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多机构研究揭示菲律宾Zambales蛇绿岩中铬铁矿的成矿机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08
  • 铬铁矿是蛇绿岩中重要的矿产资源,分为高Al型和高Cr型。高Al型主要用于耐火材料,高Cr型则是提炼金属Cr和制造不锈钢的关键原材料。然而,不同类型铬铁矿的起源长期未明。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张鹏飞、周美夫和Paul Robinson教授等研究团队,联合香港大学和菲律宾科迪勒拉勘探公司的专家,对菲律宾Zambales蛇绿岩及其铬铁矿床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Zambales蛇绿岩在45-43Ma间经历了四期铬铁矿成矿事件,类型依次为富Ti高Al型、贫Ti高Al型、富Ti高Al型和高Cr型,涵盖了全球蛇绿岩型铬铁矿的常见成分。这些成矿作用与西太平洋新生岛弧成弧前的岩浆作用演变趋势吻合,支持成矿发生在洋内初始俯冲环境。板片后撤速率变化引发了岩浆地幔源区的反复变化,导致了多样化的岩浆形成及铬铁矿成矿。这项研究首次将不同类型铬铁矿的成矿作用嵌入初始俯冲模型框架,深化了对初始俯冲阶段演变细节的认知。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并受到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Y1NDY0NA==&mid=2247580378&idx=1&sn=fcbbca40226902fff22504754b8e7218&scene=0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菲律宾以东海域次表层涡动能年际变异规律及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31
    • 近日,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菲律宾以东海域次表层涡动能的年际变异规律及其控制机制,促进了对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环流多尺度变异规律的认识。 菲律宾以东海域是次表层中尺度涡旋活跃的海区,拥有热带西太平洋最显著的次表层涡动能信号。这些涡旋在调节西边界流季节内变异以及南半球水团沿西边界向北入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次表层涡旋核心大多位于温跃层以下,很难通过海表要素进行观测,因此对次表层涡旋的研究亟需直接的次表层观测资料支持。 在NPOCE计划支持下,团队在菲律宾以东海域构建了长期连续潜标观测阵列。基于东经130度断面两套潜标2至4年的ADCP连续观测,结合高分辨率模式数据探究了菲律宾以东次表层涡动能的年际变异规律及其与ENSO的关系。 研究发现,菲律宾以东海域次表层涡动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涡动能变化滞后Nino3.4指数14个月。进一步的能量分析表明,背景流的正压和斜压不稳定是涡动能发生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正压不稳定起主导作用。在该海域的南部和北部,正压不稳定的变化分别与次表层部分的哈马黑拉涡(HE)和棉兰老潜流(MUC)有关。HE和MUC的变化受到ENSO事件的调控。厄尔尼诺发生时,日界线以西的海域出现的负海面高度异常以 Rossby波形式向西传播,对菲律宾以东的西边界流变化产生迟滞的调控作用,进而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影响次表层涡动能的年际变化。由于低纬度的Rossby波波速较大,菲律宾以东的南部海域正压能量转换率以及次表层涡动能对ENSO的响应更快。 该研究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惠玉超、通讯作者张林林研究员、以及王凡研究员、胡敦欣院士等人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联合资助,海上考察得到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项目资助。
  • 《研究揭示菲律宾海东南部帕里西维拉盆地的岩浆主导扩张机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7-2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阎贫研究员团队联合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系统》(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分析菲律宾海板块东南部帕里西维拉盆地的洋壳内部反射及厚度变化特征,揭示了该盆地西侧在海底扩张时期的构造与岩浆演化过程。论文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陈昌亮,通讯作者为研究员阎贫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罗伟东。 菲律宾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由西菲律宾海盆、四国盆地、帕里西维拉盆地和马里亚纳海槽组成。受板块俯冲和构造旋转影响,各盆地海底地貌存在差异,其中帕里西维拉盆地的地貌横向变化特征尤为显著。然而,由于缺乏深部地壳结构约束,其成因机制一直不明。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多道地震成像与二维重力模拟,发现帕里西维拉盆地西侧深部地壳反射结构和厚度存在明显横向差异:东、西两端断裂作用弱,地形起伏小,深部莫霍面反射清晰,地壳厚度普遍大于6 公里;中部地形起伏大,发育多个高约1 公里的海底隆起,其轴部地壳显著厚于两侧,且内部不同深度多见岩浆侵入形成的岩席。这表明该区域岩浆供应经历了从稳态到非稳态(幕式侵入)再到稳态的阶段性演化。整个扩张过程中构造作用较弱,证实盆地海底扩张主要由岩浆作用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