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污 江苏“4+1”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江苏坚决贯彻认真落实,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特别是今年以来,江苏省把突出问题整改作为重中之重,把推进“4+1”污染治理工程作为治本之策,下真功夫、啃硬骨头,奋力推动长江江苏段绿色发展走在前列。

    整改成效走在沿江省市前列

    近日,经历61年风雨的中石化南通姚港油库完成拆除。姚港油库始建于1958年7月,曾经是江苏省内中心油库,主要开展成品油仓储中转,供应70%以上南通成品油市场。

    去年底,姚港油库码头被国家长江办、水利部列入长江干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名单。南通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多次牵头协调、组织研究、督促推进,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限要求,历时1个月完成拆迁,目前这项整改工作已报省履行销号程序。

    “近年来,南通始终把修复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地处长江下游、工作勇争上游’的政治担当和目标追求,高质量建设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南通坚持系统治理,突出“一张图”管控,突出全方位整改,目前已完成问题整改103个;突出系统化治理,坚持水岸共治、江河联治、流域防治。南通将奋力跑好长江大保护“最后一棒”,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贡献。

    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介绍,截至目前,国家警示片披露的17项问题整改过半,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排污口整治、沿江造林绿化等专项行动推进有力,沿江修复保护向纵深拓展。江苏省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得到国家长江办肯定。

    “4+1”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在张家港港务集团13号泊位,船舶污染物接收船“锡航机38”正在接收货船“水阳江6898”上的生活污水,船上的生活垃圾也打包整齐,放入垃圾桶进行回收。张家港港务集团副总经理邵红星说:“船舶污染物违规排放或倾倒很难实时监管,偷排偷倒行为屡禁不止。我们免费接收船方污染物,有效避免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往长江里排放。”

    张家港沿江港口8月12日起实施到港船舶污染物“零排放”“全接收”。实行一个多月,码头日均接收生活污水3吨、生活垃圾8立方米,至今未发现一起船舶向江中偷排偷倒行为。

    从常州西新桥出发,沿着长江路驾车向北直行半个多小时,一大片密林出现在眼前。这是常州高新区城市“绿肺”——新龙生态林的一小部分。以前这里是一些零散的村庄和河塘,还有120多家散乱企业。作为常州市生态绿城重点工程,新龙生态林将江边污水处理厂日均8万吨再生水引入净化,一水多用,节能减排,实现市民休闲公园与水生态治理的有机结合。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江苏省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及尾矿库治理“4+1”工程,各项工作均取得阶段性成效。上半年,全省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31万立方米,新建污水管网767公里,完成年度任务的64%。截至8月,沿江八市化工园区(集中区)33个,较2017年减少4个,化工生产企业入园进区率从2017年的23.5%提至46%。今年底,全省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率将达100%。目前,全省沿江沿海港口全部完成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建设,内河港口码头完成70%以上。

    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7月19日,长江流域环境资源第一法庭在江阴法院正式运行,该法庭集中管辖太仓市、张家港市等19个市(县)区的环境资源案件。今年初,省高院在基层法院设长江流域、太湖流域、洪泽湖流域等9家环境资源法庭,集中管辖由全省基层法院受理的环境资源案件。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设立环境资源法庭,在全国尚属首例。这一做法打破以行政区域设立法庭的模式,有利于统一裁判尺度,为生态环境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

    近年来,江苏坚持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保障长江生态安全。全省法院发挥审判职能,严厉打击破坏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犯罪。江苏省政府诉安徽海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判令污染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用、评估费用、生态环境服务功能损失费合计5482.85万元,推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离不开信贷资金支持。江苏引“金融活水”,护“一江清水”。近年来,国开行江苏省分行主动创新融资模式,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截至7月末,国开行在江苏长江经济带领域累计投放贷款7700亿元,支持常州新北区长江大保护、常熟市长江大保护、扬农石化退城入园,以及一批生态保护、交通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和海上风电项目。

    一系列举措,让长江江苏段水环境明显变好:干流水质总体为优,主要入江支流断面优Ⅲ比例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7月,20多头江豚在南京长江江面追逐嬉戏,“微笑精灵”的跳跃身影,成为长江水质改善的最好证明。

