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东部冰盖的形成和长期不稳定性研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1-05
  • 在过去的5000万年里,南极大陆的冰盖不断演化。然而,过去近地表地质和地理记录的缺乏,限制了对南极洲东部冰盖(EAIS)演化历史的深入了解,从而也限制了对南极冰盖对现如今环境影响的评估。南极洲东部冰盖代表着海洋的终端,位于海平面之下的极光盆地,表明冰川被运移到萨布里纳海岸(Sabrina Coast),这可能对气候的扰动十分敏感。

    本文数据来自于南极冰川盆地大陆架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研究发现在早第三纪到中第三纪时期的萨布里纳海岸就存在着海洋性冰川,这意味着在大约3400万年前,南极大陆的冰原形成之前,南极冰川盆地中存在大量的冰川。随后,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时期,冰从萨布里纳海岸大陆架至少形成上涨和消退了11次之多。一半以上隧道峡谷的形成与这些冰川都密切相关。在这种气候条件下,表面逐渐融化的亚极地冰川系统与人类预想的地球持续升温的猜想不谋而合。中新世晚期的气温冷却导致了南极洲东部冰盖大范围的扩展。萨布里纳海岸冰架的地质记录表明,在处于比现在较温暖的气候条件下,除了海洋温度外,大气温度和熔融状态的融水影响了南极洲东部冰盖的质量平衡状态。因此,在持续人为变暖的情况下,会产生动态的“南极洲东部冰盖效应”,说明南极洲东部冰盖对未来全球海平面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刘思青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026
相关报告
  • 《南极的不稳定性导致模糊的海平面上升预测结果》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07-05
    •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也许要到2060年才能知道到本世纪末海平面最终的上升幅度。这项研究首次将全球和局部海平面上升预测研究与气候变化对南极冰盖巨大影响的机制模拟联系起来。该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地球的未来》杂志上。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地球面临着一系列可能的后果。在不严重的情况下,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2英尺,这将淹没目前约1亿人口居住的土地。而严重的情况下,海平面将上升6英尺,将导致1.5亿人的家园不复存在。这两种情况都会对新泽西州和其他沿海国家产生巨大影响。 该项研究发现,基于全球海平面和南极质量等大规模变化的测量,科学家们也不能明确确定这些变化的影响。因此,该研究得出结论,沿海社区应该有灵活的应急计划来应对2100年以后的情况。研究首席作者、罗格斯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教授,Kopp表示:“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的预测研究有很多模棱两可的地方,到2100年底,海平面上升有可能达到8英尺,但是我们不可能在2050年之前有明确的证据。” 这项研究把一个行之有效的海平面上升预测框架和南极冰盖模型结合起来,模拟了导致冰盖不稳定的两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海洋冰盖的不稳定性,这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是第二个,海洋冰崖的不稳定,直到最近研究人员才意识到它是影响未来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因素。温暖的海洋和大气变暖导致南极冰架大面积的减少,这可能给我们的海岸线带来灾难,有可靠的地质证据支持我们的模型所模拟的结果。虽然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仍然不确定这些过程的发生时间,以及如果海平面上升,上升的速度有多快。冰架是关键,它们能阻止南极冰向海洋流动。问题是它们也正受到温暖的海水和夏季融水的侵蚀,所以保持全球温度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在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6.6或8英尺,这将是一个很大的适应过程,”Kopp补充说,“这就需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如果可能,在2050年前使得海平面的上升控制在半英尺至1.3英尺以内,而在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将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海平面上升的方式,制定出可供选择的方案。” (赵丹丹、张灿影编译)
  • 《由佩尔斯不稳定性驱动的电荷密度波在二维横向异质结构界面》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0-31
    • 长期以来,在低维系统中观察到的电荷密度波(CDW)的起源一直是当代凝聚态物理学中激烈争论的话题。具体地说,一个简单且建立良好的模型,即佩尔斯不稳定性常常(但并不总是)被用来清楚地解释真实系统中的CDW状态。在这里,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被用来显示CDW的形成在一个一维的界面嵌入一个由蓝和黑磷组成的横向异质结构,即使在室温下。CDW的形成完全由佩尔斯机制解释,包括双周期晶格畸变能量降低和带隙开口。晶格畸变也大大改变了异质结构的带状排列。与一个独立的P链的比较表明,结构扭曲仅限于异质结构中的一个维度,排除了在两个维度上竞争的非佩尔型扭曲。此外,以石墨烯-六边形氮化硼异质结构为例,对其它横向异质结构也进行了类似的贝叶斯变形,这可能会促进不同二维体系的相关研究。这些发现不仅进一步揭示了佩尔斯机制,也对基于二维横向异质结构的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发布于2018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