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光合作用,浙大首次研制出转化率达10%的敏化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5
  • 随着能源矛盾的日益显现,寻找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成为世界性课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和需求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属于下一代光伏技术,作为色彩绚丽的透明电板在产业化方面已崭露头角。去除电解质中的挥发性组分并保证高效率和耐久性是获得户外器件长期应用的先决条件。   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王鹏教授课题组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tzel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光热稳定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外科学家基于理论计算和他们前期开发的模型染料C218,将氰基丙烯酸电子受体用三元苯并噻二唑-乙炔-苯甲酸替代,合成出具有更宽光谱响应的窄能隙有机染料C268,与宽能隙的染料SC4在二氧化钛表面共接枝,首次研制出强耐久且能量转换效率达10%的无挥发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新一代能源 模拟光合作用   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为有效的固定太阳光能的过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就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太阳电池。其由低成本的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几个关键元件组成。   如果知道树叶的结构,你会很好地理解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从结构上来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就像人工制作的树叶,只是植物中的叶绿素被敏化剂所代替、而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结构则取代了树叶中的磷酸类酯膜。   无挥发性   目前高效的染料敏化电池的电解液都采用乙腈作为溶剂,这种溶剂沸点仅有81.6摄氏度,就像香水一样,极易挥发,严重影响太阳电池的使用寿命。   王鹏等人使用室温熔盐作为电解质,也就是在室温下,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液体导电材料。这种熔盐没有蒸气压,且遇火不会燃烧。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筛选,最终他们找到了粘度低、导电率高的盐作为电池的电解液,解决了因挥发性溶剂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不易脱附   染料吸附在纳米半导体材料(通常为二氧化钛)的表面,就好比墙上的油漆,容易脱附。   王鹏课题组通过修饰染料的化学结构来降低染料极性,使得染料在电解液中溶解度大大降低,让染料像贝壳一样牢固附着在二氧化钛半导体这块石头上。这样的设计,可使太阳电池在室外工作到10到20年。   高效转化   之前同类的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是吸收转化的太阳能少。   王鹏教授等人基于他们前期开发的模型染料C218,将氰基丙烯酸电子受体用三元苯并噻二唑-乙炔-苯甲酸替代,合成出具有更宽光谱响应的窄能隙有机染料C268。通过超快发光动力学测量发现,基于C268染料的器件具有更大短路光电流的起因在于该染料长的激发态寿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窄能隙的C268染料与宽能隙的染料SC4在二氧化钛表面共接枝,获得致密且牢固的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首次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10%的无挥发染料敏化太阳电池。该器件在85摄氏度老化1000小时后,能量转换效率的保有率仍在90%以上,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具有诸多优势:它可作为玻璃幕墙、屋顶或窗户等,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在低成本情况下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且无化学污染,整体性好,还可做成多种颜色,兼具美观;其弱光效应好,每天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远高于硅晶体太阳能电池每天约4小时的工作时间,补足了其发光效率相对较低的不足。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在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格拉茨,当地科学城的地标性建筑的屋顶,装设了一千平方米的半透明太阳电池板;瑞士科技会展中心位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校园北部,在彩色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妆点下,建筑物既富科技感又不失华丽。“未来新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池将拥有更大的市场,比如就欧盟而言,提出到2025年新建建筑物能耗自供应能力占到25%。”王鹏说。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奥地利地标建筑用上浙江研发的新型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6
