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LED需求量爆增,LED芯片结构性缺货调涨5~10%》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21
  • 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光电研究处(LEDinside)表示,2021年苹果(Apple)、三星(Samsung)等品牌大厂计划推出全面搭载MiniLED背光显示的笔电、平板计算机、电视等产品,供应链已提前于2020年第四季开始拉货,使MiniLED芯片需求量暴增,进而排挤到常规芯片的产能供给。在LED芯片面临结构性缺货的情况下,目前部分LED芯片厂商已陆续调涨非核心客户和低毛利产品的芯片价格,预估涨幅大约5~10%。

    TrendForce集邦咨询进一步指出,为避免面临春节后原物料涨价,以及产能吃紧导致缺货的困境,目前下游厂商开始积极备货,然部分型号与规格的产品现货已不足,针对采购量较少的中小型客户将率先被涨价;而议价能力较有弹性的一线客户若不接受涨价,则需接受长达2个月以上的交期,相比平时两周的交期大幅延长。

    目前晶电(EPISTAR)约当4吋的MiniLED晶圆片,已达每月15万片的出货量,由于MiniLED芯片毛利远高于传统LED,晶电通过减少低毛利产品产能作为应对策略。

    而三安光电(SANAN)、华灿光电(HCSemiTek)除了直接受益于晶电客户的转单效应,加上传统背光和直显RGB芯片需求持续增长之外,两者同样受惠于MiniLED芯片需求暴增,约当4吋的MiniLED晶圆片出货量也达每月数万片的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华灿光电聚焦显示用LED芯片市场的产品策略受益更为明显,凭借产品性价比突出的优势,自去年第三季起,已连续两季的产能利用率接近满载。

    此外,由于上月同鑫光电工厂事故,导致40万片PSS产能停摆,促使蓝宝石基板及PSS等芯片上游关键材料出现5~10%的涨价,可能进一步加剧芯片涨价与缺货的状况。

    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本次结构性缺货导致芯片价格上涨主要归因于新兴应用需求爆发初期,产业链认知不足,低估关键生产环节的产能占用,以及随之而来的产能排挤效应,预计半年内有望解决。

    此外,过去数年LED产业低谷带来的产能出清,导致上游蓝宝石基板,PSS等关键材料供给集中度提高,供货商议价能力提升,在同时面临材料成本上升与供给收缩的情况下,进而引发涨价趋势。