相关报告
  • 《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9-30
    • “渔船退捕实现船收回、证注销、网销毁三个 100% ,‘一船一档’录入退捕渔船信息管理系统工作也于 7 月 31 日完成。同时清理整治、执法监管、安置保障等工作也都在加紧推进。” 9 月 14 日,安徽省铜陵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罗成圣接受铜陵日报记者采访时,他介绍说目前铜陵市长江禁捕退捕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为深入打好禁捕退捕攻坚战,铜陵市全面落实省委“六无四清”“七个到位”的部署安排,全面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加大涉渔“三无”船舶清理整治,积极落实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确保政策到位、举措落实。 推进渔船退捕有力有序。到目前,长江干流铜陵段及菜子湖水域、 2 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内,涉及的 471 艘持证捕捞渔船已全部退出, 471 本捕捞证已全部注销,销毁网具 4350 公斤。逐船逐人建档立卡,农业农村部门组建专班上船入户开展调查,进一步系统锁定全市建档立卡渔船、渔民数量。依法依规清理整治“三无”船舶,经排查全市现有潜在涉渔“三无”船舶 1603 艘,其中已封存 1109 艘,拆解 296 艘,起吊上岸 198 艘。联合联动强化执法监管。按照“零容忍、全覆盖、严执法、退干净、清彻底、不反弹”的要求,今年以来,铜陵市共组织开展渔政执法检查 706 次,其中联合执法 99 次,取缔地笼网、定置网等各类非法渔具 2886 条,行政处罚案件 31 起,另有 4 起正在办理中,刑事案件 26 起;市场监管部门开展打击市场销售非法捕捞渔获物行动,共出动执法人员 5973 人次,检查水产品市场 1414 个次,排查网店、网站 84 户次,发现问题经营户 8 家,要求经营者立即整改;开展生产性垂钓整治,查获非法锚钩钓鱼案 1 起。妥善做好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目前通过转产转业、劳务输出、发展产业等方式实现转产转业 1265 人,占应转人数 85.2% ,纳入社保 1564 人,占应纳人数的 91.1% ,低保、医保和住房保障实现了应纳尽纳。   “虽然洪涝灾害影响了部分工作进展,但是总体上看我们进度有保障。”罗成圣说,禁捕退捕工作开展以来,铜陵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市长江禁捕退捕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江边、水上、码头、渔民家中、水产品市场等处督导长江禁捕退捕工作;印发多个针对性方案,多次召开专题会、调度会、督办会,强化督查考核,确保举措落地落实落到位。资金保障方面,共安排落实资金 9607 万元,资金配套比 102.8% ;截至目前,已拨付支出 6437 万元。 不只有强大的政府推动力,还有强大的工作推进合力。目前,公安、渔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了协同机制,全面加强对重点水域、偏僻水道和销售市场的联合巡查管控;财政、督查、河长办等部门也已全面行动起来。下一步,铜陵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渔船处置补偿、渔民转产就业和安置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深化专项打击整治,落实渔民帮联制度,确保夺取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全面胜利。
  • 《优化机制助能力提升 督查有力促问题整改 大气防治强化督查取得阶段性成效》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发布时间:2017-08-04
    • 3个月前,从全国抽调的首批224名环境执法人员整装出发,开始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第一轮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3个月后,这次被称为“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前六轮次强化督查共检查32003家企业(单位),发现20481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64%。   一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被查处,一些环境违法问题集中的地区被点名,一些整改不力的政府被约谈。压力的传导下沉和执法力度加大的背后,是企业体会到了治污压力,政府明确了治污责任,带给公众的,则是空气质量的改善和对强化督查的更多期待。   优化督查机制 精兵强将实施精准打击   可以肯定,从今年4月开始,“2+26”作为关键词,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元素贯穿于之后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始末。   既有督政,也有督企。强化督查的目标是依法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把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部署的大气污染防治各项任务抓实、抓细、抓好,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   28个城市,涉及京津冀地区及传输通道。此次强化督查在督查各级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以外,重点对固定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高架源”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及运行,“散乱污”企业排查、取缔,错峰生产企业停产、限产措施执行和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企业治理设施安装运行等情况进行督查。   “坚持问题导向,哪里有问题就到哪里监督检查,并且扭住问题不放,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督查工作部署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翟青代表时任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对强化督查提出要求。   覆盖范围广,涉及领域多,这场耗时一年的“蓝天保卫战”任务的艰巨性可想而知。   为此,环境保护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一共抽调5600名精兵强将组成督查组,各督查组组长均由经验丰富的一线环境执法人员担任。   每8人一组负责一个地市,每两周进行一次轮换。5600名执法人员将分批次入驻,保证被督查城市一年内接受25轮次强化督查。   为保障工作的连续性,此次强化督查还在环保领域首创了压茬轮换制度,即每次轮换时,都由前一组的4名同志与之后一组的4名同志共同工作一周时间,以便对前期所掌握的情况和经验进行交接。   而强化督查发现问题转交地方处理要求地方按时反馈的工作机制,更是进一步发挥了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积极性。   一方面用创新的工作机制指挥和指导精兵将强们的督查工作,促进了其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精准执法和科学执法则使强化督查事半功倍。   