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研制出新型柔性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绿色印刷—可穿戴电子
  • 编译者: 王阳
  • 发布时间:2016-03-21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课题组基于应用广泛的半导体硅材料,采用金属纳米结构的热电子注入方法,设计出一种可在近红外区域进行光电转换且具有力学柔性的太阳能电池。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据了解,目前大多数太阳能电池都是针对可见光进行吸收,占太阳光52%的近红外光并没有得到高效利用。因此,增强近红外区域太阳光的吸收和利用成为一个关键科学问题,并对器件类型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对此,该课题组基于先前研究的半导体—金属界面,创造性地将具有近红外光吸收性能的银纳米片与硅纳米线集成在一起,构筑了两种不同的光伏器件,近红外光区光电转换性能均得到了提高。在近红外光照下,银纳米片产生的热电子可以直接注入到硅半导体中,将该波段中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59%。

      此外,熊宇杰课题组对商用硅片进行纳米化处理,并结合银纳米片的近红外光吸收性能,制造出具有力学柔性的近红外太阳能电池。

  • 原文来源:;http://www.cas.cn/cm/201603/t20160321_4550062.shtml
相关报告
  • 《模拟光合作用,浙大首次研制出转化率达10%的敏化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5
    • 随着能源矛盾的日益显现,寻找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成为世界性课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和需求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属于下一代光伏技术,作为色彩绚丽的透明电板在产业化方面已崭露头角。去除电解质中的挥发性组分并保证高效率和耐久性是获得户外器件长期应用的先决条件。   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王鹏教授课题组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tzel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光热稳定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外科学家基于理论计算和他们前期开发的模型染料C218,将氰基丙烯酸电子受体用三元苯并噻二唑-乙炔-苯甲酸替代,合成出具有更宽光谱响应的窄能隙有机染料C268,与宽能隙的染料SC4在二氧化钛表面共接枝,首次研制出强耐久且能量转换效率达10%的无挥发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新一代能源 模拟光合作用   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为有效的固定太阳光能的过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就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太阳电池。其由低成本的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几个关键元件组成。   如果知道树叶的结构,你会很好地理解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从结构上来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就像人工制作的树叶,只是植物中的叶绿素被敏化剂所代替、而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结构则取代了树叶中的磷酸类酯膜。   无挥发性   目前高效的染料敏化电池的电解液都采用乙腈作为溶剂,这种溶剂沸点仅有81.6摄氏度,就像香水一样,极易挥发,严重影响太阳电池的使用寿命。   王鹏等人使用室温熔盐作为电解质,也就是在室温下,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液体导电材料。这种熔盐没有蒸气压,且遇火不会燃烧。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筛选,最终他们找到了粘度低、导电率高的盐作为电池的电解液,解决了因挥发性溶剂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不易脱附   染料吸附在纳米半导体材料(通常为二氧化钛)的表面,就好比墙上的油漆,容易脱附。   王鹏课题组通过修饰染料的化学结构来降低染料极性,使得染料在电解液中溶解度大大降低,让染料像贝壳一样牢固附着在二氧化钛半导体这块石头上。这样的设计,可使太阳电池在室外工作到10到20年。   高效转化   之前同类的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是吸收转化的太阳能少。   王鹏教授等人基于他们前期开发的模型染料C218,将氰基丙烯酸电子受体用三元苯并噻二唑-乙炔-苯甲酸替代,合成出具有更宽光谱响应的窄能隙有机染料C268。通过超快发光动力学测量发现,基于C268染料的器件具有更大短路光电流的起因在于该染料长的激发态寿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窄能隙的C268染料与宽能隙的染料SC4在二氧化钛表面共接枝,获得致密且牢固的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首次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10%的无挥发染料敏化太阳电池。该器件在85摄氏度老化1000小时后,能量转换效率的保有率仍在90%以上,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具有诸多优势:它可作为玻璃幕墙、屋顶或窗户等,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在低成本情况下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且无化学污染,整体性好,还可做成多种颜色,兼具美观;其弱光效应好,每天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远高于硅晶体太阳能电池每天约4小时的工作时间,补足了其发光效率相对较低的不足。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在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格拉茨,当地科学城的地标性建筑的屋顶,装设了一千平方米的半透明太阳电池板;瑞士科技会展中心位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校园北部,在彩色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妆点下,建筑物既富科技感又不失华丽。“未来新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池将拥有更大的市场,比如就欧盟而言,提出到2025年新建建筑物能耗自供应能力占到25%。”王鹏说。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柔性太阳能电池的探索之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6
