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现减碳与转型双赢的思考》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 cncic
  • 发布时间:2021-06-24
  • 碳中和目标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已成为一场全球规模的运动。目前,欧盟、英国、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宣布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近100个国家正在研究自己的碳中和目标。同时,很多跨国能源公司也开始进行能源转型。

      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计划转型为以能源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服务商。壳牌在2016年5月即成立新能源部门着眼于能源转型的长远目标,可再生能源和低碳行业的资本预算从2016年的2亿美元/年增加到2017年的10亿美元/年,2017年底进一步增加到12亿美元/年。2019年正式启动一项为期3年耗资3亿美元的碳汇计划。2021年2月推出绿色转型战略,计划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重点通过碳补偿实现。

      英国石油公司(BP)制定了向综合能源公司战略转型的具体方案,计划不晚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即生产的能源和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为零。其年报显示,公司当前每年排放约5500万吨二氧化碳,生产过程又增加了3.6亿吨排放。其计划在10年内在风能、太阳能和氢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上投资约50亿美元/年。

      西班牙雷普索尔公司计划将投资转向风能和太阳能,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和雪佛龙公司的战略是着重于减少甲烷排放以全面符合巴黎协定的要求。

      ……

      中国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极具挑战性。据统计,2019年中国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为84.5%。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分别为57.5%、18.9%、8.1%。近期公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没有设定GDP具体增长目标,而是提出保持在合理区间。这表明中国正在从高速增长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增长过渡,为追求环境目标留出了更多空间。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仍处在快速增长之中。这意味着单位GDP碳强度下降的速度必须足以抵消因经济增长而增加排放的速度。

      不少人认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增长只能二选一。笔者认为这个观点站不住脚。因为解决气候变化,等待和延迟时间越久成本就越高。实际上,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是可能的。中国是绿色技术的践行者,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的1/3,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占世界的1/4。在中国绿色行业,可再生能源实际上已经创造了比化石燃料部门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悉,绿色能源有430万个工作岗位,而传统能源部门只有400万个工作岗位。此外,中国还处于低碳交通发展的前列。虽然碳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之前开始下降具有挑战性,但笔者确信,我们能够凭借长远眼光与规划来实现目标。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危机且能源转型日渐加速的背景下,国内传统石油和化工企业爆发出了强大的战略转型动力。不少企业通过提高碳利用和碳转化技术等积极布局新能源产业,探索碳中和路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多个油田积极利用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实现固碳。如吉林油田二氧化碳驱油示范工程稳定运行12年,累计封存二氧化碳190余万吨;新疆油田、长庆油田已完成先导性试验,新疆CCUS产业促进中心被列入油气行业气候倡议组织全球五大中心之一。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布局千家加氢站,并加快推动氢源由灰氢向蓝氢、绿氢转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2020年9月实现了500吨/年二氧化碳制甲醇试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在兰州建成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2020年10月通过了评审。北京光合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等离激元技术,利用电厂余热或太阳能光热,在常温常压下将二氧化碳合成清洁燃料,目前进入工业示范阶段……

      今后,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电力结构的优化调整,石油和化工行业的能源属性将逐步减弱,原料、材料属性将进一步增强。基于这两个属性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石油和化工行业实施碳中和意义重大。笔者建议石油和化工行业企业应认清大势,未雨绸缪。

      一是优化能源存量,深入实施绿色化转型策略,走高质量发展路径。企业应进行化工循环的科技创新,发展低碳技术,开发低碳场景。生产、消费、能源、技术层面协同发力,通过结构调整降碳、过程控制减碳、管理优化控碳、技术创新脱碳。

      二是扩大能源增量,大力发展多元化能源,在保障阶段性能源安全和碳基能源需求的前提下,发展光伏、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促进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

      三是优化存量与扩大增量相结合。企业应对存量开展节能和淘汰落后、利用二氧化碳捕集技术,通过碳汇吸收除碳,推进实施碳排放权交易。调整能源结构,促进产业战略升级。

      很明显,碳中和目标将是各行业战略转型的努力方向,有望成为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将渗透在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距第一步碳达峰目标的10年已开始倒计时,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同时实现转型发展,这对石油和化工企业来说将是个巨大考验。

