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高新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9
  • 被誉为“中国光谷”的武汉东湖高新区16日在北京公布其“三步走”战略目标称,到本世纪中叶,将“中国光谷”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中国科学技术部当天下午在北京举行国家高新区30周年集中采访会,武汉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子清介绍该高新区30年发展情况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他说,武汉东湖高新区已研究出台“中国光谷20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纲要”,提出了下一个30年发展的总体部署,谋划按照“三步走”战略建设全球影响力创新创业中心:

      第一步,到2020年,光电子信息产业全球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的“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中国光谷”影响力大幅提升;第二步,到2035年,进入全球高科技园区前列,初步建成“世界光谷”;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全面建成“世界光谷”。

      刘子清表示,目前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投资额度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30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基地项目正在加快建设,32层三维闪存芯片实现量产,64层三维闪存研制成功;总投资逾1000亿元人民币的全球最大中小尺寸显示生产和研发基地基本建成,已形成面板、模组、终端产品等较为完善的光电显示产业链;去年光电子信息产业科工贸总收入超过5500亿元人民币,已拥有百亿企业7家、规模以上企业138家,“芯-屏-端-网”万亿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雏形初显。

      据了解,武汉东湖高新区是中国第一批国家高新区、第二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第三批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30年来,已走出一条具有光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近几年,“中国光谷”每年吸引20多万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每天诞生科技企业60多家,现有企业达6.4万家。(记者 孙自法)