    • 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时代的宠儿。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装置,其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日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王连洲课题组基于近些年在太阳能电池、快充型储能电池和集成型太阳能充电电池领域的新探索,在《储能材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柔性太阳能充电系统》的综述。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自2000年开始从事共轭高分子转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做成柔性和半透明,整体耗能低很多。” 寻找电池器件材料 20世纪50年代,太阳能电池开始兴起并发展至今,现在应用比较普遍的是硅基太阳能电池。此外,还有无机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 不同太阳能电池结构不一样,比如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有机光敏带由P型有机半导体(容易给出电子)构成的给体、N型半导体(容易接收电子)构成的受体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层,在外电路接通下产生光电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类似,具有三明治结构,主要的不同在于光敏层,它是有机无机杂化构成的钙钛矿结构。 李永舫以硅基太阳能电池为例介绍道,硅基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耗能较高,尤其是原材料的支配,以及硅要达到99.9999%纯化,这个纯化过程也需要耗能。 他说:“硅基太阳能电池要使用6~7年才能把生产过程中的耗能收回来,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耗大概一年左右就可以收回,但存在稳定性问题,导致使用寿命不长,反观硅基太阳能电池使用寿命可达20年。 2017年,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15家企业研究机构组成欧洲Powerweave研发团队,开展基于染料敏化纤维材料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和电能储存纤维材料薄膜蓄电池技术的有机组合的原位集成技术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葛子义团队发现,当前大多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结果都是基于刚性的氧化锡(ITO)玻璃基板。然而,ITO在塑料基板上存在导电性差和机械脆性等问题,另外ITO通常在高温下通过真空溅射进行加工,这使得其价格昂贵,不利于采用大面积印刷和卷对卷来制备。 为此,葛子义团队开发了低温酸处理PEDOT/PSS电极替代需要高温溅射且昂贵的ITO电极。团队称,这类全溶液加工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非常符合卷对卷印刷和刮涂等大面积制备工艺的技术要求,为有机太阳能电池低成本柔性化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途径。 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记者获悉,葛子义团队利用全溶液加工技术,采用PBDB-T和IT-M非富勒烯活性层,制备了全湿法加工非ITO的单结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0.1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转换效率非常低。李永舫最开始研究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时由于条件不太好,效率也一直不高。2004年前后,李永舫团队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 “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首先要求光伏材料对光有较宽和强的吸收,另外给体材料要有高的空穴迁移率,受体材料要有高的电子迁移率。”李永舫回忆道,“我们当年选择了富勒烯衍生物受体,其电子迁移率较高,随后我们的关注点转到给体材料。” “我们那个时候就想到了共轭侧链这个概念。”李永舫解释道,“由于共轭高峰的主链传输很快,有了共轭侧链就像搭了座桥,使电荷在这条共轭侧链上传输也比较快,提高空穴迁移率,进而提升光伏性能。” 近年来,提升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研究方向。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永胜在柔性透明电极与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发现,获得高性能的柔性透明电极是研发高效柔性有机光电器件的前提,也是目前该领域的核心难题。“因此,如何获得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低表面粗糙度以及制备方法简单、绿色的柔性透明电极,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019年11月,陈永胜团队在《自然—电子学》发表文章,介绍了团队制备出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银纳米线柔性透明电极,将其用于构筑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与使用商业氧化铟锡玻璃电极的器件性能相当,光电转化效率可达16.5%,刷新了当时文献报道的柔性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最高纪录。 多领域的潜在应用 王连洲团队在综述文章里指出,由于太阳光自身的强度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促使该领域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光伏能源生成与储存的集成系统,促进了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的发展。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陈永华告诉《中国科学报》:“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比较适合应用于物联网和人机互动等领域,前提是需要提升光电转换和存储效率。”此前,陈永华团队寻找并设计出能够稳定钙钛矿结构的有机胺分子,制备出的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如今,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智能电网、房屋能源供给、通勤电动车辆、家用电子产品,以及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在设计新一代可穿戴便携式能源设备尤其是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时,王连洲团队意识到,柔韧性及可便携性是必须考虑的两大关键指标。 王连洲团队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刚性器件,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因低温制备及易实现的面板安装技术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将柔性的薄膜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便携可穿戴设备的无线充电,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电池的工作时长,实现更为广泛、精细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原郭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道,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储存一体化技术,具有明显的表面结构适应性强、易弯曲、重量轻、无需额外安装费用等优势,可灵活应用于服饰、户外装备、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等需要遮阳及复杂结构的物体外表面,也可以作为光伏发电储存一体化系统进行使用。 原郭丰还指出:“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储存一体化技术仍然面临材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复杂条件下材料寿命、光电转化效率、充放电效率、安全性以及成本等诸多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0.06.028 https://doi.org/10.1038/s41928-019-0315-1 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8b00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