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投用》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8-14
  •        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建设的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建成,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在哈尔滨授予认可证书,实验室相关研究随之展开。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建设和管理运行的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其建成运行,使我国具备开展所有已知重要传染病病原动物试验的能力,将有力提升我国烈性传染病的防控和研究能力。

      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是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于2004年立项,2015年12月建成并通过工程验收,2018年7月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

      实验室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48年,建所70年来,为我国消灭牛瘟、牛肺疫,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SARS、马传贫、猪瘟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介绍,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将本着开放共享的原则,积极联合有关研究机构,针对烈性传染病防控开展合作研究,为保障养殖业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发挥关键平台支撑作用。

  • 原文来源: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18-08/07/c_1123237175.htm
相关报告
  • 《《疫苗管理法》实施在即 我国首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提档升级》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1-28
    • 12月1日,我国首部《疫苗管理法》(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即将正式实施。新规聚焦公众普遍关注的疫苗冷链运输、全程追溯等环节,明确将施行最严格监管。而在疫苗生命周期的源头,研发试制阶段的关键部位——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新规也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疫苗管理法》第十一条规定:研制、生产、检验等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生物安全风险,加强菌、毒株等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管理。其中要求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疫苗的研究,必须在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也就是在生物安全三级及以上实验室开展。   生物安全高等级实验室如何迎接新规实施?科技日报记者日前探访了我国首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武汉大学ABEL-Ⅲ实验室(以下简称A3实验室),见证新规为生物安全研究前沿领域带来的变化。   SARS病毒疫苗从这里迈向临床   走进武汉大学A3实验室,第一道程序就是换装安全防护服。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记者戴上口罩、目镜,穿上制服然后在密闭的风淋室消毒数十秒。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进入实验室的人(或物)把细菌带入造成污染。而整个500平方米的实验室在实验期间也一直处于负压状态,室内空气必须经过安全处理才能流通,从而把研究对象——病毒“困住”。   武汉大学A3实验室建成于2003年8月,而我国直到一年以后的2004年才开始施行实验室认可制度。在经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1年多严格评审后,2005年武汉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动物实验室”成为我国首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   这里至今仍保留着当时颁发的编号为“001”的认可证书。时任实验室主任的武汉大学医学院孙理华教授回忆,生物安全等级三、四级的实验室研究的是高度危险的病毒,传染性强且没有疫苗。为了保证病毒研究人员的安全,也为了保证病毒被“困住”,连空气里的微生物都不能随便跑出去,十多年前的武汉大学A3实验室,其防护设备和措施就已经达到四级实验室的级别。   研究人员对安全制度的执行也严格到近乎苛刻,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也是绝不允许的。孙理华至今仍记忆犹新,2003年11月18日下午4点,一只已经携带SARS病毒的实验猴子试图打开笼子外面的有机玻璃窗,监控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动并迅速通知实验室内工作人员现场处理,在短短数十秒内阻止了动物逃脱。事后,管理人员又重新调阅24小时内的监控录像,对应排查消除所有风险隐患。基于此,一批SARS灭活疫苗顺利、安全通过18只实验猴体内实验,保障了相关疫苗从实验研发走向临床应用。   打造生物医学实验的“安全堡垒”   此次提档升级,武汉大学A3实验室重点建设了生命支持系统,将原来直接把外部空气送入实验人员面罩内的方式,升级为将外部空气的温湿度调整到合适程度,并过滤掉粉尘颗粒和异味后送入,并且送气管路更合理、轻便,方便佩戴,便于研究人员长时间在实验室内开展活动。   此外,将原有的房间净化围护结构升级为不锈钢焊接的气密性围护结构,进一步加强了房间的安全性,有效控制污染物外泄,特别是以气溶胶(即空气)传播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此举将有助于今后开展以非人灵长类为主的感染性动物实验,而非人灵长类动物是开展疫苗研究必不可少的实验动物。   除了灵敏、在线、实时的控制系统,整个实验室还配套有特别的“逆逃逸”设备。例如负压维持设备,实验室里的气压低于外部气压,空气不会溢出,而且负压是梯度的,在最危险的地方气压最低,比如关实验动物的笼子,确保那里的空气绝对出不去。人员进入试验区要经过多道风淋、缓冲系统等。   为了能在不可抗力情况下仍旧保证安全,武汉大学A3实验室楼高16米,地基却深入地下12米,能抗六级地震;实验室的墙壁两面夹有彩钢板,让灰尘难以“落脚”。   服务生命科学发展,续写零事故历史   除了硬件设施上的不断提档升级,武汉大学A3实验室在设施工况、运行记录、体系文件、人员专业性等“软件”上也持续探索,走在前列。   近二十年来,在这里进行的每一项科学研究,大到国家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小到实验室进出交接记录,每一笔都清楚明白记录在册,当事人签字归档后存放。一本本精心装订的纸质台账,一帧帧数据可视化的原始记录,“软硬兼修”,保障了武汉大学A3实验室实现连续多年零事故运行,为我国后续建设的多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8年,武汉大学A3实验室第四次通过国际最高资质的AAALAC完全认证(实验动物领域国际最高、最全面的认证资质)。