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推进提质增效打造发展优势综述》

  • 来源专题:油气成藏评价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18-06-27
  • 6月13日, 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正在大庆采油四厂附近施工。这个队推行 "精益钻井" 管理, 追求进尺多, 更追求效益高。 大庆油田推进振兴新发展, 提质增效既是靶向标, 也是方法论。 看一张深化提质增效的 "效果图": 2017 失落、大庆油田深化提质增效、不仅全面完成油气生产任务、而且实现操作成本硬下降、主要能耗指标负增长、一举扭转亏损被动局面、上市、未上市业务全部整体盈利。今年前5个月, 油田生产经营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呈现积极稳健、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随着油价回暖, 石油行业天空持续放 "晴", 大庆油田没有丝毫松懈, 推进提质增效 "马加鞭未下鞍", 正在以提质增效打造发展优势的通途。 瞄向靶心, 打造提质增效 "动力源" 提质增效, 提 "质", 改变内因, 才能获得增 "效" 的 "动力源"。 从 "疑无路", 到 "又一村", 大庆油田抓住改革窗口期与机遇期, 扩大经营自主权试点单位成效显著。先期试点的5家经营性企业, 2017 年全年收入、利润增幅均在20% 以上, 电力业务改革取得标志性成果, 相关业务剥离移交迈出历史性步伐。

相关报告
  • 《大庆油田: 以“智”增效 变“碳”为宝》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6-27
    • “打造一条颜色更亮、清洁替代率持续向上的成长曲线。”《新时代大庆油田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发展规划》为大庆油田“当好绿色低碳转型的标杆”写明了行动路径。 多年来,大庆油田加快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稳步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及封存(CCUS)技术研发与应用。截至目前,大庆油田已累计捕集二氧化碳超120万吨,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000余万棵树20年的碳汇储量,约等于340多万人一年呼出的二氧化碳量。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天然气分公司(以下简称“天然气分公司”),看到徐深9脱碳操作班班长赵敏正在结合来气量和组分,有条不紊地组织员工调配气量、精准控制关键参数,通过过滤分离、胺液吸收对来气进行脱碳处理。 2013年,针对大庆油田部分气井中二氧化碳含量高的问题,天然气分公司建成投运了大庆油田首套以醇胺法脱除天然气中二氧化碳的净化装置——徐深9天然气净化一期装置,此后又相继投产了徐深9天然气净化二期装置和红压天然气净化装置,不断加强脱碳技术攻关、优化装置运行、加强过程管控,完成了徐深9净化厂智能化升级改造,使装置操作精度、运行质效进一步提升,产能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聚焦国家“双碳”目标,大庆油田统筹部署《二氧化碳产业体系发展规划》,逐步融入二氧化碳液化领域,自主复产芳48液化站,建设并成功投运了乙烯二氧化碳液化装置。同时,大庆油田将液化后的二氧化碳用于油田注入驱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开辟了变“碳”为宝的绿色新路径。 “我们加快二氧化碳输送管道建设步伐,构建碳源一张网,以此提高碳资源的配置效率,保障碳资源安全稳定供应。”天然气分公司设备技术部副主任张希彬介绍,公司针对不同相态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方式,围绕管输模式与模型、输送过程泄漏与扩散规律、输送流动安全控制技术等展开深入研究。 记者了解到,天然气分公司积极开拓二氧化碳市场化销售渠道,2023年完成了全国首单液体二氧化碳线上现货交易,创造了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 《大庆石化“油头化尾”推进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1-03
    • 2019年,大庆石化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按计划整体开车,未来将达到“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生产规模。这不仅是大庆石化以“油头化尾”为抓手,推进油城转型的一项举措,也是我国炼化行业转型升级、石化产业链逐步完善的一个缩影。如何让资源发挥最大作用,走出一条石化企业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在开工中的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2019年12月26日,大庆石化炼油厂催化重整车间控制室内,岗位员工对新建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四合一”炉进行烘炉操作。操作台一旁,炼油厂领导、车间管理人员密切观察工艺指标变化。正在组织开车的连续重整装置是大庆石化炼油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项目的一个子项。