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太阳能电池的探索之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26
  • 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能是清洁能源时代的宠儿。

    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装置,其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日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教授王连洲课题组基于近些年在太阳能电池、快充型储能电池和集成型太阳能充电电池领域的新探索,在《储能材料》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柔性太阳能充电系统》的综述。

    在国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永舫自2000年开始从事共轭高分子转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他告诉《中国科学报》:“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与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做成柔性和半透明,整体耗能低很多。”

    寻找电池器件材料

    20世纪50年代,太阳能电池开始兴起并发展至今,现在应用比较普遍的是硅基太阳能电池。此外,还有无机半导体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等。

    不同太阳能电池结构不一样,比如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有机光敏带由P型有机半导体(容易给出电子)构成的给体、N型半导体(容易接收电子)构成的受体组成,形成很薄的柔性活性层,在外电路接通下产生光电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与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类似,具有三明治结构,主要的不同在于光敏层,它是有机无机杂化构成的钙钛矿结构。

    李永舫以硅基太阳能电池为例介绍道,硅基太阳能电池在生产过程中耗能较高,尤其是原材料的支配,以及硅要达到99.9999%纯化,这个纯化过程也需要耗能。

    他说:“硅基太阳能电池要使用6~7年才能把生产过程中的耗能收回来,而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能耗大概一年左右就可以收回,但存在稳定性问题,导致使用寿命不长,反观硅基太阳能电池使用寿命可达20年。

    2017年,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7个国家的15家企业研究机构组成欧洲Powerweave研发团队,开展基于染料敏化纤维材料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和电能储存纤维材料薄膜蓄电池技术的有机组合的原位集成技术研究。

    来自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葛子义团队发现,当前大多数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结果都是基于刚性的氧化锡(ITO)玻璃基板。然而,ITO在塑料基板上存在导电性差和机械脆性等问题,另外ITO通常在高温下通过真空溅射进行加工,这使得其价格昂贵,不利于采用大面积印刷和卷对卷来制备。

    为此,葛子义团队开发了低温酸处理PEDOT/PSS电极替代需要高温溅射且昂贵的ITO电极。团队称,这类全溶液加工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非常符合卷对卷印刷和刮涂等大面积制备工艺的技术要求,为有机太阳能电池低成本柔性化制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途径。

    提升光电转换效率

    记者获悉,葛子义团队利用全溶液加工技术,采用PBDB-T和IT-M非富勒烯活性层,制备了全湿法加工非ITO的单结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10.12%。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转换效率非常低。李永舫最开始研究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时由于条件不太好,效率也一直不高。2004年前后,李永舫团队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

    “太阳能转化成电能,首先要求光伏材料对光有较宽和强的吸收,另外给体材料要有高的空穴迁移率,受体材料要有高的电子迁移率。”李永舫回忆道,“我们当年选择了富勒烯衍生物受体,其电子迁移率较高,随后我们的关注点转到给体材料。”

    “我们那个时候就想到了共轭侧链这个概念。”李永舫解释道,“由于共轭高峰的主链传输很快,有了共轭侧链就像搭了座桥,使电荷在这条共轭侧链上传输也比较快,提高空穴迁移率,进而提升光伏性能。”

    近年来,提升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的主流研究方向。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陈永胜在柔性透明电极与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中发现,获得高性能的柔性透明电极是研发高效柔性有机光电器件的前提,也是目前该领域的核心难题。“因此,如何获得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低表面粗糙度以及制备方法简单、绿色的柔性透明电极,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2019年11月,陈永胜团队在《自然—电子学》发表文章,介绍了团队制备出同时具有高导电、高透光且低表面粗糙度的银纳米线柔性透明电极,将其用于构筑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与使用商业氧化铟锡玻璃电极的器件性能相当,光电转化效率可达16.5%,刷新了当时文献报道的柔性有机/高分子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最高纪录。

    多领域的潜在应用

    王连洲团队在综述文章里指出,由于太阳光自身的强度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促使该领域的科研人员进一步探索光伏能源生成与储存的集成系统,促进了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的发展。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陈永华告诉《中国科学报》:“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比较适合应用于物联网和人机互动等领域,前提是需要提升光电转换和存储效率。”此前,陈永华团队寻找并设计出能够稳定钙钛矿结构的有机胺分子,制备出的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如今,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已被广泛研究并应用于智能电网、房屋能源供给、通勤电动车辆、家用电子产品,以及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中。在设计新一代可穿戴便携式能源设备尤其是太阳能充电储能系统时,王连洲团队意识到,柔韧性及可便携性是必须考虑的两大关键指标。