负责人李红良教授介绍,武汉大学A3实验室已累计完成1300多只非人灵长类猴的艾滋病、结核等实验,是我国近十年来最为繁忙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也是全球开展感染性猴动物实验最多的地方;被国家卫计委指定作为我国履行国际生物安全公约《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储存细菌(生物)与病毒武器及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实验室报备联合国,被科学技术部列为国家战略储备资源;2003年SARS期间开展了疫苗研发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被指定为奥运“百日”生物安全应急检测实验室,2012年被国家卫计委指定为国家防控MERS应急储备实验室;为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科技部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重点项目973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137个传染病相关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坚强保障。   “我们既面临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还面临着老传染病‘死灰复燃’的威胁,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丝毫不能松懈,作为基础保障设施,我们有义务为更重大的研究任务和感染性事件提供‘零风险’服务。”李红良说。武汉大学A3实验室已经经过近三年时间的维修,对设备设施和管理的要求更高,将持续为国家高致病性病原的防治、疫苗的研发提供支撑,在进行常规化、规范化、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服务的同时,积极进行科技创新,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创新性技术服务。
  • 《你的实验室安全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19-12-09
    • 12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兰州兽医研究所”)发布通报称,11月28日到29日,该所口蹄疫防控技术团队先后报告有4名学生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阳性,后续检测中又发现65人呈现血清学阳性。 据了解,截至12月7日中午12点,已经对兰州兽医研究所317名师生进行检测,呈血清学阳性的人数上升至96人。多数人员处于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 兰州兽医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预防兽医学研究的重要科研单位,也是国内少数拥有P3实验室、P3级大型和中型动物实验室的科研机构之一。虽然最后的调查结果尚未公布,责任在谁尚不清楚,但也从侧面提示我们实验室安全不容忽视。 事件疑云重重 兰州兽医研究所在读研究生郭立(化名)是此次接受检测的学生之一。自11月29日听闻有人感染布鲁氏杆菌后,他和同学们陆续以个人名义前往医院检查。郭立很幸运地拿到了“阴性”的检测结果,但他的不少同学却不幸“中招”。 目前,郭立所在的课题组已经暂停科研工作。从12月2日起,研究所陆续封停了一批实验室。此前网络上流传此次感染事件可能源于一批转基因小鼠,但这一说法目前并未得到确认。 令郭立和同学们感到困惑的是,布鲁氏菌病并不是人际传染病,传染源一般都是动物尸体、毛发、血液等。这么多学生“不约而同”感染了布鲁氏杆菌,是否意味着受污染的动物并非个例呢? 兰州兽医研究所使用的实验动物大多来源于本所的实验动物中心。该中心同时也是多家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医院和药厂等单位的实验动物供应方。 实验室安全从源头抓起 早在2010年底,东北农业大学就暴发过一起布鲁氏菌病感染事件。当时,有教师违规购入了未经检疫的4只山羊做实验动物,且未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指导学生并进行有效防护。这一系列违规操作最终导致学校27名学生及1名教师确诊感染布鲁氏菌病。 “动物实验的安全要从源头抓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对《中国科学报》说。 他介绍,一方面,不管是无特定病源体动物屏障系统还是普通动物房,购买实验动物和饲料等都应进行严格检疫,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 另一方面,实验动物的提供单位必须保证动物质量合格。实验动物按照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分为4级: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即便是最低级别,也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 “课题组购入特定级别的实验动物后,一般不会再次检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是否合乎标准。”王德华说,“这次事件是一个提醒,建议科研人员根据物种特性,对购买的实验动物增加检疫环节。” 防范与补救并举 多位受访者表示,动物实验过程中每一位具体执行者的行为规范,才是实验室安全的最终落脚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何宏轩强调,对那些工作涉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科研人员,必须进行相关科普知识的培训,并酌情进行免疫接种。开展科研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进行规范操作,“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 “北京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要求参与动物实验的学生和工作人员事先接受专门培训。考试合格后,持北京实验动物从业人员上岗证开展工作。”王德华说,“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一项举措。” 除了防患于未然,事故出现后的应急处理也至关重要。 何宏轩强调,一旦发生类似感染事件,首先应按照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泄漏应急处理预案采取措施;其次感染人群要及时就诊,并进行规范的科学治疗,对接触者进行隔离观察。 以布鲁氏菌病为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李侗曾指出,布鲁氏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4周,“考虑到潜伏期的存在,隐性感染者及时就医意义重大”。 另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临床医生表示,诊断治疗和防控传播的紧迫性,要求有关机构必须对实验室安全问题迅速响应、积极应对。特别是当这种致病微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相关机构应第一时间报告疫情,并通过相关部门介入启动疫情控制程序。 12月8日,记者登录兰州兽医研究所网站,发现中国农科院和该所正在采取相关措施。该所12月6日的通报称,“有新情况我所将及时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