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在现代大洋中脊首次发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大陆主要由克拉通和造山带构成,其中克拉通主要形成于18亿年以前的地球早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单元。古老克拉通多具有巨厚(>200公里)的岩石圈根,且由于其密度和热流值较低、刚性较大,能够避免遭受后期地质作用的改造而保持稳定。因此,克拉通形成后基本无明显的地震活动和岩浆作用,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区。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全球克拉通的巨厚岩石圈根可以发生部分乃至整体性的移除,从而导致克拉通发生显著的岩石圈减薄,甚至导致其失去稳定性而发生强烈的破坏。我国华北克拉通自2亿年左右以来,发生了大规模强烈的构造变形、地震活动、岩浆作用和盆地形成,被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发生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的经典地区。尽管克拉通地幔减薄可能存在不同的方式,已提出的机制 包括地幔拆沉、地幔柱热/化学侵蚀等,但减薄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通常被默认进入到软流圈中。考虑软流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地幔对流,并且在洋中脊发生被动上涌和减压熔融,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岩石圈。因此,现今洋中脊的深海橄榄岩作为软流圈部分熔融后的残留体,是寻找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的最佳载体。

    前人通过Re-Os同位素体系测定深海橄榄岩年龄,发现绝大多数深海橄榄岩的年龄明显老于其所出露的洋中脊的扩张年龄,表明它们在进入到现今洋脊之前曾遭受了熔体抽取事件,代表为残存在软流圈中的古老地幔。但已发表的Os同位素数据显示来自全球不同洋中脊的深海橄榄岩最老年龄不超过22亿年,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也至今尚未在深海橄榄岩中有所报道,这被认为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进入软流圈后被地幔对流作用完全均一化。但考虑到全球深海橄榄岩的Os同位素数据仍十分匮乏,太古宙克拉通型地幔可能出露在洋中脊,但尚未被发现。

    针对这一问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验室刘传周研究员及其国内外合作对来自全球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的深海橄榄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全岩与矿物主量元素结果表明,西南印度洋脊两个采样点(按其地理位置分为东段与西段)的样品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西段的部分深海橄榄岩样品具有极为难熔的成分,包括极低的全岩Al2O3含量和极高的橄榄石Fo牌号。这些成分特征与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包体具有相似之处,而与前人发表的全球深海橄榄岩存在显著的差异。全岩Re-Os 同位素结果表明,这些难熔的橄榄岩样品具有极低的187Os/188Os值,对应于大于25亿的太古宙模式年龄(最老为~28亿年)。相比之下,其它样品具有相对更高的187Os/188Os值,对应于元古代乃至更年轻的年龄。无论是地球化学成分还是年代学特征都支持部分西南印度洋深海橄榄岩样品代表了曾经残存在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而后通过构造作用出露在现今的洋底。

    在证实软流圈中存在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后,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就是它们是来自于哪个克拉通?由于裹挟在软流圈中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以全球范围发生对流,因此对它们的溯源工作具有极大的难度。西南印度洋是在通过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和海底扩张形成的,期间伴随有多期地幔柱活动(如1.8亿年左右的Karoo地幔柱)。西南印度洋北侧的非洲大陆发育有数个克拉通(如Kaapvaal、Zimbabwe、Congo克拉通等),而前人通过地幔包体的研究也揭示南非Kaapvaal克拉通在1亿年左右经历了显著的地幔减薄。为此,我们合理地推测出露在现今西南印度洋脊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能来源于通过地幔柱热/化学侵蚀作用进入到软流圈中的南非Kaapvaal克拉通地幔。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是否合理,我们为此开展了地幔柱热改造克拉通地幔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这一过程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动力学机制上都可以有效地解释西南印度洋出露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

    该研究首次在现今洋中脊发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的出露,在以下三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除了大洋岩石圈地幔可以通过俯冲作用循环进入软流圈,克拉通型的大陆岩石圈地幔也可以循环进入软流圈。考虑到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进入软流圈之前通常会长期遭受熔体交代作用,在地球化学成分尤其是Sr-Nd-Pb-Hf同位素上可以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因此当遭受交代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随软流圈进入洋中脊时,这些交代组分会优先熔融形成具有富集特征的洋中脊玄武岩,即E-MORB。因此,再循环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地球化学上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富集地幔储库(mantle reservoir)。

    2)这一发现为证实低密度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可以通过某种构造作用进入软流圈提供了确切的证据,为研究克拉通的形成演化乃至破坏提供了新的视角。克拉通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是地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根据海底拖网的资料,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在西南印度洋脊出露的规模为数公里至数十公里,这为未来克拉通地幔研究提供了除地幔包体以外的另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未来关于克拉通的研究应该立足陆地,放眼海洋。