    • 在奥地利第二大城市格拉茨,新落成的地标建筑——科学塔的顶部装设了1000平方米新型太阳能电池。这座60米高的大楼由此完全实现能源自给,日前还登上了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焦耳》的封面。记者获悉,这些电池核心元件的研发者来自浙江大学。 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模拟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称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它利用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材料,最终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结构就像一片树叶。制备时,先将一种半导体材料电子印刷在一片光学玻璃上,这就是“叶片”。随后将“叶片”浸泡在染料敏化剂中,直到染料完成吸附,“叶片”中就有了最关键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子,实现光电转化。 浙大化学系教授王鹏领衔的课题组与染料敏化原理太阳能电池的发明者、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教授格兰泽尔团队合作,开发出新的材料,增强电池吸收转化太阳能的能力,使这种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首次达到10%。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在长期光热老化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可在室外工作10到20年。 相比传统的硅晶体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诸多优势。它制备成本低,无化学污染,且可制成多种颜色,能直接用作建筑的玻璃幕墙、屋顶或窗户等,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此外,它的弱光效应好,虽能量转换效率略低于硅晶体太阳能电池,但每天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比硅晶体太阳能电池多出一倍。 目前,该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浙大科研团队目前与瑞士光伏企业合作,产品应用于瑞士科技会展中心等建筑。王鹏说,欧盟已提出到2025年新建建筑物能耗自供应能力占到25%,代表了市场发展趋势,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前景看好。
  • 《硅藻—太阳能电池技术突破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8-01
    • 硅藻,一种繁衍十分迅速的硅藻类植物,它们的无定型二氧化硅壳体以及独特的立体结构,可以使光在细胞内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在人类发明硅基太阳能电池之前,自然界中的硅藻早已开始利用二氧化硅来收集太阳能。近年来,众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就希望利用硅藻的光学特性来推动太阳能技术取得突破。 硅藻特殊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藻类有200个门,10万多个种,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藻类是世界上光能利用最成功、光能利用率最高的有机体,其能较少的反射太阳光,并通过网格毛孔捕获太阳能。 藻类高效利用阳光的最大秘密在于其外壳,其中单细胞的硅藻外壳是最佳模型。硅藻外壳是由结构极为复杂精密的二氧化硅组成10~50nm 的六边形微孔排列形成丝网状结构,复杂的结构能使射进的光线无法逃逸,这种纹饰繁密的藻壳不仅增强了硅藻的硬度和强度,使其具有能悬浮起来的机械性,而且提高了其运输营养物质和吸附、附着的生理功能,且阻止了有害物质进入,增强了光吸收率。 研究人员在很多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生物材料中发现了天然的光子晶体效应,硅藻的特殊结构让它成为一种良好的光子晶体,能够大大提升光捕获效率,这种特性让硅藻在太阳能电池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硅藻天然材料降低所需成本 硅藻这种微小生物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相较于传统太阳能技术,这种技术成本更低)的设计有着独特的价值。因为设计这些电池的一个挑战是,它们需要非常薄的活性层(只有100到300纳米),而这限制了它们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便是嵌入能够吸收与分散光的纳米结构来提高吸收水平,但这对于大规模生产来说太贵了。而这恰恰就是硅藻能够起作用的地方。经过数十亿年的适应性进化,它们已经尽可能优化了吸收光的能力。而且它们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浮游植物,这就意味着它们很便宜。硅藻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非常普遍,因而成本非常低,所以它们成为改善光伏发电的理想选择。 硅藻有效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藻类外壳利用阳光的构筑是未来太阳能电池原材料和模型构筑的最佳供体。有机光伏太阳能电池具有由有机聚合物制成的活性层,这意味着它们比常规太阳能电池便宜,但它们的转换效率不太高,主要因为其有源层非常薄,通常需要小于300纳米,因此这限制了转换效率。 而利用硅藻的光学特性,将硅藻加入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是以低成本的纳米二氧化钛和光敏染料为主要原料,模拟自然界中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二氧化钛薄层后,能量转换效率是原转换效率的1.3-1.4倍(而把硅藻壳体加入到二氧化钛中烧结形成电池阳极,增加了光捕获和在电池中的散射性能,传统二氧化钛覆膜3遍的转换效率为3.8%,加入了硅藻壳体的二氧化钛转换效率可以达到5.26%)。 硅藻对于人类来说就是一个未开发的宝藏,除了在太阳能光伏材料上能有效的突破目前的能量转换效率,而且在其他领域还有着相同重要的应用。例如硅藻细胞代谢产生的多糖、蛋白质、色素、油脂等,使其在食品、医药、基因工程、液体燃料等多个领域都有极大的开发前景。 通过硅藻壳生产的微纳米二氧化硅是自然界独一无二、纯度极高的生物无机材料,也是最佳微纳生物平台材料,当然硅藻在养殖过程中也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大量氧气,对环境有着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