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植物激素调控苜蓿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草种质资源创新与生物育种团队揭示了植物激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花芽生长发育的调控机制,该研究为苜蓿分子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资源,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Plants)上。紫花苜蓿花芽发育的三个阶段。

        中国农科院草原所供图花芽发育直接影响着苜蓿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植物激素在花芽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通过综合利用转录组和靶向植物激素代谢组技术,该团队探究了苜蓿花芽早(D1)、中(D2)、晚(D3)三个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模式和激素积累情况,解析了植物激素调控花芽发育的分子机理。代谢组研究结果表明,赤霉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茉莉酸与花芽发育密切相关。基于转录组数据,作者鉴定出了参与植物激素合成和信号转导的结构基因,并构建了赤霉素(GA)、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K)和茉莉酸(JA)合成和信号转导的网络通路图。同时筛选出了一些与花器官发育密切相关的调控基因,这些候选基因或许在调控苜蓿花芽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草原所硕士研究生黄修正为第一作者,副研究员刘磊和强晓晶博士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90/plants13081078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5/522434.shtm
相关报告
  • 《植物所揭示穗发育的关键调控因子及网络》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11-21
    •     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重要的谷物,也是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属禾本科大麦属。大麦的花序为穗状花序,着生于茎秆顶部,由中央的花序轴和两侧的小穗所组成。大麦穗发育复杂,且不同位置的小穗发育不均等,中间部位发育较快,两端较慢。在穗发育过程中,单个穗子顶端和底部约30%-50%的小穗/小穗原基会发生退化,导致潜在籽粒数的损失。因此,研究大麦穗部的发育过程对于揭示花器官发育的生物学问题和提高大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郭自峰研究组利用六棱大麦测序品种Morex绘制了穗部发育的时空转录组图谱。该图谱覆盖大麦穗部发育的17个阶段。各阶段的小穗从上到下分为5个部位——顶部、中上部、中部、中下部和底部。每个部位设置3个重复,共255个样本。科研人员分析这些样本的转录组数据发现,在5个部位共同表达的基因9228个,且根据表达模式分为15个cluster。不同cluster的表达峰值分布在不同的发育时期,调控小穗不同的发育过程。同时,该研究对所有cluster中的转录因子、激素相关基因和已知功能基因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了重要的节点基因,如编码海藻糖-6-磷酸磷酸酶(TPP)的HvTPP7基因、SHI家族转录因子VRS2及MADS家族转录因子HvAGL6基因等。这些基因可能在表达峰值时期参与重要的调控功能。研究对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顶部位置的差异基因高达1043个,包含衰老相关蛋白、生长素和BR途径、植物特有的LOB转录因子家族等基因。     基于这一表达谱,科研人员鉴定到一个编码GDSL脂肪酶的HvGELP96基因。它在黄色花药期特异高表达,是大麦小穗育性和粒数的重要调控因子。转录图谱的发布,为研究大麦的穗部发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 《生物所发现调控植物叶型发育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4-07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发现影响植物叶型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形态、结构等叶型性状直接决定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其生物产量,因此开展叶型性状遗传改良是培育高光效作物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生物所通过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塞缪尔•诺贝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发现过表达WOX家族基因STF能够引起水稻、二穗短柄草和柳枝稷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变宽、加厚,茎秆粗壮,光合效率明显提高,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STF柳枝稷的生物产量增加近一倍,同时刈割后柳枝稷材料再生能力显著增强,表明叶型控制基因STF在提高禾本科作物生物产量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STF基因通过直接抑制植物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家族基因表达,导致植物体内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上述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WOX家族基因STF影响植物叶型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论文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生物所林浩研究员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米利翁•塔德格(Million Tadege)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林浩课题组博士后王慧、生物所牛丽芳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付春祥研究员。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