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半导体上市企业成绩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12
  • 近日,华为发布2021年财报,在经历美国制裁的4年后,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同比2020年(8913亿)减少了28.6%。这是过去十年里,华为首次销售额出现大幅下滑。

    美国的制裁让华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但在这下滑的销售额中,华为2021年净利润增长11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9%。华为交出的这份答卷,或许不算最漂亮的答卷,但一定算的上是华为能做的最优解。

    最近,国内多家半导体企业也公布了2021年财报,在面对半导体短缺、地缘政治压力、以及研发的三重压力下,2021年中国半导体企业成绩单如何?

    半导体设计行业硕果颇丰

    中国半导体协会魏少军曾公开表示,2021年中国十大芯片设计企业的门槛提高到66亿元,综合增长率达到29%。2021年预计有413家企业销售超过1亿元,比2020年的289家增加124家,增长42.9%。

    来源:ICCAD

    韦尔股份在2021年收入约240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约21%。其中半导体设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205亿元,较2020年度增长约18%

    在2021年,韦尔股份推出了应用于智能手机的2亿像素全球最小0.61微米像素尺寸产品。对于业绩的增长其表示,公司在汽车及安防等领域收入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车载CIS实现营业收入约23亿元,较2020年增长约85%;中高端安防CIS产品营业收入实现了约70%的增长。

    兆易创新2021年收入达85.1亿元,同比增长89.25%,营业利润为23.04亿元,同比增长145.39%。兆易创新在2021年,需求旺盛叠加产能紧缺,公司MCU出货量翻倍增长,单价提升,毛利率提升。

    2021年兆易创新NOR Flash收入大幅增长,毛利率提升,主要因为:一是,供需矛盾,21年全年供给紧张,导致NOR Flash涨价;二是,客户结构升级,来自工业、通信、汽车客户的收入占比提升,车规方面,2Gb大容量NOR Flash通过AEC-Q100认证,完成2Mb-2Gb容量全覆盖,多家车企批量采用;三是,产品结构升级,工艺节点从65nm向55nm转移,高单价、大容量产品占比提升。当前工业、通信、汽车需求持续强劲,公司产品结构持续升级,据判断客户、应用结构升级给NOR Flash带来提价空间,营收有望维持高增长。

    华润微实现营业收入9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26%,利润总额22.3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43%。

    具体来看,公司的功率器件产品主要MOSFET、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这两类产品受市场关注度较大,另外还有SBD(肖特基势垒二极管)及FRD(快恢复二极管),功率IC产品主要有各系列电源管理芯片。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等领域。据公司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披露的信息,公司IGBT已进入整车应用。

    卓胜微在2021年营收达到46.36亿元,同比增长66.05%,营业利润达到22.24亿元,同比增长82.60%元。

    受益于5G通信技术发展催生的射频前端产品市场增量需求,结合公司在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布局,公司经营业绩较上年显著增长。公司的传统优势产品射频分立器件产品通过持续升级、快速迭代实现进一步放量;公司的新产品-接收端射频模组产品,凭借良好的产品性能、充足稳定的供应交付能力等优势,在客户端快速上量并持续渗透,推动业务稳步发展。

    国内制造行业持续高景气

    2021年国内半导体制造行业持续景气,由于全球半导体产能紧缺,各大制造企业收入增长超预期。

    其中,中芯国际实现营收356.331亿元,同比增长29.7%;华虹半导体收入达16.20亿美元,同比增长69.6%;士兰微营收达71.94亿元,同比增长68.07%,净利润增长21倍。

    以两大龙头晶圆厂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营收占比来看,2021年中智能手机、消费电子仍是晶圆厂营收的大头,分别占据中芯和华虹的58.7%、63.7%;而智能家具和汽车业务也称逐渐崭露头角,占据中芯和华虹的12.8%、19.4%。

    华虹半导体表示,由于全球疫情等因素,芯片需求持续增高,国内设计公司也对本土晶圆厂提出了更高要求,华虹半导体秉承“IC+PowerDiscrete”的战略,加速扩产,公司综合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入质的飞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芯国际的研发投入占比少了5.4%,对此中芯国际表示是因为产能紧张,部分研发产能投入生产以保证客户需求,从而导致研发占比下降。也就是说,中芯国际连研发产能都被“征用”做量产了。

    足以看出,2021年产能紧缺严重,对于2022年,国内晶圆厂商也在继续扩产。从未来厂商的布局来看,12英寸厂是国内厂商扩张的主要对象。

    华虹半导体表示2022年,将扩充华虹无锡12英寸产能,力争在年底释放至超过9万片/月。

    今年2月底,士兰微与大基金二期牵手共同出资8.85亿元,认缴士兰集科新增注册资本8.27亿元,增资价款将用于“24万12英寸高压集成电路和功率器件芯片技术提升及扩产”项目。

