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水利普查进入攻坚阶段》

相关报告
  • 《全国污染源普查进入清查和试点阶段生态环境部提出七项要求抓落实, 将定期督导》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04
    • 中国环境报4月25日温州讯 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全面启动并深入推进之际,普查工作现场会暨电视电话会今日在浙江省温州市召开。   这既是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推进会,也是一次开展清查和试点阶段工作的经验交流会。对于成绩与经验,充分肯定,推广交流;对于不足与问题,毫不回避,点名督导。   试点和整体推进成效明显   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摸清家底是基础,也是关键。全国污染源普查是重大国情调查,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   对于全面完成普查任务,今年尤为关键。根据进度安排,今年3月至6月要完成清查建库和试点工作,7月进行检查验收,8月至11月完成全面组织入户调查。   据了解,当前,各项工作正在深入推进。截至4月20日,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按《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要求,成立了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全部印发了本省的实施方案。   内蒙古、江西、北京、安徽、甘肃、浙江、青海、山西、新疆、陕西等10省(区、市)政府还召开了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参加的普查动员部署会议,细化落实责任。   同时,18个试点县市先行制定普查试点方案,先期开展入户普查工作,为全国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探索了经验。   浙江温州乐清市市长方晖介绍,全市25个乡镇、街道已全面铺开清查,其中12个已完成。探索实施“八部六色法”,统计、环保、经信等八部门联合审查,把清查企业细分为正常、删除、增补等六种状态,用六种颜色标注。   重庆市北碚区副区长赵宝江介绍,该区创新工作手段,采用“1+1”组合进行现场普查,充分发挥基层环保员熟悉地形、掌握情况的优势,以及第三方机构的专业人才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各地探索积累许多有益经验   除了上述18个试点地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印发以来,全国很多地区也都开展了大量探索创新工作,积累了很多经验做法。   为了落实责任,浙江、河北、西藏、湖南将普查工作纳入了政府考核体系,西藏还纳入党办、政办督查,内蒙古将普查经费落实情况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   为了健全制度,吉林、陕西建立普查简报制度,山西、陕西建立月通报制度。河南制定内部职责分工细则,针对部分地区进度滞后问题,向有关地方政府印发督办函。   为了强化保障,西藏组织农业、水务等部门人员到普查办专职参与工作。四川、湖北、江西积极申请省级财政资金。山西晋城专门安排市本级普查经费2800万元。   责任明确了,制度建立了,保障到位了,对督促开展清查试点工作,既能提升动力,同时也能传导压力。   由此,基础工作更实了。陕西在国家名录库的基础上,根据日常管理资料,及时补充企业两万余家。内蒙古在入河排污口排查中使用无人机进行现场调查。   由此,工作进展更快了。北京、山西、浙江、安徽、福建、吉林、黑龙江、西藏、陕西、宁夏、广东、广西和海南开展了伴生放射性矿普查全面初测工作。   由此,探索创新更多了。海南组成20人“说清海南”项目组指导市县。江西、山西、陕西、安徽、四川等地引入高校师生参与现场调查。湖南、湖北推进第三方机构选聘。   生态环境部制定七项措施抓落实   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这次现场会一点也不回避问题:整体进度仍相对迟缓,有的地方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一些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任务落实不到位,推进不够有力。二是清查工作不扎实,仍有部分省市没有完成名录库补充工作。三是相关保障还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存在人员配备不足、办公场所未落实、专网未联通、经费不到位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此次现场会从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高标准完成清查与试点工作、扎实做好入户调查准备工作、强化宣传与培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工作调度和督办、主动信息沟通交流等7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要求,这次会议之后,各省环保厅局要向省政府做好情况汇报,提请省政府或分管副省长听一次工作汇报、开一次动员部署会,重点解决在思想认识、部门联动、责任落实、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据悉,生态环境部将建立双周调度机制,并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对工作开展好的给予表扬,对工作滞后、工作不落实的公开提出批评,并视情采取督办提醒、约谈通报、专项督查等方式进行督导。   同时,会议提出,要尽快建起来两个层面的微信工作群。一是全国性的,二是各省的,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同志和各省环保厅局分管负责人都要实名进群。   “对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重要任务就要紧盯不放、常抓不懈,确保工作取得扎实成效。”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中国环境报
