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储存和模拟胃肠消化,研究富含硒的发酵饮料中乳酸菌的存活状况》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mj
  • 发布时间:2019-04-26
  • 硒(Se)以硒蛋白形式存在于SeCys中,可参与癌症预防、甲状腺功能和病原体抑制。硒通过含硒食物掺入饮食中,一些乳酸菌(LAB)可以将亚硒酸盐(毒性)生物转化为Se-纳米颗粒(SeNPs)和Se-氨基酸。为了在宿主中发挥其有益特性,细菌应该在胃肠道的苛刻条件下和食物储存期间存活。我们评估了LAB的硒化是否影响了胃肠消化过程中和存在于发酵果汁-牛奶(FJM)饮料中的细菌生长和存活。将短乳杆菌CRL 2051和结核杆菌CRL 2034在含有和不含亚硒酸盐的MRS中生长,并用于接种FJM基质。硒化对FJM饮料中的LAB生长(9.54-9.9log CFU/mL)没有影响。在FJM饮料中的两种硒化菌株,证实了SeNP的存在;然而,对于具有硒化的短乳杆菌的发酵饮料,检测到最高的Se浓度(100μg/L)。

    在储存条件下,观察到1.1log CFU/ml的短芽孢杆菌硒化细胞的细胞计数降低,而未检测到对于非硒化的短乳杆菌或者对于F. tropaeoli的硒化及其对照细胞的细胞活力有影响。消化发酵的FJM饮料期间短乳杆菌的抗性不受硒化的影响。相反,当细胞被硒化时,观察到F. tropaeoli的抗性增加(1log CFU / mL)。消化后,在两种菌株发酵的饮料的可溶性部分中检测到Se,短乳杆菌含量(23.6μg/L)更高。虽然硒化不会对菌株在贮藏和消化过程中的存活产生显著影响,但食物发酵前的微生物硒化可能是硒富集的工具,因此可以避免添加有毒的硒盐。

相关报告
  • 《【食品标法圈】如何区别酸奶、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10
    • 近日,有报道称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假酸奶”现象:这些看似酸奶的饮品,实则只是披着健康外衣的高糖“小甜水”。从酸奶、酸乳、发酵乳到优酪乳、风味酸奶、风味发酵乳……琳琅满目的名称让消费者眼花缭乱。面对这些让人“选择困难”的乳制产品,消费者究竟该如何擦亮双眼,掌握科学鉴别方法呢? 今天,食品伙伴网将为您详细解读酸奶、乳酸饮料、乳酸菌饮料之间的差异,助您在选购相关产品时更加得心应手。 0 1 产品分类 1.酸奶 酸奶在包装上会明确标有“酸奶”、“发酵乳”或“酸乳”字样。酸奶属于乳制品,根据GB 19302-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的规定,发酵乳包括:发酵乳和风味发酵乳。 发酵乳是以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经过杀菌和发酵后制成的pH值降低的产品。 风味发酵乳是以80%以上生牛(羊)乳或乳粉为原料,添加其他原料,经杀菌、发酵后pH值降低,发酵前或后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果蔬、谷物等制成的产品。 2.乳酸饮料与乳酸菌饮料 乳酸饮料和乳酸菌饮料都属于“含乳饮料”,属于饮料类别,是允许加水配制的含奶饮料,不再属于纯粹的奶制品。根据GB/T 21732-2008 《含乳饮料》的规定,含乳饮料是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及适量辅料经配制或发酵而成的饮料制品。含乳饮料包括三种:配制型含乳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 乳酸饮料:属于配制型含乳饮料,主要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加入水、白砂糖(或甜味剂)、酸味剂、果汁、茶、咖啡、植物提取液等调制而成。 乳酸菌饮料:以乳或乳制品为原料,经过乳酸菌发酵后,再加入水、白砂糖(或甜味剂)、酸味剂、果汁、茶、咖啡、植物提取液等调制而成。根据是否经过杀菌处理,乳酸菌饮料又分为活菌型和灭菌型。 0 2 如何挑选 1. 看产品类型 酸奶包装上通常会明确标注产品类型,如“风味酸乳”、“XXXX风味酸奶”等。而乳酸(菌)饮料则标注为“XXXX乳饮料”、“XXXX酸奶饮品”。有些商家可能会故意将“酸奶”或“益生菌”等字样印得很大,而将“饮料”或“饮品”字样印得很小,以混淆消费者,因此务必仔细查看。 2. 