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盖的质量损失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贡献在近几十年加速增长。尽管研究重点多集中于南极冰盖西部,但近期研究强调了南极冰盖东部(EAIS)部分区域的潜在脆弱性,EAIS约含有南极洲58米海平面当量~90%的冰量。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与乔治五世地之间的EAIS区域(东经70°至160°)尤为重要,因为冰下地形包含两个大型低洼盆地和众多深槽,这可能使冰缘通过海洋冰盖不稳定机制而易发生快速且不可逆的退缩。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冰缘经历了冰架变薄,冰盖数值模型预测其可能成为未来海平面上升的主要贡献者。然而,对于未来冰层变薄和冰缘退缩的预期范围与速率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EAIS下方的陆地表面提供了自冰盖形成以来(约3400万年前)冰盖行为及塑造基底环境的地质过程的宝贵记录。在冈瓦纳超大陆时期曾与南极东部相连的大陆(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地貌记录为理解长期地貌演化所受的构造、侵蚀和气候历史提供了基础。在南极,无线电回波探测(RES)技术被用于测量冰层厚度和基底高程,并生成公里级分辨率的网格化基底资料。然而,网格化过程会导致关键地貌信息丢失或被掩盖。因此,基于RES直接测量的南极东部基底地形为更好理解EAIS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提供了重要机会。
由英国多家研究机构主导的团队分析了来自多次调查的RES数据,发现沿伊丽莎白公主地与乔治五世地之间3500公里长冰缘保存的连贯冰前表面。对这些表面的分布、高程和形态的分析,能够约束EAIS冰缘的基底条件及长期行为,并显示数百万年前作用的地质过程仍在当代EAIS行为中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