相关报告
  • 《全球芯片大缺货 DRAM价格较年初暴涨6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3-19
    • 半导体存储芯片DRAM的现货(即时合约)价格正在上涨。指标产品与年初相比上涨约6成,创出2019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TrendForce数据显示,当前手机和移动设备是DRAM最大的应用领域,占比达39.6%;但未来随着更多的计算和存储向云端转移,服务器将逐步成为DRAM最大的应用方向,服务器用DRAM也将成为未来最稳定增长的领域之一,预计2025年服务器应用占比将增长至48%。 相关上市公司中: 紫光国微参股公司西安紫光国芯DRAM存储器芯片和内存模组实现了全球量产销售,是国产DRAM存储器的主要供应商。 深科技全资子公司沛顿科技是国内唯一具有从集成电路高端DRAM/Flash晶圆封装测试到模组成品生产完整产业链的企业。 紫光国微(002049)大国雄芯-半导体深度报告(十五):顺应特种信息化趋势布局智能安全增量市场 类别:公司机构: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尹沿技/华晋书日期:2021-01-05 主要观点: 报告亮点 本篇报告主要探讨: 1、公司的当前技术优势下高毛利业务板块; 2、阐述公司传统智能安全卡业务增量市场和高毛利特种集成电路的双发展驱动力。 顺应信息化装备趋势,特种集成电路将保持高毛利高增速根据MarketResearchFuture的研究,在2017年到2023年的预测区内,特种集成电路全球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可能会达到9%。结合我国十四五规划,我们认为该领域国内市场将保持高双位数增长。 2020H1经我们测算该业务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速83.5%,毛利率从2019年74.35%上升到79.55%。成本端,公司该板块的产品多使用较为成熟的工艺以及特种工艺,将会维持在较低的水平。我们认为该板块贡献了公司毛利79.52%,未来随着客户订单放量,毛利占比有望进一步提高,同时毛利率随着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将会维持在高水平。 面向未来增量市场的智能安全芯片 公司该业务已形成智能卡安全芯片和智能终端安全芯片两大领域。 IC卡近年来正在逐步替代磁条卡,成为未来发展趋势。2018年全球智能卡出货量达368亿张,较2017年上涨2%。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卡出货量将达到384亿张。电子证件行业,二代身份证,电子护照等证件的普及业带动该市场增长。我们认为传统智能安全芯片存量市场也将保持个位数增长,公司已经取代欧美厂商成为国内头部供应商。 eSIM虽然短期内不会取代SIM,但在5G时代,无论消费级应用还是物联网应用都迎来了全方位的爆发,传统SIM卡无法适应大规模物联网部署。StrategyAnalytics最新研报预测,2020年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在西欧市场的出货量达到3900万台,占西欧智能手机出货总量的32%,高于2019年不到20%的占比。根据ABIResearch的预测,到2024年内置eSIM的消费电子设备将达到6.44亿,其中智能手机约5亿,而在M2M、物联网领域,2024年时eSIM设备也有望达到2.32亿(年复合增长率18%),其中超过1亿来自汽车。作为国内领先的专业eSIM产品解决方案提供商,紫光国微旗下eSIM卡芯片产品已成系列化,并早已与三大运营商展开深入合作。 风险提示 物联网车联网推进不及预期;装备更新不及预期;母公司债务。 深科技(000021):高端制造龙头卡位存储国产化黄金赛道 类别:公司机构: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王平阳日期:2021-03-01 投资要点 本土EMS头部企业,大力布局存储器封测:公司EMS业务规模全球领先,并大力布局DRAM、Flash等存储器封测以及模组制造业务,2020年,公司存储器及EMS等业务市场需求强劲,存储器封测产能持续扩张,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公司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深化客户合作,加大创新力度,提高运营效率,盈利能力持续提升,带动了公司业绩增长。 国内外存储器市场扩容提振配套封测需求,新品先进封测成布局关键: 全球存储器市场空间广阔,下游应用需求稳步提升,并且先进制程和3DNAND多层化等技术升级和新品应用驱动DRAM、NAND等存储器市场持续成长。同时,以长江存储、合肥长鑫为代表的本土存储器厂商在产品技术和市场拓展方面持续突破和大力投入,国产存储器市场蓄势待发。另外,先进封测已成为封测市场的主要增量和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 国内外存储器市场持续扩容,有望带动配套的存储器封测等相关产业链市场需求的持续提升,进而推动存储器封测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随着先进封测功能定位的升级,以及DDR5、多层3DNAND等新一代存储器产品的出现和渗透,卡位先进封测和率先掌握新一代存储器封测技术的厂商有望承接存储器封测市场更多的增量需求,充分受益于存储器及其封测市场的发展。 本土存储器封测龙头,覆盖存储封测到模组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公司封测技术覆盖主流存储器产品,具备最新一代DRAM封测能力;存储器先进封装技术与国际一流企业同步、测试技术布局完善;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唯一具有从高端DRAM/Flash封测到模组制造完整产业链的企业,也是国内最大的独立DRAM内存芯片封测企业,在本土存储器封测领域的龙头地位显著,当前公司在存储器封测领域大力投入,持续巩固和扩大竞争优势;公司存储器封测对接国内外龙头客户资源,在国内存储器封测产业链核心地位凸显。 EMS市场地位领先,剥离低附加值业务聚焦高成长领域:电子应用规模扩张和更新换代推动EMS市场持续发展。通过剥离低附加值业务,公司EMS聚焦医疗/新能源汽车/计量系统等高成长应用智能制造,业务规模居全球EMS厂商第14位、中国大陆第3位,市场优势地位显著。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新品推出不及预期;客户开拓不及预期。
  • 《去年出货量达524亿颗,今年汽车芯片市场供需状况如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25