看执行标准 酸奶的执行国家标准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而乳酸(菌)饮料的执行国家标准一般是《含乳饮料》(GB/T 21732-2008)或者《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GB 7101-2022)。企业也可执行自行制定的企业标准,酸奶类企业标准一般是《XX酸奶》、《XX发酵乳》,乳酸(菌)饮料类的企业标准常见为《XX含乳饮料/饮品》、《XX乳酸菌饮料/饮品》,制定的企业标准中营养与安全指标不得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消费者可以根据包装上标示的产品标准代号判断是属于酸奶,还是乳酸(菌)饮料。 3. 看营养成分表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虽采用企业标准,但产品命名仍刻意模糊酸奶与含乳饮料的界限。此时消费者可以通过营养成分表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区分产品。对于包装中标示产品标准代号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GB 19302-2010)的产品要求“发酵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不得少于2.9g/100g、3.1g/100g,“风味发酵乳”中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分别不低于2.3g/100g、2.5g/100g。对于包装中标示产品标准代号是《含乳饮料》(GB/T 21732-2008)的产品,对脂肪含量没有具体规定,仅要求配制型含乳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1.0g/100g,发酵型含乳饮料、乳酸菌饮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不少于1.0g/100g、0.7g/100g。 0 3 结语 酸奶和乳酸(菌)饮料在营养上各有侧重点。购买时应认真查看配料表中的成分和产品储存条件,避免被花哨的外包装所误导。
  • 《烹饪和乳酸菌发酵对藜麦和荞麦种子酚类物质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殷小溪
    • 发布时间:2018-11-05
    • 1.用乳酸菌对藜麦和荞麦熟种子进行发酵。 2.本研究选取了原生的副干酪乳杆菌和戊糖片球菌。 3.观察到种子烹饪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有提高。 4.乳酸菌发酵使酚酸和酪醇含量增加。 5.黄酮类化合物是辨别不同加工过程的最佳鉴别剂。 在这项研究中,从相应种子中分离出的副干酪乳杆菌A1 2.6和戊糖片球菌GS·B两株乳酸菌为原生菌株,以乳酸化学酸化种子为对照,对藜麦和荞麦熟种子进行发酵。通过非靶向超高压液相色谱(ultra-high-pressure liquid chromatography ,简称UHPLC)结合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quadrupole-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简称QTOF-MS),评估了烹饪和发酵对藜麦和荞麦种子综合酚性状的影响,同时分析样品的体外抗氧化能力(作为FRAP和ORAC测定)和总酚含量(total phenolic content,简称TPC)。经过体外分光光度测定,发现微生物发酵在增加(p<.05)藜麦煮熟种子中的TPC和体外抗氧化力方面更有效。 经过不同的蒸煮过程(煮沸或烘烤)后,在两种植物中观察到TPC和ORAC自由基清除量的增加(p<.05)。 非靶向酚类分析描绘了这些基质中的综合酚类成分。两种种子的原始种子具有相似的酚类含量(4.4g/kg,包括游离和结合的部分)。此外,基于代谢模型的方法显示,所有的处理方法(如烹调和发酵)可诱导特定类别的物质释放,即酚酸和酪醇。经过PLS-DA多元分析方法确认,黄酮类化合物是辨别不同加工过程(如烹调、化学酸化和微生物发酵)的最佳鉴别剂。这些发现验证了使用烹饪和微生物发酵来增加非小麦谷物(如荞麦和藜麦)对健康有益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