    王连洲团队表示,相比于传统的刚性器件,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因低温制备及易实现的面板安装技术而大大降低了成本。此外,将柔性的薄膜光伏系统与储能系统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实现便携可穿戴设备的无线充电,还可以极大地提高电池的工作时长,实现更为广泛、精细的应用。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原郭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道,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储存一体化技术,具有明显的表面结构适应性强、易弯曲、重量轻、无需额外安装费用等优势,可灵活应用于服饰、户外装备、建筑物、交通运输工具、电子设备等需要遮阳及复杂结构的物体外表面,也可以作为光伏发电储存一体化系统进行使用。

    原郭丰还指出:“柔性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储存一体化技术仍然面临材料的制备及其稳定性、复杂条件下材料寿命、光电转化效率、充放电效率、安全性以及成本等诸多问题。”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0.06.028

    https://doi.org/10.1038/s41928-019-0315-1

    https://doi.org/10.1021/acs.macromol.8b00683

  • 原文来源:http://paper.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8/357179.shtm?id=357179
相关报告
  • 《“印刷术”突破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1-05
    • 2017年12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绿色印刷重点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向《中国科学报》记者展示了他们最新制备的钙钛矿柔性太阳能电池,厚度和柔韧程度与一张杂志纸差不多。三年来,他们利用“印刷术”突破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难题,有望为柔性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电源。日前,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 Mater.)上刊发。 这项研究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了钙钛矿的蜂巢状纳米支架,并在其内部搭建起“光学谐振腔”,这两项创新同时提高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力学稳定性和光电转化率。 钙钛矿材料的新应用 “如果智能手表能配太阳能发电的表带,就不用天天充电了。”谈到开展该研究的初衷,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博士生胡笑添表示。钙钛矿发电效率的指数级增长和喷墨打印钙钛矿单晶材料的技术积累让他看到这一想法实现的可能。 钙钛矿光电转化效率高、价格低,是一种良好的太阳能电池材料。当不少实验室都在如何让钙钛矿代替硅电池上下功夫时,宋延林课题组看到了另一个应用方向——柔性太阳能发电材料。 科研人员对钙钛矿“又爱又恨”,其本身薄,基材厚度在一毫米以内,极具在人体上穿戴的可能;但材质脆,不耐弯折。为增加弯折性,胡笑添曾尝试用软性材料将钙钛矿上下包裹起来等多种方式,效果都不尽如人意。最终,他受到自然界最稳定力学结构蜂巢的启发,通过纳米组装-印刷方式制备出“蜂巢状纳米支架”可作为力学缓冲层,实现了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更高的力学稳定性。 同时,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化率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技术限制,钙钛矿薄膜的面积越大,光电转换率越低。胡笑添则在器件内部搭起光学谐振腔,实现了50平方厘米面积上12.32%的光电转化率,在高效率电池在大面积可重复性上取得重大突破。 印刷制备提供技术积累 事实上,宋延林课题组能克服钙钛矿的性质作出突破离不开他们在绿色印刷上的技术积累。区别于传统图文材料的印刷内容,宋延林课题组提出了“大印刷”概念,可以把各种有功能的材料通过印刷的方式印到基材上。如今,科研人员的“印刷技能”已精确到纳米级别,能打印出“最细的线”和“最小的点”。去年,实验室还成功做出了可穿戴传感器,可识别复杂表情,并有望应用于脉搏监测、心脏监护和远程操控等领域。 “钙钛矿电池制备便是通过喷墨打印的方式将钙钛矿单晶材料打印到基材上。”宋延林说。 不仅如此,用于提高弯折性的蜂巢状纳米支架也通过印刷制备:“我们用墨水印刷的方式把蜂巢大小的球组装成单层紧密排列的形式,之后将蜂巢材料填充球与球的间隙中间,再将球冲刷掉,就形成了蜂巢状的网。” 大面积柔性材料未来可期 三年,2000多个器件,是宋延林带领课题组在这项研究中的尝试。“季节性的湿度变化对实验成功率影响都很大,跟撞运气一样,每个步骤都很细心很认真,但最后器件做出来性能就是不好。”宋延林回忆。在项目研究的三年中,胡笑添和课题组成员每天都要做至少三个样品出来测试数值。 胡笑添用镊子夹起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玻璃板,一块深棕色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镶嵌其中。 “这是目前大部分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在极小的面积上实现较大的光电转换率,这块材料转换率达到20%左右,但面积太小,发电量也只有几毫瓦,应用价值还不够。”宋延林表示,科学研究要面向应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不能一味追求高转化率而忽视可用性。目前,实验室的研究重点还放在大面积和柔性上,更大面积、更易弯折的钙钛矿电池研究成果有望明年发布。 尽管距离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还有许多难题,研究人员依然看好其未来应用。除了可穿戴设备,未来,钙钛矿电池还可能应用在衣服、汽车玻璃贴膜等地方,吸收太阳光,转化的电量给其他设备充电,既环保又实用。
