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南海深部地幔结构南北不对称,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院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发现了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南北不对称,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林间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田晋雨为第一作者,实验室徐敏、张帆研究员和张旭博副研究员为论文合作者。

    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近亿年以来,大量的地球板片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俯冲到南海之下,因此南海深部被称为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但由于海底观测的限制,人类对该“地下宫殿”的深部结构一直知之甚少。2017年6月林间院士团队搭乘“实验3”科考船首次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实施高分辨率被动源海底地震实验,对南海的“地下宫殿”进行三维高分辨率“CT”成像。

    在南海西南次海盆,研究团队发现,海盆南部40-80公里深度存在一个明显的低地震横波速度异常区,且异常在约50公里深度处达到峰值。经过深度热力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团队认为南海南部的上地幔相对富水,推测这些水可能源于俯冲板片的脱水作用。

    结合南海现今构造,研究团队提出一个全新的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幔演化模型。一千多万年以来,断裂的古南海俯冲板片在下沉过程中持续释脱水,导致南部地幔相对富水(~150-300 ppm)。本研究对揭示南海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结构、南海大量火山与岛礁的成因以及地球俯冲带水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Tian, J., Ma, Z., Lin, J. **, Xu, M., Yu, X., Le, B.M., Zhang, X., Zhang, F. & Guo, L. Mantl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trapped water in the Southwest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2710 (202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385-w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5/t20230526_6763554.html
相关报告
  • 《华南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博士孙李恒、研究员张运迎和研究员孙珍等在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在华南中生代陆弧深部识别出起源于富集软流圈的石榴石辉石岩组分,这对理解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 陆弧是板块俯冲体系中大量岩浆产生的场所,也是地球陆壳生长的主要工厂。这些过程通常被认为与起源于俯冲流体或熔体的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陆弧区也陆续发现了起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玄武岩。然而,由于碱性玄武岩在陆弧区分布稀少,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俯冲带特有的熔融产物,碱性玄武岩携带着不同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的信息,在揭示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和俯冲动力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基于此,研究团队以华南陆弧为研究靶区,对陆弧中的碱性玄武岩(IODP U1504站位)开展了主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和40Ar/39Ar定年研究。 研究发现,华南中生代陆弧的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21Ma,具有典型的大洋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的高Nd同位素值(3.5-3.7)、低Sr同位素值(0.7034-0.7040)和低La/Nb比值(0.5-1.0)表明它们主要起源于软流圈地幔。与华南内陆碱性玄武岩相比,U1504碱性玄武岩具有较低的K2O/Na2O、Zr/Sm、Zr/Y、Nd同位素值和Hf同位素值,这指示了少量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加入。富集的Nb、Ta、轻稀土元素,轻度亏损的Zr、Hf、Ti以及高Fe/Mn、Sm/Yb和低CaO的特征表明U1504碱性玄武岩的地幔源区主要为石榴石辉石岩。 研究人员提出,地幔源区中的石榴石辉石岩可能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断裂的背景下,上涌的软流圈地幔与俯冲板片边缘相互反应形成,这种相互作用促使陆弧地幔组分多样化。结合已有的碱性玄武岩资料,研究人员认为华南陆块之下富集的软流圈地幔自晚中生代以来由内陆向沿海依次形成,这可能与俯冲板块断裂控制下的软流圈深部侧向和垂向流动有关。 参与本项工作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苗秀全博士和李瑞隆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张万峰高级工程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广东省人才团队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Sun,L.,Zhang,Y*.,Sun,Z*.,Miao,X.,Li,R.,Zhang,W.,2024. Origin of the Site U1504 alkaline basal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nsights on deep mantle diversity and subduction dynamics under continental arc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30/B37471.1
  • 《科学家最新模型显示,全球地幔柱移动没有想象中那么快》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9-25
    • 通过火山运动轨迹分析,莱斯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认为,形成夏威夷群岛的热点移动得不如想象中那么快。 热点是岩浆从地球深处喷发形成火山的区域。地球物理学家Richard Gordon和其团队的新研究结果确认地球的热点组可用于确定构造板块移动的速度。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期刊上。 Gordon, 第一作者Chengzu Wang以及合著者Tuo Zhang研发了一种根据构造板块分组分析56个热点相对运动的方法。他们得出结论,热点群移动得足够慢,可以作为板块相对于地幔运动的全球参考框架。这证实了该方法不仅可用于观测当前板块运动,也可用于地质历史上过去的板块运动。 热点为地球深处的研究打开了一扇窗,因为它们标志着地幔柱的顶端,它们将热的、漂浮的岩石从地球深处带到地表附近并产生火山。这些地幔柱曾经被认为是平直静止的,但最近的结果表明它们也可以在地质时期中的对流地幔里横向移动。 板块相对于深部地幔运动的主要证据来自在陆地上形成山脉、海洋中形成岛屿、海底形成海山的火山活动。火山形成于地幔柱之上的构造板块上,随着板块移动,地幔柱产生了一系列火山。其中一系列火山就是夏威夷群岛和皇帝号海山链,年轻的火山成为岛屿,而旧的火山淹没。这一系列火山绵延数千英里,于太平洋板块在地幔柱上移动了8000万年的过程中形成。 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将观测到的热点轨迹与计算出的全球热点趋势进行了比较,确定了热点的运动,这种运动也解释了他们所看到的差异。他们的方法表明,大多数热点组基本固定,其余的似乎移动得比预期的慢。 研究人员认为,将个别板块的热点组运动进行平均可以避免噪声引起的数据误差。结果表明,相对于其他热点组,这些热点组每年的移动量约为4毫米或更少。 此外,研究人员还使用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用于热点跟踪。幸运的是,他们有一组足够大的热点轨道来运用它。 用新方法分析的10个板块中的七个,平均测量的热点运动基本为零,这与其他研究中发现的斑点每年移动多达33毫米的结果相吻合。对于在欧亚大陆、努比亚和北美洲板块之下的其他热点组,最高速度是4-6毫米,每年可小至1毫米。这比大多数板块相对于热点的移动要慢得多。例如,太平洋板块相对于热点每年移动约100毫米。 研究人员认为,热点的运动反映了地幔的行为。如果热点移动缓慢,则表明地幔的粘度可能高于预测模型。因此,热点运动可以用来测试一些研究模型的有效性。 Chengzu Wang, Richard G. Gordon, Tuo Zhang. Bounds on geologically current rates of motion of groups of hot spot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7; 44 (12): 6048 DOI: 10.1002/2017GL073430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7GL073430/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