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岩土所在断层带泥质充填节理岩体剪切滑移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 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0
  • 随着浅部煤炭资源日渐减少,我国中东部矿井逐步向千米深部延伸。由于地质历史上长期构造运动的反复剪切挤压作用,深部地层频频出现大范围断层破碎带。以淮南矿区为例,矿区范围内落差大于20米的断层达600余条,每平方千米平均0.4条,其中延伸长度大于1000米的断层占总数的62.5%。同时,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正在大规模建设公路、铁路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大量隧道需穿越构造密集发育的深部地层,如:川藏铁路沿线断层密集发育,穿越大量深大活动断裂带(澜沧江断裂带,怒江断裂带、嘉黎断裂带、西兴拉断裂带等)。深部断层破碎带赋存高构造应力,围岩破碎软弱,结构复杂多变且多富含地下水,通常夹杂有大量断层泥,多以岩屑、粉细砂、黏性颗粒等为主,深部断层带围岩高应力与低强度矛盾突出。因此,当隧(巷)道穿越深部断层带时,米级大变形和失稳破坏屡屡出现,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基于此背景,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下工程科研团队开展了室内试验和渗流力学的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开展了流体作用下含断层泥断层诱导滑移的三轴剪切渗流实验,研究了断层泥对断层滑移力学行为以及摩擦稳定性的影响,揭示了泥质充填节理剪切强度及剪切滑移机制;②研究了断层泥岩石粒径对断层滑移速度依赖特性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断层泥岩石粒径控制着断层滑移事件的发生,并且初始断层滑移所需的流体压力与岩石粒径呈负相关。并深入研究了水力耦合下断层泥诱导断层滑移破裂的微观机制,为深部软岩大变形灾害防控方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③研究了断层带充填物含水率对粘土充填岩节理的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含水量超过塑性极限时岩石节理的抗剪强度呈负相关趋势,基于JRC-JCS强度准则,提出了富粘土填充岩石节理的剪切强度模型。

    研究团队以深部断层破碎带大变形灾害防控为导向,旨在突破深部断层破碎带节理岩体变形分析的理论和技术难题,研究成果为深部断层破碎带围岩大变形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期刊,获发明专利1项。

    论文1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rmge.2024.02.022

    论文2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rmms.2024.105919

  • 原文来源:https://www.whrsm.ac.cn/
相关报告
  • 《武汉岩土所在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12-10
    • 边(滑)坡在变形演化全过程中,其剪切带土体通常会发生损伤软化,表现为剪切强度的降低。规范方法中常根据单一强度参数评价得出边坡的单一稳定性系数,缺乏考虑剪切带的损伤软化行为,因此也未能很好得出边(滑)坡变形演化全过程中动态稳定性特征。边(滑)坡的位移监测是工程中常用方法,如何结合位移监测数据来评价边坡的实时稳定性并进行边坡预警仍是一个实际问题。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特殊土力学研究团队通过环剪试验首先揭示了土体大变形剪切力学特性,并根据损伤理论建立了土体的大变形损伤模型,结合矢量和方法提出了边坡稳定性动态演化矢量和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大变形条件下土体具有显著的损伤软化特性,导致边坡的稳定性系数随变形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提出的边坡稳定性动态评价方法定义明确,具有不需要条间力假设和滑动面假设的优点,并充分考虑了土体的损伤软化特性。该研究可为边坡预警和主动防护提供工程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发表于《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775524002415
  • 《武汉岩土所深部煤系地层水泥基注浆材料及加固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岩土力学与工程信息资源网
    • 编译者:李娜娜
    • 发布时间:2024-07-22
    • 深部围岩地质环境复杂,岩体软弱破碎,在强采动作用下,极易发生失稳、冒顶等大变形灾害。注浆加固是控制破碎煤岩体巷道稳定性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能快速有效提高围岩完整性、恢复岩体整体强度。目前,注浆理论相比注浆材料及设备的发展明显滞后,亟需开展深部破碎煤岩体注浆控制机理及方法研究。 为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地下工程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深部煤系地层水泥基注浆材料(HGC),材料的主要组成矿物成分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粉煤灰以及减水剂等添加剂。通过开展宏观破碎煤岩注浆加固体单轴压缩、注浆节理岩体直剪试验与微观浆-煤界面纳米压痕与电镜扫描试验,研究揭示了煤岩体注浆加固微观机理,发现了不同注浆材料浆-岩界面显著差异。由此提出了浆-煤界面过渡区宽度和强度定量表征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注浆材料注浆加固体强度特性存在较大差异,HGC浆液加固体峰值强度最大为17.65 MPa,相比传统OPC和SAC注浆材料分别增加了54.42%、35.25%。此外,HGC浆液显著减小了浆-岩界面过渡区(ITZ)宽度并提升了ITZ的平均压痕模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煤粒径的增加,试样峰值强度和声发射b值均呈现降低趋势,试样的破坏区域逐渐由ITZ演化到煤块内部。因此,不同注浆材料在微观上表现为ITZ宽度和强度的不同,并通过膨胀粘结、充填压密和界面胶结效应使得胶结体在宏观上表现为加固体力学特征的差异。 研究成果发表于土木工程领域TOP期刊《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和《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基金(U22A20234)和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BCB121)资助。 论文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50061824004690 论文2:http://rockmech.whrsm.ac.cn/CN/abstract/abstract432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