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出炉》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 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3-27
  • 3月22日,《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发布。《报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和东北三省一区优势科研力量共同编制。

    《报告》显示,黑土地保护工程投入和科技投入持续增长,黑土地保护利用监测评价体系逐步健全。东北黑土区通过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和技术模式示范引领,促进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相结合,实现了黑土耕地质量与粮食产能的协同提升。

    《报告》总结了过去4年“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重要科技进展及主要成效。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在黑土地退化机理、黑土健康评价和保育技术、黑土地保护的生物学技术、黑土智能监测与管控等领域解决了一批重大难题。4年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厘清了东北黑土地退化趋势,初步揭示了黑土退化与质量提升动力学机制,创新一系列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研制黑土地保护利用系列农机装备,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全域监测及系统化管控平台,共同打造7个万亩级示范区,示范面积17.13万亩,辐射推广面积3.26亿亩,形成主推技术20余项;构建“龙江模式”“梨树模式2.0”“大安模式”“大河湾模式”“全域定制模式”等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样板。各项技术和模式在我国东北黑土区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综合效益。

    《报告》编写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廖晓勇表示,连续4年组织编写并发布黑土地白皮书及系列报告,旨在向公众系统解释黑土地保护关键技术与创新模式,报告科技会战主要进展与成效,让公众更加科学系统地认知黑土地、保护黑土地。团队今后将持续深化黑土地保护科技创新,完善“用养结合”技术体系,推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守好“耕地中的大熊猫”、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提供科技支撑。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cm/202503/t20250324_5059596.shtml
相关报告
  • 《筑牢国家“大粮仓”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2-26
    •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全球各地的黑土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何保护好我国黑土地这一宝贵资源?如何让其永葆活力?近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东北黑土地保护工作。 会议指出,近年来东北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和北大荒农垦集团围绕黑土地保护,在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壤侵蚀防治、土壤改良培肥、科技研发、法律制度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上取得了积极进展。 “但黑土地保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需要综合施策,采取过硬措施,落实落细黑土地保护重点工作。”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黑土地保护,先后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出台并施行了黑土地保护法。目前,已形成的保护机制与政策体系,为黑土地保护工作持续加力赋能,取得较好的实效。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上述负责人介绍,要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率先把符合条件的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工作协同联动和资金项目统筹,推进工程与农艺、用地与养地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支撑,推广一批农民看着好、用得起、效果佳的技术。此外,加快摸清黑土地质量家底,合理划定黑土地保护范围,科学编制“十五五”时期黑土地保护实施方案。依法保护黑土地,坚决严厉打击盗挖盗采等破坏黑土地行为。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4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5月13日,记者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获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报告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 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家。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研发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 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得到了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的指导。 报告指出,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转化奖励显著增长。2018年,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6.8万人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 “科技成果高价值转化不断涌现,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解释说,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大幅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56.9万元。技术入股金额增长强劲,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高达79.2亿元。 不仅如此,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达17.5亿元。 报告提到,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签订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达930.8亿元;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同比增长14.8%。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如打通政策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韩军举例说,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项目“五步转移法”和作价投资项目“授权投资+产权分割”新机制,实现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高校院所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注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和动力。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立科技发展处和资产管理公司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前期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后期实施运营投后管理”有效衔接,全年转化合同总金额达19.2亿元;中山大学打造“学校管理人员—院系兼职职业经理人—公司专业队伍—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人才体系,2018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韩军坦言,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虽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部分单位落实不到位。由于容错纠错等机制和政策的缺失,部分单位依然忧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 报告统计数据显示,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7家单位(21.5%)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306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不仅是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普及面不够,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仍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严重缺乏。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还有几个老难题待解,比如,中试熟化平台缺乏,供需双方对接渠道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政策咨询服务缺位等。 “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纳入考核体系权重过低,人才考核评价‘四唯’问题依旧存在,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韩军看来,目前还缺少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成果评价的权威性难以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落实、咨询体系待完善。 据了解,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单位正在密切合作,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解决此类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