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亮院士: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思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 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9-25
  •     袁亮院士从全球能源领域碳排放、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与清洁能源发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取得阶段成效等方面介绍了双碳发展现状,总结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六大挑战。

    挑战一:经济高质量增长要求与减排难度之间矛盾突显

    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20年下降18%;2030年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60%以上能源消费、70%以上碳排放来自工业生产领域,高耗能产业占比高。

    挑战二:碳排放总量大与实现碳中和时间短矛盾突显

    2022年,中国与能源相关的CO,排放量约为121亿吨。从碳达峰到碳中和,中国仅有30年时间,欧盟将用71年,美国用43年,日本用37年,所用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挑战三:全国一盘棋与区域多样性之间矛盾突显

    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特征明显,中东部是主要能源消费区,西部地区是主要能源基地主要能源消费区绿色低碳转型结构性压力小,主要能源基地改变资源依赖的增长方式任重道远。

    挑战四:能源利用效率低与低碳技术突破难矛盾突显

    202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0.1%,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节能降耗减排稳步推进,但支撑低碳低能耗的技术未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挑战五:“双碳”目标高要求与现代化治理能力不足矛盾突显

    双碳”“1+N”政策体系主体框架基本确立,但体制机制、地方政策配套总体上仍跟不上碳中和背景下能源转型变革的步伐。

    挑战六:统筹能源安全保障与实现“双碳”目标矛盾突显

    俄乌冲突等地缘事件加大国际能源市场波动,能源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推动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27478.shtml
相关报告
  • 《电动汽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4-01
    • 在3月31日举行的“零碳驱动绿色交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协鑫能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中金协鑫碳中和基金发起设立发布会”上,国务院原参事石定寰表示,交通运输是耗能大户,电动汽车不仅是能源革命、能源转型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多年来,交通行业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了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可喜的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走在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车企转型发展电动汽车,也涌现出一批新势力,在动力电池、充电基础设施、移动换电、出行平台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绿色生态,这是对城市交通体系的再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意义重大。 统计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550万辆,产销连续6年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2月,充电桩保有量已达175.8万台,换电站663座。建成了世界上充换电设施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换电设施网络。 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行业发展也存在突出短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坦言,充电设施还难以满足用户在数量和服务体验上的需求,充电服务商业模式还不完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在汽车储能方面,其功能与电网需求匹配还处于探索阶段,融合度远远不够。 新能源汽车发展,基础设施是根本保障。“当前动力电池五花八门,充换电国家和行业标准尚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推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掌握关键技术、有成功商业运营经验企业的支持,同时尽快组织电动汽车、电池、换电装置和换电站建设方编制国家标准,并推广实施。 在王志轩看来,汽车与交通领域将承担大规模消纳新能源以替代石油消费的主力军作用。汽车和交通领域大规模“以电代油”,将降低石油消费比重,减少环境污染及碳排放。同样,以新能源为动力的汽车交通,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发挥着重要“调节器”“稳定器”作用。他进一步指出,电力及汽车交通的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既是各取所需,又构成了良性的工业生态模式,从而会催生出更多的新技术、新商业,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次会议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指导,协鑫集团、中金资本主办的,会议围绕“绿色能源 焕动出行”这一主题,多角度、多方面探讨绿色交通发展路径,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坛现场,“协鑫能科移动能源战略转型”“中金协鑫碳中和基金”发布签约。
  • 《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发布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3
    • 在由中国环境记协主办的第二十二期环境茶座上,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首次发布,结果显示,在全国率先确认达峰的城市中,北京独占鳌头,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广州、上海均进入前五名,武汉名列第四。成都、青岛、厦门、天津、南京也进入前10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全国一盘棋”,同时要求“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完成“双碳”目标的决心也受到广泛关注。此前,伦敦大学学院博士杨璞曾发布论文表示,中国自主减排目标减排量最大,减排量约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的贡献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为配合国家“双碳”战略推进,给各地开展“双碳”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联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组成的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课题组,开展了中国城市碳达峰碳中和指数评价研究(以下简称“评价研究”),旨在客观评价重点城市在全国“双碳”战略启动后的态势和进展。 城市为何要争做“双碳”领跑者?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在发言中提到,实施以城市为主体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主要有四点原因:一是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角(占75%);二是城市包括农村和原野,有利于因地制宜布局可再生能源和碳汇基地;三是改革开放40多年城市间的GDP竞争已转向GDP与减碳双轨竞争;四是“从下而上”“生成”碳中和体系,与“从上而下”“构成”行业碳中和体系互补协同。 首期评价涉及110个重点城市。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城市领跑全国的同时,金华、嘉兴、中山等在中等城市中表现较好,南平、玉溪、衢州等小城市也排名靠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表示,“本期评价发现,各地区对‘双碳’工作高度重视,但作为碳排放控制的重要政策实施主体,多数城市达峰目标和方案路径尚不清晰,‘双碳’规划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强。”阳平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