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新发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博士孙李恒、研究员张运迎和研究员孙珍等在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人员在华南中生代陆弧深部识别出起源于富集软流圈的石榴石辉石岩组分,这对理解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与俯冲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

    陆弧是板块俯冲体系中大量岩浆产生的场所,也是地球陆壳生长的主要工厂。这些过程通常被认为与起源于俯冲流体或熔体的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作用有关。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陆弧区也陆续发现了起源于富集地幔的碱性玄武岩。然而,由于碱性玄武岩在陆弧区分布稀少,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俯冲带特有的熔融产物,碱性玄武岩携带着不同于岛弧拉斑-钙碱性系列岩浆的信息,在揭示陆弧深部地幔多样性和俯冲动力学方面具有独特的潜力。基于此,研究团队以华南陆弧为研究靶区,对陆弧中的碱性玄武岩(IODP U1504站位)开展了主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和40Ar/39Ar定年研究。

    研究发现,华南中生代陆弧的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21Ma,具有典型的大洋岛弧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这些岩石的高Nd同位素值(3.5-3.7)、低Sr同位素值(0.7034-0.7040)和低La/Nb比值(0.5-1.0)表明它们主要起源于软流圈地幔。与华南内陆碱性玄武岩相比,U1504碱性玄武岩具有较低的K2O/Na2O、Zr/Sm、Zr/Y、Nd同位素值和Hf同位素值,这指示了少量大陆岩石圈地幔的加入。富集的Nb、Ta、轻稀土元素,轻度亏损的Zr、Hf、Ti以及高Fe/Mn、Sm/Yb和低CaO的特征表明U1504碱性玄武岩的地幔源区主要为石榴石辉石岩。

    研究人员提出,地幔源区中的石榴石辉石岩可能是在古太平洋板块断裂的背景下,上涌的软流圈地幔与俯冲板片边缘相互反应形成,这种相互作用促使陆弧地幔组分多样化。结合已有的碱性玄武岩资料,研究人员认为华南陆块之下富集的软流圈地幔自晚中生代以来由内陆向沿海依次形成,这可能与俯冲板块断裂控制下的软流圈深部侧向和垂向流动有关。

    参与本项工作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苗秀全博士和李瑞隆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张万峰高级工程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计划、广东省人才团队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Sun,L.,Zhang,Y*.,Sun,Z*.,Miao,X.,Li,R.,Zhang,W.,2024. Origin of the Site U1504 alkaline basal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ontinental margin: Insights on deep mantle diversity and subduction dynamics under continental arcs.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30/B37471.1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12/t20241223_7508901.html
相关报告
  • 《爪哇海沟俯冲板片的破裂机制-来自动力学数值模拟的启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07
    • 爪哇海沟位于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的最南端,在此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向巽他大陆下方俯冲。地震层析成像结果表明在爪哇海沟200-400km深度存在板片洞,岩石地球化学证据则证明下地幔物质会经由板片洞上涌至地幔楔,导致了浅部富钾性异常岛弧岩浆活动,形成了包括多巴火山在内的超级火山。然而对于爪哇海沟下部俯冲板片为何发生断离?浅部过程如何与深部断离过程响应?依然存在诸多疑问。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海底演化与动力过程团队丁巍伟研究员(通讯作者)和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博士研究生梁丹(第一作者)等合作,基于I2VIS软件,针对爪哇海沟区深部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揭示的深部板片不连续现象,设置符合研究区地质背景的参考模型,对爪哇海沟深部俯冲板片断离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模拟。模拟工作中同时并行设置一系列对照模型,通过改变是否有海山俯冲、海山几何形状和流变特性、板片汇聚速率以及大洋岩石圈的年龄等参数来讨论不同因素对板片断离机制的影响。 参考模型结果表明,相比较正常俯冲,当有海山随着洋壳进入俯冲通道后,更容易在深部发生俯冲板片的断离,断离的位置通常集中在海山的前缘或者后缘,也即应力变化最大的地方。 对照模拟结果表明,海山的几何形状和流变强度是决定是否会发生板块断离的内部因素,也即更厚、更宽、流变强度更弱的海山,更容易发生断离。反之俯冲板片会产生香肠化现象,并不断离;洋壳年龄和汇聚速率是控制断离发生的时间和深度的外部因素:对于年轻的洋壳(<40 Ma), 俯冲板片发生断离的时间与汇聚速度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也即汇聚速率越大;然而对于较老的洋壳(>40 Ma),在较快或者较慢的速度下俯冲板片均不容易发生断离。研究同时发现海山俯冲并且发生板片断离引起的地表高程演化不同于均一洋壳的俯冲,其特点是板块断离引发的二次地表抬升事件。 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知名地学期刊《Journal of Earth Science》。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F0803401)和自然科学基金(42025601, 92258303)的资助。 论文引用:Dan Liang(梁丹),Weiwei Ding*(丁巍伟),Xiongwei Niu(牛雄伟),Letian Ma(马乐天),Xiaodong Wei(卫小冬).Numerical models of slab breakoff mechanism beneath the Java Trench[J/O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 《研究揭示全球俯冲作用如何影响地幔蛇纹石化程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05
    •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帆研究员团队,联合林间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高翔、中山大学副教授蔡晨和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周志远,在俯冲板块地幔蛇纹石化程度控制因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副研究员张江阳为第一作者,研究员张帆为通讯作者。 俯冲作用是水向地球深处输送的主要机制,这个过程对板块构造、俯冲地震活动、弧岩浆作用以及气候变化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大洋岩石圈在海沟附近发生弯曲变形,并形成挠曲正断层。水沿着正断层进入板块深部,引起地幔蛇纹石化。因此,俯冲板块的地幔蛇纹石化与俯冲作用的水通量有密切的关系。然而目前对俯冲板块地幔含水量(或地幔蛇纹石化程度)的具体控制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 科研人员利用过去二十年全球海沟地区的地震数据,深入探讨了板块年龄、挠曲曲率和沉积物厚度等因素对上地幔顶部地震波速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板块的年龄增长,其挠曲变形区域的应力屈服深度受到限制,而板块曲率则直接决定这一深度的实际表现。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俯冲板块浅部的水平伸展应变量,进而显著影响了地幔上层的蛇纹石化程度。有趣的是,沉积物厚度较大的地区,地幔的地震波速下降趋势相对较小,显示出沉积覆盖对于地幔蛇纹石化的抑制作用。 通过对全球各地海沟的地震波速结构进行详尽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俯冲板块的变形与地幔蛇纹石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明确的线性相关性。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过程中的水循环动态,也为估算俯冲板块的含水量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这项研究从板壳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阐明了板块年龄和曲率对地幔蛇纹石化的控制机理,并揭示了沉积覆盖作用对地幔蛇纹石化的阻碍效应,对估算俯冲板块含水量、地幔蛇纹石化程度以及理解俯冲带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研究地球内部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人才项目和广州市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 文章信息:Zhang,J.,Zhang F*.,Lin,J.,Gao,X.,Cai,C.,Zhou,Z. (2024). Mantle serpentinization of subducting plate are controlled by combined effect of plate age and bending curvature.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40: 118799.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