    3)目前对于大陆地壳增生时间、方式与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基于陆壳岩石的资料。考虑到太古宙时期地幔具有更高的温度会提高地幔柱热/化学侵蚀的效率,从而导致太古宙地幔与地壳更容易循环回到软流圈乃至下地幔。洋岛玄武岩的S同位素研究也支持太古宙地壳物质已经循环进入到下地幔。因此,对软流圈中的古老地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陆壳增生的时间、方式与机制提供重要的制约。

    近期,上述成果以题为Archean Cratonic Mantle Recycled at a Mid-Ocean Ridge(再循环到大洋中脊的太古宙克拉通地幔)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刘传周*、Henry B.J. Dick, Ross N. Mitchell,韦武、张振宇,Albrecht W. Hofmann,杨建锋、李杨. 2022. Archean Cratonic Mantle Recycled at a Mid-Ocean Ridge. Science Advances. )。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n6749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328&d=1&p=detail
相关报告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天然药物新资源发现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19
    • 海洋天然产物已被证明是原创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从海洋药源微生物中寻找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先导分子,则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成员邵长伦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聚焦国家开发重大创新药物的战略需求,长期从事海洋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期又在海洋天然药物新资源发现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团队从一株海洋来源真菌Aspergillus candius中发现了两个具有6/7/5环系的新骨架生物碱(±)-asperazepanone A和(+)-asperazepanone B。综合运用现代波谱、高分辨质谱、CD光谱和X单晶衍射等技术,完整解析上述两个化合物的精确结构。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asperazepanone A以消旋体形式存在,而(+)-asperazepanone B则以光学活性方式存在。经过团队系统研究证实,(+)-asperazepanone A是真正海洋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而其对映异构体(−)-asperazepanone A则是在发酵分离过程中形成的人工产物,相关的消旋机理也得到了推导与验证。 上述新颖结构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含量低微,药源瓶颈问题限制其深入开发利用。研究团队系统分析其结构特点并进行理性合成路线设计,通过经典的分子内Friedel-Crafts反应步骤成功构建关键的三环新颖骨架,利用亲核加成反应实现两个片段的高效连接和Dieckmann反应快速构建特特拉姆酸,最终成功实现了(±)-asperazepanone A和(±)-asperazepanone B的高效全合成,为后续衍生物制备、构效关系及系统药效学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初步活性研究发现,(+)-asperazepanone B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在1μM浓度时能够显著抑制NO产生,而且其在0.1μM浓度时,显示出强效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的能力。上述研究为新型抗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重要实体分子,也为海洋天然药物资源发现与可持续利用做出有益探索与实践借鉴。 相关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total syntheses and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pyrrolinone-fused benzoazepine alkaloids Asperazepanones A and B fromAspergillus candidus”(真菌Aspergillus candidus来源吡咯啉酮并苯并氮杂卓生物碱Asperazepanones A与 B  的发现、全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为题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Communications Chemistry(通讯化学)上。邵长伦教授为通讯作者,团队博士生徐利、郭凤伟和张雪晴为共同第一作者,功能实验室王长云教授为共同作者。相关工作得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和先正达博士生奖学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4-022-00696-2
  • 《科学家发现南海深部地幔结构南北不对称,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院重点实验室林间院士团队在南海深部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获得南海南部地幔相对富含水分的地球物理证据,发现了南海深部地震波速度结构南北不对称,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林间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田晋雨为第一作者,实验室徐敏、张帆研究员和张旭博副研究员为论文合作者。 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近亿年以来,大量的地球板片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俯冲到南海之下,因此南海深部被称为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但由于海底观测的限制,人类对该“地下宫殿”的深部结构一直知之甚少。2017年6月林间院士团队搭乘“实验3”科考船首次在南海西南次海盆实施高分辨率被动源海底地震实验,对南海的“地下宫殿”进行三维高分辨率“CT”成像。 在南海西南次海盆,研究团队发现,海盆南部40-80公里深度存在一个明显的低地震横波速度异常区,且异常在约50公里深度处达到峰值。经过深度热力学与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团队认为南海南部的上地幔相对富水,推测这些水可能源于俯冲板片的脱水作用。 结合南海现今构造,研究团队提出一个全新的南海西南次海盆地幔演化模型。一千多万年以来,断裂的古南海俯冲板片在下沉过程中持续释脱水,导致南部地幔相对富水(~150-300 ppm)。本研究对揭示南海俯冲板片的“地下宫殿”结构、南海大量火山与岛礁的成因以及地球俯冲带水循环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 Tian, J., Ma, Z., Lin, J. **, Xu, M., Yu, X., Le, B.M., Zhang, X., Zhang, F. & Guo, L. Mantle heterogeneity caused by trapped water in the Southwest Bas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Nature Communications 14, 2710 (202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38385-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