相关报告
  • 《武汉“光谷制造十条” 每年10亿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发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7-10-09
    • 12日下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关于推进光谷制造2025的若干政策》及实施方案,简称“光谷制造十条”。 新政每年将安排不低于10亿元光谷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光通信与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激光、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北斗、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绿色与能源管理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全面支持“光谷智造”创新引领及智能制造示范。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称,到2020年,该区将初步建成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技术集聚地。到2025年,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国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策源地,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让光谷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 “光谷智造”十条新政,真金白银等你来—— 第一条适用范围:本政策支持高新区从事光通信、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激光、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北斗导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与能源管理等十大领域(以下简称“十大领域”)的工业企业和 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 第二条支持方向: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光谷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创新引领 、智能制造示范、基础能力提升、规模提升、产业集聚、服务型制造和 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质量和品牌建设、国际化发展等。 第三条制造业创新引领工程:支持制造业创新载体建设,对经认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对设备购置、办公租赁、合同开发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最高可达2亿元、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最高可达5000万元。对企业牵头新组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 心,技术创新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当年研发投入的10%予以补贴,单个企业每年补贴经费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 鼓励开展面向制造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对经备案并通过审核的创新创业活动,按照举办各类活动实际支出的50% 给予后补助,每年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四条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鼓励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升级项目,对信息化软件及配套信息采集硬件系统的予以补贴,单个企业每年补贴总额可达500万元。 鼓励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对获得在高新区实施的国家智能制造项目,竣工验收后,单个项目补贴总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 第五条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对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单个项目补贴总额最高可达 1000万元;对技改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项目完工下一 年起,按照对区级财力贡献增量的100%实行以奖代补。 鼓励提升“四基”能力,对高新区企业承担、在高新区实施的国家强基工程竣工验收后,单个项 目补贴总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 第六条产业规模提升工程:继续推进领军企业计划,对领军企业最高奖励资金可达2000万元。 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对成长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每家企 业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工业企业本年度工业用电新增部分(以上一年度为基数)给予20%的电费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七条产业集聚工程:加大产业集聚配套,对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新落户配套工业企业的新建项目,对三年内的设备投资、融资租赁、厂房租赁等费用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单个项目累 计补贴总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 鼓励区内企业协作配套,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采购无资产关联关系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零部件以及软件,最高可达500万元。鼓励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项目和军民融合采购项目,参与武汉市政府采购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第八条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程:实施“光谷智造街区”计划,对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行业性和区域性的云制造、工业物联网、协同供应链、产能合作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单个平台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对于以服务创新创业企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单个平台补贴最高可达1000万元。 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对获得iF国际设计金奖、红点之星、红点至尊奖、国家级工业设计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设计类奖项,最高单项给予100万元奖励。 第九条质量与品牌提升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应用先进 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积极参与 “光谷造”品牌建设。对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认可,对相关认证费用的予以补贴。对于获得“光谷造”认证的企业,对其认证费用补贴。 鼓励工业企业参与标准创制,对主导和参与创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最高可达100万元。 支持检验检测中心及检定认证机构建设。对获批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含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 可的机构等,最高给于50万元奖励。 第十条实施制造业国际化工程:鼓励企业国际研发合作,对企业国际研发合作费用支出给予30%补贴,单个企业年度支持金额最高 不超过200万元;对企业新设境外研发分支机构的前期费用支出给予30% 补贴,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鼓励企业跨国并购和重组,设立“一带一路”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区内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并购、国际产能合作等。对示范区内上市企业境外并购重组发生的实际费用的20%补贴,每年每家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鼓励企业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鼓励企业以组团的形式参加国际化推广活动,对企业赴境外参加展会进行产品推广的,对其费用(包括展位费、物流费等)予以补贴,每家企业年补贴金额可达50万元。对企业因跨越出口贸易技术壁垒而开展并获 得国际认证的,实行以奖代补。 哪十大“智造”领域最为受益? 一是光通信与移动通信。目标是成全球第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产业基地。 二是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目标是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三是集成电路。目标是打造全国最大的存储器产业基地。 四是激光。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激光产业基地。 五是智能装备。目标是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六是生物医药。目标是成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健康产业高地和创新源泉。 七是高性能医疗器械。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医疗设备、数字医疗设备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八是北斗。目标是建设成“国家北斗应用示范区”。 九是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目标是努力成为世界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十是绿色与能源管理。目标是推进光谷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大区为啥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7万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为活跃的中小科技企业,制造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制造业,并不是光谷的强项。 重研发、轻资产的创业模式,似乎成为了光谷双创的主流。“光谷制造十条”新政的出台,将对区域产业带来怎样的风向标? 东湖高新区负责人介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为了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省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武汉市政府也发布了《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为了对接国家和省、武汉市行动纲要,东湖高新区围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和网络经济等“5+2”产业新定位,推进光谷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四谷一港”建设。 “四谷一港”即光谷、药谷、金谷、智谷和国际人才自由港,而智谷的重点便是智能制造。光谷大力发展制造业,并非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而是科技含金量极高的新兴“智造”业。高度信息化、物联网化、人工智能化、高端装备,才是未来“光谷造”的产业雄心。
  • 《我国首条压敏传感芯片产线落户湖南浏阳高新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2-15
    • 作为湖南省重点项目,我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压敏传感芯片生产线,1月16日在浏阳高新区成功通线。近日,记者赶赴浏阳,探访压敏传感芯片生产车间。 在车间门口迎接我们的是湖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博导王国秋教授,他也是湖南启泰传感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他微笑着说“徐记者,12年前你采访我时,我说要建制造芯片生产线,今天这个梦实现了。” 除夕夜加班加点不停工 除夕夜,王国秋带着公司10多位工程师,依旧奋战在压敏传感芯片线生产一线。“虽然成功通线,但产品正在做测试,无法中断。大家除夕夜都在努力工作。” 记者经过两次换装、清洁,进入启泰传感物联网产业园超净车间,微电子部的经理杨艳“全副武装”,她天天守在车间,一天也没有休息。她带我们参观芯片制造的流程,金属基压膜、刻蚀、清洗、显影、检测等。 天天加班,杨艳依然很兴奋,她说:“压敏传感芯片生产线成功通线, 我们特别有成就感。我们团队都在努力,希望芯片性能更稳定,参数越来越好,为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 启泰压敏传感芯片是在金属基上制成的功能芯片,它直接将力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交通、消防、水处理等测力传感器上。目前,王国秋团队已申报发明专利11个,实用与外观专利6个。 王国秋介绍说,目前压敏传感芯片生产线通线后,还需经过3个月的良率爬坡期。假如良率达到90%以上,便可大批量生产。“生产后,还得经过3个月以上的测试,确保无质量问题。今年8月可以大批量生产、销售。” 坚持不懈12年,攻克芯片生产全流程的关键难题 在集成电路行业里,设备、材料、设计、生产、测试、封装这六个部分构成上下游产业链,企业间各负其责,协调发展,一个企业一般只做其中一块。 但压敏传感芯片生产线建设建成通线,王国秋带着团队坚持不懈搞研发,一个难题一个难题突破,攻克了芯片生产全流程的难题。他骄傲地说,“压敏传感芯片生产线的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和设备、厂房的设计、芯片检测、封装均由我们团队自主完成。我作为芯片设计者,不希望任何人卡住芯片生产线的脖子。” 完成自主研发背后的艰难,常常让人焦虑。王国秋不仅要牵头攻克研发技术难题,还要筹集生产线工艺研发和设备购买的1.2亿元资金。 2010年,在王国秋带队研发压敏传感芯片的第四年,公司出现了一次严重的资金危机。为了还债,他把积攒的400多万元全拿出来,又到处筹资度过了难关。这件事,他都没敢让家人知道。 研发、筹资、发展,哪一件事都让人焦虑,当所有的事情压来时,王国秋直言几次都面临崩溃想放弃。因为在军队呆过16年,心里总有种使命感,抗压能力强,每次放弃3天,又鼓足干劲加油干。 坚持不懈终能成事。浏阳高新区支持建造厂房,广州崇楷基金投资8000万元,购买设备。许多人被王国秋的精神感动,投资出力,终于建成了梦寐以求的芯片生产线。 交通和消防将是压敏芯片主要市场 王国秋介绍,预计今年产压敏传感芯片50万颗,封装成传感器后,年产值5亿元以上。而今年下半年,二期也将启动建设,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压敏传感芯片2000万颗,封装成传感器后,年产值将超过150亿元。 压敏传感芯片市场主要在四个大的领域:一个是交通领域,包括汽车、轨道交通等。启泰研发的车身稳定系统压力传感芯片,可装配在汽车中,替代进口。第二个是智慧城市。第三个是油气和石化,第四个是特种行业。 记者看到,在启泰公司大厅,摆放着消防栓和消防水压监测系统,数据实时更新在大屏幕上。在消防栓内放置压敏传感芯片,消防栓内储水及水压情况实时反馈给消防部门、小区业主,有利于消防栓及时灭火。在目前规划的市场中,交通和智慧城市是两个主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