  • 《突破 |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27
    • 近日,《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以“Realizing 17.5% Efficiency Flexible Organic Solar Cellsvia Atomic-Level Chemical Welding of Silver Nanowire Electrodes”为题(DOI:10.1021/jacs.2c01503),在线报道了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在可印刷银纳米线柔性透明电极(FTE)可控生长及高效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FOSCs)构筑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近年来,FOSCs因其质量轻、可溶液加工、具有可弯曲性等优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FOSCs的效率较基于玻璃基底制备的刚性电池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基于塑料基底制备的柔性透明电极在面电阻、透过率及可加工性等方面受到了局限。银纳米线(AgNWs)作为新一代高导电率、高透过率、耐弯折的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柔性电子设备的柔性电极中。但是由于溶液加工的AgNWs之间较差的接触以及与基底之间较弱的粘附力,使得FTE通常表现出较高的粗糙度和较差的导电及机械性能,严重影响了FOSCs的器件性能。基于此,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等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可控还原—化学焊接”策略,通过向银纳米线溶液中引入具有还原性的离子液体(图1a)和硝酸银并与嵌有银纳米线(Em-Ag)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底相结合,使被还原的银以孪晶生长方式焊接在AgNWs的结点,实现AgNWs和还原银之间原子级接触。这有助于在不牺牲光学透过率的情况下增强AgNWs的物理/电学接触,提高FTE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基于该FTE制备的FOSCs实现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以PM6:BTP-eC9:PC71BM为活性层的小面积器件(0.062 cm2)效率达到了17.52%。重要的是,这种FTE的制备方法适用于大尺寸印刷,采用刮涂方法制备的1 cm2 FOSCs的PCE高达15.82%。 图1. (a)离子液体的结构式;(b-c)不同反应时间析出物的照片和XRD谱图,其中*和#分别为AgCl和Ag的特征峰;(d) PET/Em-Ag/AgNWs-IL FTE的SEM图像:白色框表示部分嵌入在PET衬底上的AgNWs,黄色框表示在AgNWs的结点处形成的颗粒 图2 (a)AgNWs结点FIB切割过程示意图;(b)AgNW结点的透射电镜剖面图和(c)EDS图谱;(d)图2b中标记区域1的透射电镜截面放大图像;(e)左:图2b中标记区域2的透射电镜截面放大图像;右:所选区域的HR-TEM图像 图3.(a)制备AgNWs FTE流程示意图;(b)Em-Ag/AgNWs-IL FTE(不含衬底)在不同浓度离子液体时的方块电阻、电导率和(c)透过光谱。附图: FTE在10 cm × 10 cm尺度下的照片;(d)FTE的FoM值 图4. (a)FOSCs结构示意图以及给体PM6与受体Y6、BTP-eC9和PC71BM的分子结构;(b)小面积FOSCs的J-V曲线;(c)大面积柔性透明电极透过率及面电阻均一性;(d)1cm2 FOSCs的J-V曲线;(e)FOSCs效率统计分布图 图5.(a)PET/Em-Ag/AgNWs和PET/Em-Ag/AgNWs-ILFTE的方块电阻随弯曲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插图:弯曲试验示意图;(b)PET/Em-Ag/AgNWs和PET/Em-Ag/AgNWs-IL FTE在剥离力作用下方块电阻的变化。插图:剥离试验示意图;(c)0.062-cm2 FOSCs经过6000次弯曲之后的PCE衰减;(d)0.062-cm2 FOSCs在1200次不同弯曲半径下弯曲循环后的相对PCE衰减;(e)1-cm2 FOSCs经过6000次弯曲的PCE衰减过程。插图: FOSCs在弯曲时的照片 综上所述,该工作在AgNWs结点实现了Ag+的可控还原,银纳米线与被还原银颗粒之间获得了原子级别的物理接触,在银纳米线间形成了“银纳米线—还原银—银纳米线”导电通道,制备的FTE同时具有高的电导率和透光率。相关研究工作对于推动高性能银纳米线电极的商业化有重要的意义,并有望进一步促进高性能、大面积柔性光电器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