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14
  •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5月13日,记者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获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报告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

    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超过1亿元的单位有32家。国家财政资金资助研发项目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增势明显,合同金额为56.1亿元,同比增长78.4%。

    报告由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共同编写,得到了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的指导。

    报告指出,科技成果转化规模持续攀升,转化奖励显著增长。2018年,现金和股权奖励科研人员6.8万人次。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金额达67.6亿元,同比增长44.9%。

    “科技成果高价值转化不断涌现,产学研合作助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解释说,科技成果交易合同均价大幅提高,转化合同平均金额为156.9万元。技术入股金额增长强劲,以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高达79.2亿元。

    不仅如此,大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频出,中国科学院工程物理研究所的“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成果转化项目合同金额达17.5亿元。

    报告提到,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签订技术转让(包括转让、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总金额达930.8亿元;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转移机构、转化服务平台总数为8247家,同比增长14.8%。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一些高校院所结合实际,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如打通政策链,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韩军举例说,上海交通大学形成了完成人实施成果转化项目“五步转移法”和作价投资项目“授权投资+产权分割”新机制,实现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高校院所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注重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激励机制,有效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水平和动力。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建立科技发展处和资产管理公司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前期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后期实施运营投后管理”有效衔接,全年转化合同总金额达19.2亿元;中山大学打造“学校管理人员—院系兼职职业经理人—公司专业队伍—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人才体系,2018年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同比增长5倍……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韩军坦言,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虽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部分单位落实不到位。由于容错纠错等机制和政策的缺失,部分单位依然忧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

    报告统计数据显示,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7家单位(21.5%)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其中只有306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不仅是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普及面不够,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仍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严重缺乏。

    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中还有几个老难题待解,比如,中试熟化平台缺乏,供需双方对接渠道需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和政策咨询服务缺位等。

    “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纳入考核体系权重过低,人才考核评价‘四唯’问题依旧存在,成果转化人员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在韩军看来,目前还缺少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成果评价的权威性难以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落实、咨询体系待完善。

    据了解,科技部等相关部委和单位正在密切合作,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文件,解决此类问题。

    来源:科技日报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DI5MjI4OQ==&mid=2247551539&idx=4&sn=9067cbaaddd3c6d5d8b734673c0f4064&chksm=eb14011ddc63880bb65a46a9f526f906ab9ea8abf75fbad411c9abfcd75389de12b697c89fff&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89418426866&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新闻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召开》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03-06
    • 2019年2月28日,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京联合召开《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新闻发布会暨研讨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等16家新闻媒体记者出席发布会。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副司长杨咸武、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主任贾敬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以及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和来自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近百名代表参会交流。 杨咸武副司长指出:“要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方面就要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员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第二要继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针对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当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抓紧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打破束缚扫清障碍,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营造更好的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环境。” 发布会上,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长解敏代表编委会介绍了年度报告编制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他指出,编制成果转化年度报告,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建立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的重要工作,有利于全社会了解科技成果转化进展情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年度报告综合分析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进展和成效、典型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主要特点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快速增长;二是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不断提升;三是科技创富效应进一步显现;四是支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地困难;二是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机构与专业人才队伍缺乏;三是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尚未有效建立;四是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企业转化能力不强,对于中试、熟化投入不足……
  • 《EIFL 2024年度报告》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5-07-23
    • 图书馆电子信息联盟(Electronic Information for Libraries,EIFL)是一家国际非营利组织,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国家的图书馆开展合作,为教育、学习、研究及可持续社区发展创造知识获取条件。 (1)EIFL 2024年概况 EIFL在37个发展中国家及转型经济体国家开展工作,以下是围绕3大核心目标取得的关键成果。 1)推进从付费墙内容向开放获取内容的转型 ·合作国家通过7项国家层面、2项机构层面的开放科学政策; ·达成15项开放获取出版免费/降价协议; ·合作国家通讯作者发表2,600余篇开放获取论文。 2)推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数字化转型 ·为公共图书馆员制作5部全新“微课程”培训视频; ·乌干达通讯委员会为乌干达10家公共及社区图书馆配备信息通信技术(ICT)设备; ·EIFL为加纳30名图书馆员提供数字与移动素养培训师培训,惠及7,750余名在校学生。 3)支持研究、教学与学习 ·支持7国批准并国内落实《关于为盲人、视障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 ·60余名开放科学培训师加入EIFL开放科学培训师社区; ·400余个开放获取存储库及期刊完成优化升级。 (2)EIFL 2024年财务状况 表1 EIFL 2024年收入类型及金额 表2 EIFL 2024年支出类型及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