相关报告
  • 《袁亮院士: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25
    •     袁亮院士从全球能源领域碳排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与清洁能源发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取得阶段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双碳发展现状,总结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六大挑战。 挑战一: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与减排难度之间矛盾突显 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60%以上能源消费、70%以上碳排放来自工业生产领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 挑战二:碳排放总量大与实现碳中和时间短矛盾突显 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仅有30年时间,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挑战三: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突显 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主要能源消费区绿色低碳转型结构性压力小,主要能源基地改变资源依赖的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挑战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矛盾突显 202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但支撑低碳低能耗的技术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挑战五:“双碳”目标高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矛盾突显 双碳”“1+N”政策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套总体上仍跟不上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 挑战六: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实现“双碳”目标矛盾突显 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加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推动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
  • 《碳中和背景下氢能发展的初步思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04
    • 1、下一阶段氢能发展将紧密围绕实现碳中和为核心目标 从2014年全球启动新一轮“氢能经济”,氢能产业在世界各国快速推进。 发展到2020年,全球出现两个重要的标志性事项: 第一、在前期仅少数国家如日、韩等正式发布了氢能战略,到今年欧、美、澳洲各国,甚至中东及拉美部分小国都先后发布各自氢能战略或路线图,对未来氢能产业做整体规划与安排,并明确强调绿氢发展目标; 第二,中国对2060年实现碳中和做出承诺,与此前我国提出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相比,这个目标进一步加大了力度,要求也更高。2020年10月份,欧盟议会进一步重申承诺碳中和目标。 在此背景下,全球氢能经济发展、绿氢制备逐步进入2.0阶段,即推进能源领域深度替代,最终促进尽快实现碳中和。 可以预见,我国氢能发展将在会围绕实现如何促进碳中和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后续发展目标与路径。 2、碳中和背景下的氢能发展 化工领域绿氢替代:全球每年氢气产量约6900万吨,中国约2400万吨,99%通过化石能源制取,作为化工原料、工业气体应用在工业各领域,总计排放CO28.3亿吨,其中两个重要领域如下: 全球炼钢行业每年将大约有1.7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左右。而在我国,炼钢行业碳排放约占15%,但是占全球的占全球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60%以上;传统农业中75% 的二氧化碳(CO2)来自化肥、饲料及燃料,在其中超过一半又来自化肥生产(我国约为61%)。这些领域无疑是未来绿氢存量替代即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领域。 交通领域的绿氢替代:我国制定了到2030年发展100万辆燃料电池车的目标。从碳中和角度,我国现有重卡约630万辆,其四项污染物排放量,一氧化碳占汽车总排放的18.0%,碳氢化合物占22%,氮氧化物占53%万吨,颗粒物占59%。因此,未来我国燃料电池车将更多向需要减碳的重卡、工程机械(叉车、装载机、挖掘机等)领域发展,替代现有重卡。 从深度替代角度。随着风、太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汽车电动化,在交通、电力、供热领域的减碳快速发展,有希望率先实现转型达成目标。目前,在工业、建筑领域,减碳及碳中和工作进入商业示范与探索。 3、制氢的未来路径的思考 全球已进入大量增加绿氢供应的阶段。欧洲已在推动多个G瓦级制氢项目,大量兆瓦级项目设计及建设中,我们初步统计约有40个绿氢制备项目。在中国已有大量制氢项目上马,据亚化咨询统计,截至2020年8月,中国共有45个风电/光伏制氢项目处于已建成或拟在建阶段。仅张家口地区,纳入今年开工的计划的项目就有三个,后续三年计划累计形成制氢能力超过30,000kg/d。 可见,全球氢能生产与应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整体上,这些项目(特别是在中国)主要以满足氢能交通绿氢消耗为主要目标。 为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氢深度替代开始向纵深发展,特别是新一代将电能转化学能的技术将快速发展与应用,将带来能源架构根本性的改革。 绿氢替代进入交通以外的化工、建筑、供热、电力等领域;带来不同的各类创新商业模式的发展;如燃料电池卡车商尼古拉(NKLA)宣称成为能源供应商,整合产业链上上游制氢,下游用氢、并进入氢储能调峰市场;2020年8月31日,SSAB(瑞典钢铁公司),Vattenfall(瑞典一家电力公司)和LKAB(瑞典一家铁矿石生产商)通过HYBRIT(突破性氢能炼铁技术,用可再生电力生产的氢替代传统炼铁使用的焦炭)的无化石海绵铁生产工厂的正式启动;11月,中国河钢也宣布与外国伙伴合作采取类似技术开展氢冶炼;SUNFIRE在荷兰建设兆瓦级电能转化为化学能项目,等等。 可见,在快速嬗变中的新能源架构下,一方面,基于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绿氢被大量生产及消耗,同时又需要具有高度的弹性与需求平衡,会导致出现基荷制氢+调峰制氢能力的适度配置问题;二方面,未来能源架构下电网、热网、气网与其它非能源架构之间壁垒也将打通,作为最佳二次能源的氢能开始真正成为未来能源架构的核心。 可见新一代高效制氢设备,与具有打通电能与化学能的技术及商业方案,将是未来重点发展方向;这一趋势,将开启“绿氢2.0时代”,也是发展所谓“氢能经济”真正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