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评107篇论文被撤稿:没有真实,所有科学俱为谎言》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 xuxue
  • 发布时间:2017-05-22
  • 4月20日,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发表声明,宣布撤回旗下《肿瘤生物学》期刊107篇发表于2012年至2015年的论文。这些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作者,撤稿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

    相比于近年来中国科研取得的成就,107篇被撤稿的论文或许只能算是微小的石子。可是,当这107颗微小的石子投入浩浩荡荡的洪流,激起的水花绝不容轻视。

    524名医生,119家高校和医院,这是涉及中国学者人数最多的一次集体撤稿。虽然出版集团对媒体表示,撤稿不会造成今后对中国科学家的投稿采用更为严格的流程,但还是有人担心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国际声誉因此受创——中国科学家的投稿或许会被预设为有问题而加大核查力度,延长投稿周期。甚至相关学术机构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科学从来都是踩在前人肩膀上进步的。看起来再微不足道的论文,也都将汇入科学发展的大潮,共同推进人类进步。旨在预防不良学术成果产生的同行评议,是建立可靠的研究和知识体系的关键,阻止大量的污泥浊水混入科学的清流。如今,被撤稿论文作者借助的“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的虚假评议,正在冲击这条防线。

    因此,这些微小的石子并不是科学发展洪流中的小插曲,它们在源头上损害了学术诚信,这种诚信是同行评议制度建立的基础,也是科学共同体的基石之一。若无真实,所有科学俱为谎言。

    更可怕的是,类似的杂质不时随着发展的大潮浮现。2015年3月,英国现代生物出版集团宣布撤销旗下12种期刊的43篇论文,其中41篇来自中国。当年10月,爱思唯尔撤销旗下5本杂志中的9篇论文,全部来自中国。仅在2015年到2016年间,几大国际出版集团的4批集中撤稿中,涉及中国作者的论文就有117篇。其中,23篇标注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另有5篇被列入已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

    由此而被损害的学术公信力,已经到了必须受到重视的地步。

    107篇被撤稿的论文,涉及许多中国名校或医院。有人认为,僵化的评审制度是早已埋下的导火索。职称评审与论文发表数量挂钩,在一线疲于奔命的医生无暇写论文,提供润色甚至代发服务的“第三方”中介机构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捷径。

    这样的现实不容回避。2015年2月,某家医学行业网站在约2000名三甲医院医生中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医生表示,在中级职称的评定中需要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论文;其中23.55%的医生表示,需要2篇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而到了副高级职称的评定中,18.41%的医生表示必须发表SCI 论文。

    制度的缺陷并不足以成为不端行为的借口。推动制度完善需要理性的声音、合理化的建议,寻求快捷的刊发论文渠道,只能算作利益诱惑下对现实的妥协。在由公共财政支撑的科研体系中,用粗制滥造的论文换取更高的职称,更多的项目资源,是科学战场上的一次退败,牺牲的是全体纳税人的利益。

    如今,曾被视为藩篱的职称评定制度正在松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参加审议时就表示,县以下医院多拿论文评定职称,是“搞花架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今年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合理设置职称评审中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条件,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

    此时,我们更需要考虑,那些损害学术公信力的论文,是否会随着职称评定制度的变化而销声匿迹?2015年中国作者被集中撤稿后,中国科协就重申了“不由 第三方 代写论文,不由 第三方 代投论文,不由 第三方 对论文内容进行修改,不提供虚假同行评审人信息,不违反论文署名规范”的五不行为准则。对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还进行了集体通报,追回相关项目的科研经费,同时也勒令取消其5年基金项目申请资格。但是,鲜见涉事作者受到进一步处罚。对于论文代投和论文买卖,也缺乏明确法律规定。曾有报道称,一些撤稿事件的作者不仅没有被处罚,还在这一事件发生后,仍被评选为当地的“优秀青年”。

    相比于不端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样的处罚过于轻松。公信力的恢复和重建,既要靠学术共同体的自觉,也要靠明确的罚则来划定边界。

    这样的要求或许严苛,但科学家理应有更高的操守。在中国百余年的变迁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始终是国人追求的主题,是推动中国现代化的两个相辅相成的车轮。代表科学的“赛先生”并非只有科研成果和技术改良,科学精神也应是题中之意。若学术公信力从源头消失,科学精神从何谈起?