  • 《滇池治理进入三年攻坚》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19
    • “在我来昆明工作之前,到昆明出差,从来没有人带我去滇池。到昆明工作之后,才知道原来滇池是臭的。”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说。 在经过20多年的努力、超过500亿元的投入后,滇池水质开始企稳向好,但仍有不少问题存在。 九大高原湖泊是云南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也是此次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云南“回头看”的重点和专项督察内容。2016年,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向云南省反馈的意见中指出,云南高原湖泊水环境形势严峻,部分湖泊保护目标未如期实现。进驻之后,中央第六环境保护督察组组长朱小丹现场督察首先就选择了治理任务繁重的高原湖泊之一——滇池。 ■ 滇池20余年治污路 历史上的滇池“苇丛密布,波光柳色,鱼跃鹭飞”,但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质迅速恶化,在90年代初达到劣Ⅴ类。当地人对记者说,在蓝藻暴发最为严重的时候,砖头在湖面上都不会沉。 造成滇池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滇池位于昆明下游,承接城市生产生活废水排放,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快速的城市发展步伐,周边乡镇企业和农业面源污染等使其污染负荷加大。最终,滇池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 滇池的治理始于“九五”期间,但早期治理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仅仅“还旧账”,未能遏制污染发展趋势。“十一五”以来,滇池治理进入流域系统治理阶段,特别是近年来转变理念、创新思路、综合施策,在“遏制增量污染”的同时“削减存量污染”。 昆明市副市长吴涛告诉记者,现在,滇池保护治理是昆明的“一把手”工程,而且遵循“以水定城、量水发展”的原则,将滇池治理纳入城市管理体系。同时,全面实施“六大工程”:环湖截污,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湖滨退塘、退田、退房、退人、建设湿地,整治入湖河道,底泥疏浚和牛栏江补水。同时,全面深化河长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使地方责任得到落实,水质有效提升。 多年的努力终于见到成效,冬季到草海大坝喂海鸥已经成为昆明人的重要休闲方式。根据今年开始实施的《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到2020年,滇池草海和外海水质均将稳定达到Ⅳ类。 ■ 入湖河道水质亟待改善 滇池水质与入湖河流水质关系密切。在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的广普大沟,清淤工程正在进行中。虽然经过了昨夜一场大雨的冲刷,但记者在岸边仍能闻到阵阵恶臭,水体也非常浑浊。 据悉,广普大沟长期以来水质较差,但未被列入住建部的黑臭水体名单。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的2018年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中,曾被群众举报。 当地负责人表示,这条河的季节性非常明显,旱季基本是干涸的,雨季水较多但流动性差,恶臭问题比较严重。目前,正在实施水质提升工程,总投资超过5.2亿元,将在2019年6月30日完工。 作为全国首条在住建部销号的黑臭水体,海河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云南省委书记陈豪在向督察组汇报整改情况时明确,海河“水质依旧为轻度黑臭水体,且上段水质不稳定”。吴涛表示,水质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在于凉亭东沟末端和老海河末端水质提升工程尚未完工,前者有望在今年6月底完工,后者争取今年年底完成。根据规划要求,海河要在今年实现水质达到Ⅴ类,明年水质达到Ⅳ类,2020年水质稳定达到Ⅳ类及以上。 昆明市市长王喜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实现35条入湖河道水质达标,滇池草海水质达到Ⅳ类、外海水质保持Ⅴ类。而2017年的数据显示,滇池仅25条入湖河道水质达标,而且还有一些河道水质仍处于劣Ⅴ类。 ■ 雨污分流是根本原则 “滇池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昆明市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滇池水就是清的;如果不改变,滇池水就是臭的。”程连元说。 “不能就滇池说滇池,滇池之所以污染,是因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出了问题。说白了,是城市管理的问题。”程连元坦言,目前滇池的环湖截污管道为96公里,但运行效果不理想,症结就在雨污未分流。“上游雨污未分流,导致下游污水处理厂的来水浓度不够,影响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果,因为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对污水浓度有一定要求。” 之前昆明市二环内区域不截污,因为实施成本太高。“要把这件事放到一个历史阶段中去考虑,具备条件就弄一点,根本原则还是要分流。”程连元透露,目前主干管网的规划方案已经完成。 “这是硬仗了。”朱小丹强调,雨污分流的原则一定要坚持。同时,他也指出,河湖治理要统筹考虑,进行系统化治理。“对于昆明这样雨季和旱季分明的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应该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