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植物利用两种光周期感知系统独立调控开花和生长》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09
  • 2024年2月9日,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Joshua Gendron实验室在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Plants distinguish different photoperiods to independently control seasonal flowering and growth的研究论文

    光周期是季节变换中最稳定的外界环境信号,许多生物已经进化出光周期测量系统,以预测和适应与特定季节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变化。植物因其在特定季节开花而成为光周期研究的重要对象,对其分子机制已经研究的非常清楚。环境中的红光和蓝光被光受体感知后调控转录因子CONSTANS (CO)的稳定性,从而激活成花素 FLOWERING LOCUS T (FT) 的产生,促进植物开花。尽管对光周期开花的关注度很高,但研究显示植物的开花和生长都受光周期控制,且二者可以分开,并在一年中的不同时间段调控植物生长发育。例如,植物通常在长日照下生长迅速,但有些植物在短日照下可能更快地开花。然而,关于调控植物光周期生长的关键因子,包括光周期测量系统、细胞信号通路和光周期依赖的生长调节基因,我们都知之甚少。这种不足部分原因是由于缺乏与CO-FT途径相似的用于调控生长的遗传工具和标记物。

    相对于短日照条件,拟南芥在长日照下生长更快。研究人员通过挖掘实验室构建的转录组数据库,寻找在长日照中诱导并且对植物正常生长至关重要的基因。鉴定到了一个植物用于产生肌醇的酶MYO-INOSITOL-1-PHOSPHATE SYNTHASE 1 (MIPS1),肌醇是控制生长各种重要过程所需的一种糖。研究发现MIPS1在长日照条件下被诱导高表达,而在短日照中不会。而且mips1突变植株在长日照下有生长缺陷,但在短日照下没有。因植物的光周期开花途径已经被阐明,因此研究人员测试了该生长突变体是否属于同一途径,结果发现mips1突变体并没有开花缺陷,这些实验表明光周期开花和生长在遗传上是可分的,并且控制开花的光周期测量系统并不控制光周期生长。

    进一步的实验证明了MIPS1的表达和功能是由一套不同于CO-FT的光周期测量系统调节的(Metabolic Daylength Measurement System, MDLM),该系统与能量代谢相关并且受生物钟控制。这个植物光周期感知系统2021年由该实验室刘伟博士发现,被证明是植物短日照条件下生长所必需的。通过改变一天内不同时间段的光强度,证明了光周期生长和MIPS1功能是受MDLM系统调控,而开花则受到完全不同的绝对光周期控制,MIPS1表达和功能的发现表明了植物MDLM光周期感知系统对长日照和短日照的生长都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植物能够测量自然界两种不同的光周期:植物的光感受器可以感知低强度光来测量绝对光周期,从而控制开花时间。与此同时,植物也可以感知较高强度光引起的光合作用周期(MDLM),以控制生长。开花时间和生长的独立调控使得植物能够协调季节性发育,以精确调节各种季节性生长发育的过程。

相关报告
  • 《水稻光周期开花调控新机制:ELD1通过OsCCA1可变剪接与光敏色素信号互作调控开花时间》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7-15
    •   研究人员发现水稻CCHC型锌指蛋白ELD1通过调控生物钟核心组分OsCCA1的可变剪接(AS),整合光信号与生物钟途径,负调控长日照条件下的开花时间。该研究揭示了ELD1-OsNKAP复合体与剪接因子互作调控全局AS的分子机制,并首次阐明光敏色素phyB通过光依赖方式调控ELD1的RNA结合活性。     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开花时间的精确调控直接决定作物的地理适应性和产量。尽管已知光周期和生物钟系统共同调控开花,但光信号如何整合到生物钟机制中仍不完全清楚。水稻作为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其开花时间受保守的OsGI-Hd1-Hd3a/RFT途径和单子叶植物特有的Ehd1途径共同调控。然而,可变剪接(AS)这一重要转录后调控机制在光周期开花中的作用机制仍是未解之谜。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EMS诱变筛选获得早花突变体eld1,发现其编码的CCHC型锌指蛋白ELD1能通过与OsNKAP(动物NF-kB激活蛋白的同源物)及核心剪接因子(U1-70K、U2AF65A/B)形成复合体,直接调控生物钟核心振荡器OsCCA1的可变剪接。研究采用全长度纳米孔RNA测序、酵母双杂交筛选、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RNA免疫沉淀(RIP-qPCR)等技术,结合CRISPR碱基编辑和田间表型分析,系统解析了ELD1的分子功能。
  • 《《Science》“植物根系改变生长方式的基本机制”》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4-12-19
    • 11月,比利时根特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开展的研究揭示了植物根系如何经历青春期阶段的机制,有助于培育出更耐旱的植物,对发展气候适应性农业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发现了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LIKE 13 (SPL13)在调控定向细胞分裂中的关键作用,是一个对正常根系生长和形态至关重要的过程。SPL转录因子特别是SPL13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调节细胞分裂的方向,对植物根系转变至关重要。SPL13活性引起的这种转变的特征是根的形态和分子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改变SPL13的表达水平甚至可以让科学家加速或减缓根系衰老,这对植物的整体发育至关重要。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一种未知的植物发育基本机制,而且为提高作物产量和植物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的抗逆性开辟了新途径。相关成果以“SPL13 controls a root apical meristem phase change by triggering oriented cell divisions”发表在《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