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了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机制》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06
  • 反倾岩质边坡在自然界中较为常见,对其破坏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人员采用离散元法(DEM)建立了反倾岩质边坡的数值计算模型,从宏观和细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反倾边坡的破坏机理,研究了反倾边坡的弯曲倾倒破坏特征和破坏区的发育规律。

    通过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高宽比和层理粘结强度对反倾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边坡倾角和岩层倾角影响弯曲倾倒破坏的倾角和破坏带的形状,从而影响边坡的稳定性。随着坡角和岩层倾角的增大,弯曲倾倒的趋势更加明显,破坏区的形状也更加陡峭。过高的高宽比导致破坏区发育不完全、形态较陡、稳定性较差。节理粘结强度越大,边坡稳定性越好,反之则越差。高宽比对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区有影响,当高宽比不大于3:2时,反倾岩质边坡的DEM模拟和模型试验均能达到预期效果。节理的粘结强度与反倾岩质边坡的强度密切相关。节理的摩擦系数μ对θ2和θ1的影响最大,法向刚度与剪切刚度的比值对边坡位移的影响最大。当粘结强度较大时,反倾岩质边坡的弯曲倾倒角度较小,坡体更加稳定;反之,坡面则更加不稳定。

    该研究可为反倾岩质边坡的破坏机理分析和稳定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1]。






    [1] Discrete Element-Based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sm

    Analysis of Anti-Dip Rock Slopes



  • 原文来源:https://doi.org/10.1007/s10064-024-03908-2
相关报告
  • 《武汉岩土所在断层带泥质充填节理岩体剪切滑移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0
    •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日渐减少,我国中东部矿井逐步向千米深部延伸。由于地质历史上长期构造运动的反复剪切挤压作用,深部地层频频出现大范围断层破碎带。以淮南矿区为例,矿区范围内落差大于20米的断层达600余条,每平方千米平均0.4条,其中延伸长度大于1000米的断层占总数的62.5%。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正在大规模建设公路、铁路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大量隧道需穿越构造密集发育的深部地层,如:川藏铁路沿线断层密集发育,穿越大量深大活动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嘉黎断裂带、西兴拉断裂带等)。深部断层破碎带赋存高构造应力,围岩破碎软弱,结构复杂多变且多富含地下水,通常夹杂有大量断层泥,多以岩屑、粉细砂、黏性颗粒等为主,深部断层带围岩高应力与低强度矛盾突出。因此,当隧(巷)道穿越深部断层带时,米级大变形和失稳破坏屡屡出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基于此背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下工程科研团队开展了室内试验和渗流力学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开展了流体作用下含断层泥断层诱导滑移的三轴剪切渗流实验,研究了断层泥对断层滑移力学行为以及摩擦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泥质充填节理剪切强度及剪切滑移机制;②研究了断层泥岩石粒径对断层滑移速度依赖特性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断层泥岩石粒径控制着断层滑移事件的发生,并且初始断层滑移所需的流体压力与岩石粒径呈负相关。并深入研究了水力耦合下断层泥诱导断层滑移破裂的微观机制,为深部软岩大变形灾害防控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③研究了断层带充填物含水率对粘土充填岩节理的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含水量超过塑性极限时岩石节理的抗剪强度呈负相关趋势,基于JRC-JCS强度准则,提出了富粘土填充岩石节理的剪切强度模型。 研究团队以深部断层破碎带大变形灾害防控为导向,旨在突破深部断层破碎带节理岩体变形分析的理论和技术难题,研究成果为深部断层破碎带围岩大变形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期刊,获发明专利1项。 论文1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rmge.2024.02.022 论文2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rmms.2024.105919
  • 《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多机构研究揭示菲律宾Zambales蛇绿岩中铬铁矿的成矿机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08
    • 铬铁矿是蛇绿岩中重要的矿产资源,分为高Al型和高Cr型。高Al型主要用于耐火材料,高Cr型则是提炼金属Cr和制造不锈钢的关键原材料。然而,不同类型铬铁矿的起源长期未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张鹏飞、周美夫和Paul Robinson教授等研究团队,联合香港大学和菲律宾科迪勒拉勘探公司的专家,对菲律宾Zambales蛇绿岩及其铬铁矿床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Zambales蛇绿岩在45-43Ma间经历了四期铬铁矿成矿事件,类型依次为富Ti高Al型、贫Ti高Al型、富Ti高Al型和高Cr型,涵盖了全球蛇绿岩型铬铁矿的常见成分。这些成矿作用与西太平洋新生岛弧成弧前的岩浆作用演变趋势吻合,支持成矿发生在洋内初始俯冲环境。板片后撤速率变化引发了岩浆地幔源区的反复变化,导致了多样化的岩浆形成及铬铁矿成矿。这项研究首次将不同类型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嵌入初始俯冲模型框架,深化了对初始俯冲阶段演变细节的认知。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受到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