    去年11月,中芯国际通过全资子公司中芯控股,与其它投资方合资设立中芯东方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东方规划建设月产能为10万片的12寸晶圆代工生产线项目,聚焦于提供28纳米及以上技术节点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

    中芯国际称,2022年计划产能的增量将会多于2021年。

    国内晶圆厂前后脚披露的强劲业绩增长,显示着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成长茁壮。其不约而同地加快“扩产”,也意味着半导体产业将继续维持高景气,结构性产能紧张持续。

    国产封装企业奋勇前进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封测产业规模为2763亿元,同比增长10.1%。

    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都已经进入全球封装企业前十。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按营收口径分列第3、5、6位,市占率分别达12.0%、5.1%、3.9%,长电科技已处于国际第一梯队,通富微电与华天科技处于国际第二梯队。

    细看长电科技发布的2021年财报,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305.02亿元,同比增长15.26%,其中研发投入费用为11.85亿元,相较去年提升16.3%。

    2021年通富微电财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12亿元,同比增长46.84%,营收规模继续排名全球行业第五位。

    同为国产封装巨头华天科技2021年营收总收入121.05亿元,同比增长44.42%。华天科技公司表示,2021年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持续旺盛,公司订单饱满,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对业绩表现起到支撑作用。

    在2022年国内封装厂将目光放在了先进封装上。

    长电科技董事长郑力表示:“先进封装,或者说芯片产品制造,可能成为后摩尔时代的重要颠覆性技术之一,特别是后道成本制造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有望成为集成电路产业的新的制高点。”

    去年,长电科技陆续完成50亿元人民币定增项目,ADI新加坡测试厂房收购,宿迁新厂投入量产。

    长电还表示2022年公司将推动实施技术开发5年规划,面向5G/6G射频高密度系统的封装及系统级测试,超大规模高密度QFN封装,2.5D/3Dchiplet,高密度多叠加存储技术等八大类逾三十项先进技术开展前瞻性研发。

    通富微电在先进封装方面公司已大规模生产Chiplet产品,7nm产品已大规模量产,5nm产品已完成研发即将量产。

    2021年11月,华天科技发布公告以现金及专利和非专利技术认缴出资5.7亿元,与南京浦口开发区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合伙企业,在南京市浦口区设立由华天科技控股的华天科技(江苏)有限公司。而华天江苏将从事晶圆级先进封装测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在Yole Développement发布的2021年封装市场的数据情况,国内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均进入全球先进封装支出前七,可以看出国内封测企业研发的决心。

    总结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是全球最为完整的芯片产品体系之一,不仅在中、低端芯片领域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高端芯片领域也摆脱了全面依赖国外产品的被动局面。

    最近,华虹从港交所转向大陆交易所上市,成为又一所回归科创板的半导体公司。

    我国大陆集成电路产业的虽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飞速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已经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内设计业整体产业规模还不到1000亿美元,与每年1500多亿美元的中国市场消费相比还有不小的缺口。但这份2021年的中国半导体企业答卷,亮丽又鲜明。

