水质总体为优,主要入江支流断面优Ⅲ比例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7月,20多头江豚在南京长江江面追逐嬉戏,“微笑精灵”的跳跃身影,成为长江水质改善的最好证明。
  • 《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取得阶段性实效_》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3-30
    • 近日,记者从省林业和草原局获悉,自2019年6月11日,青海启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工作后,我省紧盯“三步走”规划目标,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示范省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实效。 据了解,成立了由国家林草局和青海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示范省领导小组,为示范省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全国率先制定印发了《青海省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出台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青海省推进示范省建设的行动方案和工作措施。同时,建立了统一管理机构,由青海省林草局统一行使自然保护地管理职责;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标准,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类型,开展综合评价,梳理调整和归类自然保护地类型,利用近1年时间,全面完成全省223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办法》和《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该方案目前正在向国家林草局和各市州、县政府及省直各部门征求第三轮意见;制定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启动了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8月,由国家林草局和青海省政府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形成了《西宁共识》。2020年3月,我省正式发布了《青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白皮书(2019)》。 据统计,目前,全省建立了包括三江源、祁连山2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11个自然保护区,14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在内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09处,总面积达26.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6.8%,建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江源、祁连山两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构成了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的体制基础。建立健全草地、森林、湿地等各类监测体系,持续开展覆盖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遥感监测和地面监测,区域生态监测网站体系初步形成,全面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管护能力,初步形成一套规范有效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构建起“生态大保护”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