为落实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政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大庆城市转型发展,大庆石化积极推进“油头化尾”产业工作。2019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大庆石化转型升级的重要一年。推进炼油项目建设,做强化工产业链,发挥大型炼化一体化优势,这一年,“攥指成拳”效果明显。面对当前炼油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国际石油公司投资进入炼化行业、民营炼企相继投产等严峻现实,一场规模实力、管理模式等全方位较量的炼企竞争已经展开。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企业竞争力,成为老牌炼化企业实现效益突围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的必然选择。50多年来,大庆石化以大庆油田原油、轻烃、天然气为主要原料,从事炼油、化肥、乙烯、塑料、液体化工、橡胶、腈纶等生产。在残酷的高段位竞争格局中,大庆石化主动作为,找准撬动经济效益的总开关,通过大项目建设,释放大型化、一体化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助力企业提速提质提效。   炼油结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计划总投资41.8亿元,2017年11月启动建设,9万吨/年MTBE装置、22万吨/年烷基化装置、3.5万吨/年制酸装置相继投产,当前,120万吨/年连续重整装置按计划整体开车,催化裂化装置进入工程建设阶段。今年,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大庆石化将真正达到“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生产规模。资源即是优势,项目建成后,大庆石化不仅可以炼制大庆原油,每年还可以混炼350万吨俄罗斯原油。但要想“吃精粮产精品”,还得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在有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延长“化尾”产业链。大庆石化持续对裂解炉长周期运行开展技术攻关,推进原料、能耗等整体优化,加强设备精细化管理,为提升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加码。2019年,乙烯生产能力首次突破设计产能120万吨,同时,将2017年创下的316天“破百万吨”纪录刷新至284天,生产周期达到历史最短。扩大乙烯产能,优化配置乙烯、丙烯、丁二烯等加工装置,下游产业动能汩汩不息。高压一、高压二等多套装置突破长周期运行纪录,创全国同类装置最好水平,装置单耗、能耗稳居国内同类装置最好。几十年来,大庆石化在经营自身品牌上增强与客户黏性,与下游客户形成的伙伴关系,是新建企业不具备的。按照“差别化、专用料、高端化”原则,生产的高标号汽油、石蜡、石油焦、橡胶等高效产品供不应求,合成树脂、聚乙烯等新牌号产品不断打开市场。仅2019年,开发新产品10项,放大生产新产品48万吨,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专家视点:全新的市场环境呼唤高质量化工产业链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石油石化行业也从规模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石化行业面临炼油产能过剩、化工产品特别是高端石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这既是挑战,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千万吨级炼化项目一个个拔地而起、相继投产,还有巴斯夫公司等外企抢滩布局,国内炼化行业迎来全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态势的全面升级。新投建的炼厂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工艺路线采用炼油、乙烯、芳烃炼化一体化联合布局,产品路线则采用“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低成本战略,可有效抵御单一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风险,承压能力较强。一体化企业规模效应越显著,在面对油价震荡时的调整能力也就越强。对老牌炼化企业来说,应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动能,逐步从“燃料型”向“材料型”转变、烯烃原料向多元化低成本转变、化工产品向高附加值转变。炼油要减少成品油产量,增产基础化工原料和优质乙烯原料;做大做强化工产业链,做好化工产品的高端化与差异化,实现同等质量拼价格,同等价格拼质量的战略布局,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一家面向未来充满活力的企业,除了苦练内功提质增效,还一定是创新赋能的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发展新产业,打造新优势,如在产品创新上,各炼化企业要积极打造“通用产品创王牌,专用产品创高端造”战略,实现业务新发展。着力推进自主创新,要努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集中优势力量加速一批自主技术的工业化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