相关报告
  • 《2021年中国台湾半导体产值达4.08万亿元新台币》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21
    • 中国台湾工研院产科国际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台湾半导体业2021年产值首度突破4万亿元新台币(单位下同),达4.08万亿元,年增26.7%。 据台媒《中央社》报道,在细分领域上,IC设计业产值突破1万亿大关,达1.21万亿,大增42.4%;IC制造业产值达2.22万亿元,增加22.4%;IC封装业产值为4354亿元,增加15.3%;IC测试业产值为2030亿元,增加18.4%。 展望今年,中国台湾工研院产科国际所预估,5G及商用笔记本电脑等市场需求依然强劲,今年全球半导体产值可望持续成长8.8%。
  • 《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强榜单揭晓》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31
    • 2018年7月2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在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发布会暨百强企业高峰论坛上联合发布了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和《2018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发展报告》,阿里巴巴集团、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百度公司、京东集团、网易集团、新浪公司、搜狐公司、美团点评集团、三六零科技有限公司、小米集团位列榜单前十名。 今年互联网百强企业聚焦创新引领、转型融合、产业服务等方面,主要呈现出六大特点: 一是整体规模显著提升,“大象快跑”动力不减。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的互联网业务总收入达到了1.72万亿,互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升。营业利润总额为2707.11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82.6%。83家企业实现盈利,利润率超过40%的企业达到11家。前两名的阿里巴巴和腾讯互联网业务收入占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总收入的25%以上,营业利润占总体比重近60%,“大象快跑”再现骄人业绩。 二是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消费互联网促进生活品质提升。互联网百强企业作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企业,紧密结合网络强国战略,依托互联网强大的信息能力,借助消费互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引领行业发展新浪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业态丰富多元,覆盖领域持续变广,全面覆盖人民生活的衣、食、住、行、娱、育等各个方面。互联网百强企业游戏娱乐类和视频直播类企业总量达到28家,成为互联网企业泛娱乐生态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积极探索无人零售新模式,涌现出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无人零售企业,推动传统零售业和互联网实现加速融合,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升增添亮色。从互联网业务收入结构上看,电商类和综合类企业收入最高,占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了3/4。 三是研发投入突破千亿,核心技术挺进国际第一方阵。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的研发投入突破千亿,达到1060.1亿元,同比增长41.4%,平均研发强度达到9.6%,比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出7.48个百分点;研发人员达到了19.7万人,研发人员占比19.4%,成为高新技术创新人才的集聚高地。互联网百强企业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应用大数据技术的企业近60家,人工智能44家,云计算51家,区块链11家。企业拥有专利数超过2.2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数量超过1.3万项,一批技术已进入国际市场的第一方阵。 四是精耕细作产业互联网,累计服务企业近3000万家。互联网百强企业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规模化商用,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发展,有力支撑了智能化生产、协同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的新模式、新业态的推广应用,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互联网百强企业中以服务实体经济客户为主的产业互联网领域企业数量达到20家,累计服务企业近3000万家,互联网业务收入规模达到1843.3亿元,占全部百强比重超过10%。以服务企业客户的B2B电商为例,企业数量为6家,电子商务交易额达6063.3亿元,同比增长近25%。 五是“独角兽”企业高速增长,“出海”竞争力持续提升。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及下属企业涌现出蚂蚁金服、爱奇艺、京东金融、网易云音乐、猫眼电影、小米科技等18家独角兽企业,同比增长38.5%。同时,凭借庞大的国内市场,中国互联网企业迅速崛起,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快全球化布局,有60家企业涉及海外业务,有55家企业上市或挂牌,其中境内上市或挂牌的企业有35家,境外20家,互联网百强企业“出海”竞争力显著提升,为全球更广泛的互联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六是中西部互联网业务收入超300亿,助力区域经济大发展。2017年,互联网百强企业覆盖17个省份,北京、上海和广东的百强企业数量名列前三。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互联网百强企业数量达到87家,中西部地区互联网百强企业共13家,与去年数量相等。其中,中西部地区紧抓互联网新时代的战略机遇期,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安徽、广西、贵州、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重庆、四川等9个中西部地区省份共13家企业上榜,互联网业务收入达到307亿元,同比增长73.45%,占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总额的1.78%,相较于上年度显著提升。此外,互联网百强企业积极投身扶贫事业,探索产业化、市场化的精准扶贫路径,大力推进农村电商、信息服务、网络公益等,减少数字鸿沟,成为精准扶贫的生力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从2013年起,中国互联网协会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发布“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已经6年。今年报告也重点回顾了近五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发展图谱,并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近五年来,互联网百强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规模从2014年的不足4000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72万亿元,扩张4.5倍,信息消费增长贡献近15%;有27家企业连续入围互联网百强榜,互联网百强企业迭代率最高达到45%,平均每年新晋百强企业占榜单企业的35%,竞争格局尚不稳定,部分“明星企业”昙花一现;研发投入由2014年的238.6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1060.1亿元,平均研发支出比例超过10%,支撑持续创新保持领先优势,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北上广百强企业数量占比保持在60%以上,中西部呈赶超态势,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互联网百强在中西部地区的分布从2014年的2个省份增长到2018年的9个省份。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未来发展趋势有五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增长势头迅猛,新生代创新型企业超速成长将重塑行业竞争生态。二是行业领域、覆盖地域更加多元广泛,互联网百强企业将强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三是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不断涌现,技术创新将加速推进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四是产业互联网将推动我国制造业“品质革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五是以党建引领激发企业发展新活力,精准扶贫将成为践行社会责任工作“主轴”。 “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是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互联网企业评价榜单,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企业规模、盈利、创新、成长性、影响力和社会责任等6大维度的8类核心指标,科学改善数据处理算法,将企业经营的合规性和社会效益纳入评价范围,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客观中立,不断提高评价结果与市场的贴合度,对我国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综合严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