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揭示穗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网络》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1
  •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重要的谷物,也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属禾本科大麦属。大麦的花序为穗状花序,着生于茎秆顶部,由中央的花序轴和两侧的小穗所组成。大麦穗发育复杂,且不同位置的小穗发育不均等,中间部位发育较快,两端较慢。在穗发育过程中,单个穗子顶端和底部约30%-50%的小穗/小穗原基会发生退化,导致潜在籽粒数的损失。因此,研究大麦穗部的发育过程对于揭示花器官发育的生物学问题和提高大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六棱大麦测序品种Morex绘制了穗部发育的时空转录组图谱。该图谱覆盖大麦穗部发育的17个阶段。各阶段的小穗从上到下分为5个部位——顶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和底部。每个部位设置3个重复,共255个样本。科研人员分析这些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在5个部位共同表达的基因9228个,且根据表达模式分为15个cluster。不同cluster的表达峰值分布在不同的发育时期,调控小穗不同的发育过程。同时,该研究对所有cluster中的转录因子、激素相关基因和已知功能基因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了重要的节点基因,如编码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TPP)的HvTPP7基因、SHI家族转录因子VRS2及MADS家族转录因子HvAGL6基因等。这些基因可能在表达峰值时期参与重要的调控功能。研究对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顶部位置的差异基因高达1043个,包含衰老相关蛋白、生长素和BR途径、植物特有的LOB转录因子家族等基因。

        基于这一表达谱,科研人员鉴定到一个编码GDSL脂肪酶的HvGELP96基因。它在黄色花药期特异高表达,是大麦小穗育性和粒数的重要调控因子。转录图谱的发布,为研究大麦的穗部发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 原文来源:https://www.cas.cn/syky/202311/t20231120_4986368.s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苜蓿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育种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苜蓿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Plants)上。紫花苜蓿花芽发育的三个阶段。     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供图花芽发育直接影响着苜蓿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植物激素在花芽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通过综合利用转录组和靶向植物激素代谢组技术,该团队探究了苜蓿花芽早(D1)、中(D2)、晚(D3)三个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模式和激素积累情况,解析了植物激素调控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代谢组研究结果表明,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茉莉酸与花芽发育密切相关。基于转录组数据,作者鉴定出了参与植物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的结构基因,并构建了赤霉素(GA)、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K)和茉莉酸(JA)合成和信号转导的网络通路图。同时筛选出了一些与花器官发育密切相关的调控基因,这些候选基因或许在调控苜蓿花芽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草原所硕士研究生黄修正为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刘磊和强晓晶博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plants13081078
  • 《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揭示小麦幼穗发育基因调控特点》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5-26
    •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毛龙研究员领衔的作物生物信息与应用创新团队,在小麦幼穗发育基因调控网络解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在系统研究小麦幼穗发育早期四个决定后期穗粒数重要阶段基因表达的差异后,解释了这一重要时期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相关成果于5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主流杂志《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据悉,小麦穗的发育经历二棱期、小穗发育期、小花发育期、小花成熟期等关键时期。其中,二棱期是小穗发育初始时期,决定小穗原基的多少;小穗发育期是小花原基形成的时期,决定小花数目的多少;小花发育期则决定小花原基能否成功发育成小花,而小花成熟期是雌雄蕊发育期,决定小花的育性。小麦的每个小穗能产生多到8个以上的小花原基;但最后只有3-4个能够发育生成籽粒。因此,小麦穗发育的早期状态直接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该过程中的基因调控及网络却知之不多。 科研团队利用生物信息手段,通过对小麦幼穗发育早期的转录组分析发现,该过程中小麦基因表达活跃、表达模式多样。根据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及其特异阶段的重要基因挖掘,发现了大量与幼穗发育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其中,很多与模式植物如水稻的调控基因保守。该团队同时对小麦幼穗的小分子核糖核酸(RNA)进行了分析,发现重要小分子RNA如miR159、miR167、miR319、miR396等高度表达,与其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协同,并能进行有效切割、调控。为了证明他们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该团队对其中一个在小花发育期高表达的基因AGO1d进行了突变体分析。该基因在花药的绒粘层特异表达;突变后使小麦的可育花粉数目大大下降,严重影响后期的每穗籽粒数。这一工作表明,转录组分析发现的调控基因在小麦花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候选基因可为今后分子育种中开发分子标记和进行遗传操作提供重要的信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为第一完成单位。作科所博士研究生冯楠和宋高原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毛龙研究员和李爱丽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