针对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等大型企业,环境保护部已完成“2+26”城市的1532家企业、2945个高架源自动监控系统安装,企业排污数据可实时传输至环境保护部。针对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散乱污”企业排查困难问题,环境保护部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划分“2+26”城市热点网格(3×3公里)36793个,精细筛选出的3602个热点网格污染物排放量占比约为整个区域的80%。   监控数据超标以及热点网格的具体信息等内容第一时间推送到督查组和当地环保部门,使执法更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监管执法的工作效率。   四类问题最为突出 依法查处取得成效   “存在问题的企业中,‘散乱污’企业问题、污染设施不完善及不正常运行、挥发性有机物和物料未按要求覆盖密闭等4类问题最为突出。”在7月14日环境保护部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环境监察局局长田为勇向记者介绍,根据3个月强化督查情况看,存在以上4类问题企业共占发现存在问题企业总数的80.7%。   数据显示,20481家违法企业中,“散乱污”企业达到6662家。“散乱污”企业多存在没有环保审批手续、废气直排污染环境等问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大。   河北省石家庄市富村镇、高邑镇有各类小型铸造厂60多家;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丁里长镇、郭屯镇、侯咽集镇等乡镇分散着200余家塑料颗粒厂;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有各类小型家具生产企业约70家,木器加工小作坊100余家……   从通报情况看,虽规模不大,但“散乱污”企业聚集程度较高,为何难禁、难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地方政府错误地依赖“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慢,对企业的监管也不够到位。   这其中,关系到另一个舆论关注的话题,就是强化督查是否会影响地方经济?   “没有环保手续,没有污染处理设施以及没有达标排放的‘三无’企业是我们依法打击的对象。”回答记者提问时,田为勇表示,监控显示高架源企业从今年1月800多家生产恢复到900多家,这有力证明了大企业没有受到强化督查的影响。   正如田为勇所言,强化督查打击企业违法排污,除了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更关乎市场的公平正义。无论何时何地,“三无”企业都不应该有生存空间。按照环境保护部要求,以今年9月为限,强化督查发现的所有“散乱污”集群,如不能升级改造必须关闭,如工作推进不利,将追究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责任。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字,是在违法企业中存在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问题的企业为2404家。众所周知,VOCs是臭氧的主要“原材料”,而进入5月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很多地方的首要污染物正是臭氧。相比之前督查情况,涉及VOCs的企业违法行为查处越来越多,进一步证明了强化督查以问题为导向、将督查与环境质量改善“挂钩”的指导思想。   找出问题、梳理分析的同时,个别企业仍然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同样不容忽视。弄虚作假、阻扰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等行为,正说明了个别地区环境执法环境的恶劣。田为勇表示,环境保护部对此一直持不变的态度,那就是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按照法律要求,该移交刑事司法的要移交,该行政处罚的要处罚。”   督促整改传导压力 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督查机制优化了,违法问题找到了,更重要的还是第一阶段3个月的强化督查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4月北京市PM2.5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低于去年68微克/立方米的水平。而京津冀地区4月的PM2.5浓度也低于往年。与没有采取强化督查的前几月相比,北京及京津冀区域的PM2.5浓度同样呈下降趋势。   这背后,强化督查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强化督查发现的问题,督查组当天即向当地政府进行移交,督促地方依法查处并建立台账,逐一整改销号,确保督查发现的环境问题件件有回应、有落实。   同时,环境保护部每月派出巡查组,各司局领导带队对28个城市开展为期一周的巡查,主要负责对督办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核实,逐一对账销号。根据前四次巡查情况,前四期督办问题共2178个(突出问题1130个,“散乱污”问题1048个),可销号的1487个,占比68.3%。其中,突出问题销号710个,占比62.8%;“散乱污”问题销号777个,占比74.1%。   舆论注意到,因督查整改进度缓慢、整改工作滞后、整改工作推进缓慢和整改组织不力,目前已经有河北省衡水市、山东省淄博市、河南省荥阳市、山西省长治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4地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被环境保护部约谈。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此次约谈的4个地区,就是在巡查过程中发现了其整改过程中存在问题。   为确保突出问题得到解决,传导治污压力,环境保护部还每日发布环境违法典型案例,对环境违法行为予以公开曝光,并对一些好的典型进行公开表扬,通过以案说法,推动形成环境守法的良好氛围。   督查有力,整改有效,促进了空气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但强化督查取得的成效并不止于此。   治污压力层层传导下沉。以“散乱污”企业集群为例,强化督查之初,地方通过自查上报企业数量为5.6万家,截至6月底,地方上报自查数量已经增加到17.6万家,督查组在强化督查过程中还新发现清单外企业3768家,集群38个。   执法力度明显加大。以新环保法4个配套办法执行情况为例,2017年4月和5月,“2+26”城市执行案件数比2016年同期分别增长了129%和237%。   企业守法意识提升。环境监察局工作人员提供的“京津冀及传输通道城市高架源自动监控数据超标率(日均值)按月变化趋势图”显示,“2+26”城市高架源超标企业占比从2016年1月的31%下降为2017年5月的2.35%。   全国陆续开展交叉执法。强化督查开创的交叉执法、异地执法新模式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份都组织开展了类似的交叉执法检查行动。   ……   3个月时间,20481家违法企业,强化督查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改善了环境质量,创新了工作机制。公众相信和期待,在9个月之后,这份“蓝天保卫战”的成绩单上内容会更丰满,战果会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