    • 近日,知名研究机构ICInsights发布了最新汽车芯片市场分析。ICInsights提供的信息显示,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的出货量达到524亿颗。与2020年相比,2021年全球汽车行业的芯片出货量增长了30%,汽车芯片出货量增幅是迄今为止最高的,远高于去年全球芯片出货总量22%的增幅。 “供给跟不上需求”曾是困扰全球汽车行业很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但事实上,ICInsights的观点表明,汽车芯片短缺的真正原因在于2021年汽车芯片的市场需求激增,而不是半导体供应商无法提高产量。短期内,尽管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的现象不能完全得到缓解,但进入到2023年,随着汽车芯片产能的不断释放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全球汽车芯片市场或将呈现供需平衡的新局面。 市场需求激增导致供应紧张 ICInsights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出货量来看,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出货量达到524亿颗,是2011年(176亿颗)的3倍。从出货量增长幅度来看,2021年,全球汽车芯片出货量的增幅是迄今为止自最高的,轻松超过了2017年汽车芯片出货量20%的增幅。此外,2021年各大厂商向汽车行业销售的芯片数量比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增长了27%。 由此可见,汽车芯片短缺的真正原因或许并不是半导体供应商无法提高产量。芯谋研究总监王笑龙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汽车芯片的供给与需求其实是匹配的,但因为很多汽车芯片的商业周期较长,所以非常容易被囤货。目前有部分汽车芯片被囤积起来了,这导致了市场上出现供应紧张现象。 ICInsights则认为,汽车芯片的市场需求激增是导致2021年汽车芯片呈现供应紧张局面的主要原因。 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特别提到,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发展快速拉动了汽车芯片的市场需求。张毅谈道,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芯片每年产量的增长基本维持在5%~7%之间。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年中开始,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在市场走红,芯片市场需求每年的增幅达到了大约20%。这样的高速增长让汽车芯片市场出现了大约10%的产能短缺。 各大供应商掀起扩产潮 供给端方面,2021年全球各大晶圆厂商掀起一轮轮扩产潮,纷纷采取措施增加产能。 台积电2021年4月表示将斥资28.87亿美元扩充南京厂28纳米成熟制程,扩增月产能4万片,同年11月,又宣布于日本兴建12英寸晶圆厂,月产能约4.5万片,同时于中国台湾地区建立7纳米及28纳米晶圆厂,均计划于2024年竣工。 除台积电之外,三星、联电、英特尔、格芯也都在2021年宣布了扩产计划。三星方面,2021年5月,三星计划将系统半导体和代工领域的投资规模增加到171万亿韩元;2021年10月,三星计划在2026年前将晶圆代工产能提高到目前三倍;2021年11月,三星斥资170亿美元,兴建以5纳米先进制程为主的12英寸晶圆厂。 联电方面,2021年4月,联电与联发科等大型芯片厂共同携手,扩充位于中国台湾的台南科学园区12英寸厂Fab产能。 英特尔方面,2021年3月,英特尔公布了“IDM2.0”战略,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200亿美元,新建两座晶圆厂;2021年9月,英特尔将在欧洲地区扩产,并向汽车制造商开放该公司在爱尔兰的半导体工厂;2021年10月,英特尔在法国和意大利增设工厂,并在德国建立一个主要生产基地。 格芯方面,2021年6月,格芯计划在新加坡投资超过40亿美元,用于建设新晶圆工厂和扩大产能;2021年7月,格芯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纽约上城建造晶圆厂,新工厂能够每年可以新增15万片晶圆的产能。 因为晶圆代工的产能有一定弹性,所以扩产之下,芯片市场可能会在部分领域达到供需平衡。王笑龙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晶圆代工厂商的产能具有一定灵活度,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自己的产能。比如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液晶面板的驱动IC已经不缺货了,这样厂商就可以把产能挪用,来做一些目前产能还不够的产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厂商采取的扩产措施并不会让汽车芯片的产能在短期内立刻增加。王笑龙表示,芯片扩产的难度和成本比较高,相关技术的发展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部分厂商扩产的效率会受到一定影响。 创道投资咨询总经理步日欣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谈道,因为车规级芯片的产线建设门槛较高,所以扩产速度相对缓和。 当前供应以结构性短缺为主,有望2023年全面缓解 针对2022年汽车芯片市场能否完全消除供应紧张问题,很多分析师的观点都相对谨慎。张毅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尽管全球汽车芯片的总体出货量已接近530亿颗,但短期内的“缺货”问题仍是广大车企需要迈过的一道坎儿。张毅认为,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汽车芯片的短缺问题会得到一定缓解。 “芯片市场规模较大,产业链条复杂,短期内难以完全达到供需平衡。”步日欣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2022年汽车芯片的供应短缺现象还会存在,但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缺货。其中的原因在于,车规级芯片的产能分配不均衡,不同品类芯片占据产能的能力不同。 按功能分,汽车芯片可分为MCU、AI芯片、功率类芯片、模拟芯片、传感器、存储器等多种类型芯片。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中心高级咨询顾问池宪念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2022年,MCU、AI芯片、功率类芯片这三大类型车规级芯片可能会继续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考虑到整个供应链,再加上车规级芯片的研发和制作周期相对较长,预计这种局面至少到2023年初之后才能有所缓解。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的含“芯”量较高。王笑龙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中,硅基和化合物功率半导体目前都是比较缺乏的。 正如之前所说,芯片制造领域产能的增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目前掀起的扩产潮,是否会造成后年的芯片市场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对此,池宪念认为,由于过去两年全球芯片制造厂产能不断扩张,根据下游市场发展趋势以及汽车芯片供应链发展趋势,预计后年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问题。 张毅则认为,未来三到五年之内,汽车芯片不太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现象。他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增长速度非常迅速,燃油汽车的芯片需求量依然不减,因此汽车芯片的市场需求仍将处于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