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南海深部地幔结构南北不对称,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院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发现了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南北不对称,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林间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田晋雨为第一作者,实验室徐敏、张帆研究员和张旭博副研究员为论文合作者。

    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近亿年以来,大量的地球板片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俯冲到南海之下,因此南海深部被称为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但由于海底观测的限制,人类对该“地下宫殿”的深部结构一直知之甚少。2017年6月林间院士团队搭乘“实验3”科考船首次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实施高分辨率被动源海底地震实验,对南海的“地下宫殿”进行三维高分辨率“CT”成像。

    在南海西南次海盆,研究团队发现,海盆南部40-80公里深度存在一个明显的低地震横波速度异常区,且异常在约50公里深度处达到峰值。经过深度热力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团队认为南海南部的上地幔相对富水,推测这些水可能源于俯冲板片的脱水作用。

    结合南海现今构造,研究团队提出一个全新的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幔演化模型。一千多万年以来,断裂的古南海俯冲板片在下沉过程中持续释脱水,导致南部地幔相对富水(~150-300 ppm)。本研究对揭示南海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结构、南海大量火山与岛礁的成因以及地球俯冲带水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Tian, J., Ma, Z., Lin, J. **, Xu, M., Yu, X., Le, B.M., Zhang, X., Zhang, F. & Guo, L. Mantl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trapped water in the Southwest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2710 (202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385-w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5/t20230526_6763554.html
相关报告
  • 《华南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博士孙李恒、研究员张运迎和研究员孙珍等在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在华南中生代陆弧深部识别出起源于富集软流圈的石榴石辉石岩组分,这对理解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 陆弧是板块俯冲体系中大量岩浆产生的场所,也是地球陆壳生长的主要工厂。这些过程通常被认为与起源于俯冲流体或熔体的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陆弧区也陆续发现了起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玄武岩。然而,由于碱性玄武岩在陆弧区分布稀少,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俯冲带特有的熔融产物,碱性玄武岩携带着不同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的信息,在揭示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和俯冲动力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基于此,研究团队以华南陆弧为研究靶区,对陆弧中的碱性玄武岩(IODP U1504站位)开展了主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和40Ar/39Ar定年研究。 研究发现,华南中生代陆弧的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21Ma,具有典型的大洋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的高Nd同位素值(3.5-3.7)、低Sr同位素值(0.7034-0.7040)和低La/Nb比值(0.5-1.0)表明它们主要起源于软流圈地幔。与华南内陆碱性玄武岩相比,U1504碱性玄武岩具有较低的K2O/Na2O、Zr/Sm、Zr/Y、Nd同位素值和Hf同位素值,这指示了少量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加入。富集的Nb、Ta、轻稀土元素,轻度亏损的Zr、Hf、Ti以及高Fe/Mn、Sm/Yb和低CaO的特征表明U1504碱性玄武岩的地幔源区主要为石榴石辉石岩。 研究人员提出,地幔源区中的石榴石辉石岩可能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断裂的背景下,上涌的软流圈地幔与俯冲板片边缘相互反应形成,这种相互作用促使陆弧地幔组分多样化。结合已有的碱性玄武岩资料,研究人员认为华南陆块之下富集的软流圈地幔自晚中生代以来由内陆向沿海依次形成,这可能与俯冲板块断裂控制下的软流圈深部侧向和垂向流动有关。 参与本项工作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苗秀全博士和李瑞隆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张万峰高级工程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广东省人才团队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Sun,L.,Zhang,Y*.,Sun,Z*.,Miao,X.,Li,R.,Zhang,W.,2024. Origin of the Site U1504 alkaline basal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nsights on deep mantle diversity and subduction dynamics under continental arc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30/B37471.1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在现代大洋中脊首次发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大陆主要由克拉通和造山带构成,其中克拉通主要形成于18亿年以前的地球早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古老克拉通多具有巨厚(>200公里)的岩石圈根,且由于其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大,能够避免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保持稳定。因此,克拉通形成后基本无明显的地震活动和岩浆作用,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全球克拉通的巨厚岩石圈根可以发生部分乃至整体性的移除,从而导致克拉通发生显著的岩石圈减薄,甚至导致其失去稳定性而发生强烈的破坏。