    没有真实,所有科学俱为谎言;没有科学,所有未来皆为虚幻。

相关报告
  • 《为开放科学服务的同行评审》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李涵霄
    • 发布时间:2022-10-19
    •   当我们想到开放科学时,会立即想到共享各种各样的研究产品,如数据、代码、方法和试剂。更重要的是,开放科学是关于根据长期确立的准则进行和传播科学的整个过程。开放性是科学事业的核心。科学家们采用开放的做法,允许协作和严格审查,以便为共同利益验证和建立知识。出版过程应该是确保这些规范得到维护的核心要素。PLOS在论文提交和同行评审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改变,以促进开放科学,探索新的可能性。 1、构建开放进程基础 (1)从预印本开始   PLOS在提交过程中引入了一个新步骤:询问作者是否存储了预印本,如果他们没有,PLOS愿意代表他们这样做。PLOS已经与bioRxiv合作,在对预印本进行筛选后,将其存储起来,以确保它们在主题范围内,并且没有道德问题或敏感信息。   当手稿被提交而不是被发表时,对其进行开放会让研究人员感到谨慎,但确实提供了许多好处。预印本为合作创造了机会,并帮助研究人员在论文发表前展示他们的工作,这对于那些需要展示论文、寻求工作或申请资助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发布预印本会引起同行评议文章的更多关注和引用。目前,PLOS近20%的手稿在提交时有预印本,相比之下,PubMed中只有3%;一些社区特别支持开放科学的这个举措,例如,超过50%的《PLOS计算生物学》(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提交稿件是预印本。 (2)发布同行评审   同行评议在开放科学所特有的客观批判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来回交流有助于验证声明并改进他们的报告,这是对作者和读者的一种服务。公开同行评审会增加这种交流的价值。审稿人和编辑为科学界提供了巨大的服务;出版同行评议历史(带有明确引用的DOI)是使这项活动得到认可和同行评议报告被视为一流学术成果的一个步骤。   2019年5月,PLOS推出了一个选项,供作者在发表文章的同时发布完整的同行评议历史。在初步实施中允许评审人保持匿名,并允许作者在同行评审结束时选择接受。实施6个月的结果表明,在所有期刊中平均有40%的作者选择了该方式,在某些学科中的选择率为60%-70%,55%的已发布同行评审包中至少有一位指定的评审人。 2、继续反思同行评审   尽管同行评审具有重要功能,但它仍不完善,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仅靠2到3名审稿人就能评估复杂的跨学科手稿的各个方面。而在实践中,扩大审稿专家数量却很困难。此外,当一份手稿在期刊内经过多轮修订,或者更常见的是在不同期刊上经历连续的提交-评审-修订-拒绝周期时,该过程容易出现延迟和冗余。有了上述思考,PLOS开始尝试新的同行评议计划,如发布预印本和同行评议历史,并持续跟踪三项新举措的进展情况: (1)从支持预印本的同行评审工作流到支持同行评审的预印本工作流   PLOS在稿件提交时提醒作者,当在他们的预印本上发表评论时,PLOS会请处理编辑注意。根据bioRxiv的调查,37%的受访者通过电子邮件收到了对预印本的评论。鉴于他们的评论可能有助于并加速同行评审,评论人将更愿意在bioRxiv上公开这些评论。评论不需要是全面的评论,但可能需要对具体方面的统计数据、方法、代码等进行相关检查。当我们向编辑提出更多样化的评论时,还需要指向twitter、PREView或preLights(两个提供预印本评论的第三方网站)上的评论,PLOS表示其将研究这种多样性对作者和编辑经验的影响。 (2)期刊独立同行评审,减少评审人负担   5家PLOS期刊正在参与评审共享,这是EMBO Press和ASAPbio提供的一项新服务,提供期刊独立同行评审。作者可以更好地选择期刊,所有参与的期刊都承诺使用该服务的评论来加快出版决策。作者还可以决定他们的手稿是否经过充分验证,并使用Review Commons的服务在bioRxiv上发布同行评审。 (3)同行评审实验计划   2020年,PLOS ONE宣布,他们将提供注册报告作为发布假设检验研究的选项。这类文章包括两个阶段的同行评议和后续出版,对于避免出版偏见尤为重要。通过将同行评审分为两个阶段,作者可以在开始调查之前获得对其初始研究计划的早期反馈,以制定一个稳健且可重复的研究设计,并且他们还可以得到保证,只要他们遵守研究方案,其结果就会在期刊上发表。注册报告提高了评估标准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偏见,并通过尽早揭示工作的关键阶段,帮助使整个研究过程更加公开。
  • 《非政府组织传播关于转基因生物的谎言》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liujy
    • 发布时间:2015-07-23
    • Today, July 20th, 2015 marks the 46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manned mission to the moon. For most, it commemorates an amazing achievement that blended innovation, American ingenuity and most importantly science.   But for 22 million Americans, that event was one of one of the greatest lies science has ever told.   Distrust of science is running rampant in our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