我国华北克拉通自2亿年左右以来,发生了大规模强烈的构造变形、地震活动、岩浆作用和盆地形成,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发生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经典地区。尽管克拉通地幔减薄可能存在不同的方式,已提出的机制 包括地幔拆沉、地幔柱热/化学侵蚀等,但减薄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通常被默认进入到软流圈中。考虑软流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地幔对流,并且在洋中脊发生被动上涌和减压熔融,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因此,现今洋中脊的深海橄榄岩作为软流圈部分熔融后的残留体,是寻找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的最佳载体。 前人通过Re-Os同位素体系测定深海橄榄岩年龄,发现绝大多数深海橄榄岩的年龄明显老于其所出露的洋中脊的扩张年龄,表明它们在进入到现今洋脊之前曾遭受了熔体抽取事件,代表为残存在软流圈中的古老地幔。但已发表的Os同位素数据显示来自全球不同洋中脊的深海橄榄岩最老年龄不超过22亿年,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也至今尚未在深海橄榄岩中有所报道,这被认为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进入软流圈后被地幔对流作用完全均一化。但考虑到全球深海橄榄岩的Os同位素数据仍十分匮乏,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可能出露在洋中脊,但尚未被发现。 针对这一问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验室刘传周研究员及其国内外合作对来自全球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的深海橄榄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全岩与矿物主量元素结果表明,西南印度洋脊两个采样点(按其地理位置分为东段与西段)的样品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西段的部分深海橄榄岩样品具有极为难熔的成分,包括极低的全岩Al2O3含量和极高的橄榄石Fo牌号。这些成分特征与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包体具有相似之处,而与前人发表的全球深海橄榄岩存在显著的差异。全岩Re-Os 同位素结果表明,这些难熔的橄榄岩样品具有极低的187Os/188Os值,对应于大于25亿的太古宙模式年龄(最老为~28亿年)。相比之下,其它样品具有相对更高的187Os/188Os值,对应于元古代乃至更年轻的年龄。无论是地球化学成分还是年代学特征都支持部分西南印度洋深海橄榄岩样品代表了曾经残存在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而后通过构造作用出露在现今的洋底。 在证实软流圈中存在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后,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它们是来自于哪个克拉通?由于裹挟在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以全球范围发生对流,因此对它们的溯源工作具有极大的难度。西南印度洋是在通过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海底扩张形成的,期间伴随有多期地幔柱活动(如1.8亿年左右的Karoo地幔柱)。西南印度洋北侧的非洲大陆发育有数个克拉通(如Kaapvaal、Zimbabwe、Congo克拉通等),而前人通过地幔包体的研究也揭示南非Kaapvaal克拉通在1亿年左右经历了显著的地幔减薄。为此,我们合理地推测出露在现今西南印度洋脊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能来源于通过地幔柱热/化学侵蚀作用进入到软流圈中的南非Kaapvaal克拉通地幔。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是否合理,我们为此开展了地幔柱热改造克拉通地幔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这一过程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动力学机制上都可以有效地解释西南印度洋出露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 该研究首次在现今洋中脊发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的出露,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除了大洋岩石圈地幔可以通过俯冲作用循环进入软流圈,克拉通型的大陆岩石圈地幔也可以循环进入软流圈。考虑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进入软流圈之前通常会长期遭受熔体交代作用,在地球化学成分尤其是Sr-Nd-Pb-Hf同位素上可以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因此当遭受交代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随软流圈进入洋中脊时,这些交代组分会优先熔融形成具有富集特征的洋中脊玄武岩,即E-MORB。因此,再循环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地球化学上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富集地幔储库(mantle reservoir)。 2)这一发现为证实低密度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以通过某种构造作用进入软流圈提供了确切的证据,为研究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乃至破坏提供了新的视角。克拉通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海底拖网的资料,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西南印度洋脊出露的规模为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这为未来克拉通地幔研究提供了除地幔包体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未来关于克拉通的研究应该立足陆地,放眼海洋。 3)目前对于大陆地壳增生时间、方式与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陆壳岩石的资料。考虑到太古宙时期地幔具有更高的温度会提高地幔柱热/化学侵蚀的效率,从而导致太古宙地幔与地壳更容易循环回到软流圈乃至下地幔。洋岛玄武岩的S同位素研究也支持太古宙地壳物质已经循环进入到下地幔。因此,对软流圈中的古老地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陆壳增生的时间、方式与机制提供重要的制约。 近期,上述成果以题为Archean Cratonic Mantle Recycled at a Mid-Ocean Ridge(再循环到大洋中脊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刘传周*、Henry B.J. Dick, Ross N. Mitchell,韦武、张振宇,Albrecht W. Hofmann,杨建锋、李杨. 2022. Archean Cratonic Mantle Recycled at a Mid-Ocean Ridge. Science Advances. )。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6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