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研究揭示小麦幼穗发育基因调控特点》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7-05-26
  •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毛龙研究员领衔的作物生物信息与应用创新团队,在小麦幼穗发育基因调控网络解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在系统研究小麦幼穗发育早期四个决定后期穗粒数重要阶段基因表达的差异后,解释了这一重要时期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相关成果于5月17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主流杂志《植物生理(Plant Physiology)》上。

    据悉,小麦穗的发育经历二棱期、小穗发育期、小花发育期、小花成熟期等关键时期。其中,二棱期是小穗发育初始时期,决定小穗原基的多少;小穗发育期是小花原基形成的时期,决定小花数目的多少;小花发育期则决定小花原基能否成功发育成小花,而小花成熟期是雌雄蕊发育期,决定小花的育性。小麦的每个小穗能产生多到8个以上的小花原基;但最后只有3-4个能够发育生成籽粒。因此,小麦穗发育的早期状态直接影响小麦的最终产量。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该过程中的基因调控及网络却知之不多。

    科研团队利用生物信息手段,通过对小麦幼穗发育早期的转录组分析发现,该过程中小麦基因表达活跃、表达模式多样。根据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及其特异阶段的重要基因挖掘,发现了大量与幼穗发育相关的重要转录因子。其中,很多与模式植物如水稻的调控基因保守。该团队同时对小麦幼穗的小分子核糖核酸(RNA)进行了分析,发现重要小分子RNA如miR159、miR167、miR319、miR396等高度表达,与其靶基因的表达模式协同,并能进行有效切割、调控。为了证明他们的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该团队对其中一个在小花发育期高表达的基因AGO1d进行了突变体分析。该基因在花药的绒粘层特异表达;突变后使小麦的可育花粉数目大大下降,严重影响后期的每穗籽粒数。这一工作表明,转录组分析发现的调控基因在小麦花序的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候选基因可为今后分子育种中开发分子标记和进行遗传操作提供重要的信息。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农科院创新工程等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以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为第一完成单位。作科所博士研究生冯楠和宋高原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毛龙研究员和李爱丽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xwzx/kyjz/28286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所克隆出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liuxiaoling01
    • 发布时间:2019-08-08
    • 本报讯(记者李晨)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克隆了水稻小穗发育新基因OsPEX5,并对其调控水稻小穗发育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 小穗是禾本科植物花序的独特结构单位,其是否正常发育决定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水稻小穗发育分子调控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团队以水稻小穗发育畸形突变体为材料,通过图位克隆方法鉴定了一个编码过氧化物酶体受体蛋白基因OsPEX5。OsPEX5蛋白可以与茉莉酸生物合成途径的12-氧—植物二烯酸还原酶发生互作,并影响其过氧化物酶体定位,造成突变体中茉莉酸含量下降,且通过外源甲基茉莉酸处理部分恢复其小穗异常的表型。 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稻茉莉酸信号途径中的正向调控因子可以结合到花发育关键基因的启动子上并激活其表达,这种激活作用会被茉莉酸信号途径中的负调控因子所拮抗。该研究完善了茉莉酸调节植物生殖发育的分子机制,并为调控植物中茉莉酸的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nph.16037 《中国科学报》 (2019-07-18 第4版 综合)
  •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牵头绘制出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8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小麦D基因组测序研究中又取得新进展,该研究揭示了转座子(TE)在小麦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研究成果将极大加速小麦重要基因克隆和分子育种研究。相关研究论文于2017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自然—植物》上。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基因组巨大而且复杂,和其他作物相比转座子含量特别高,基因组超大,这使得小麦基因组测序组装异常困难。粗山羊草是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对小麦品种改良非常重要。该研究团队在2013年完成了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研究成果在《自然》上发表。该文发表后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4年多来已被引用412次,成为小麦研究领域的高引论文之一。然而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组装的水平有限,因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入与基因组信息的利用。   近年来,该团队利用二代、三代等测序技术与最新的组装技术,对D基因组重新测序与组装,将组装质量提高210 倍,完成了染色体级别的D基因组精细图谱的绘制。利用高质量的组装结果,准确地进行了基因注释,构建了基因分布图、基因表达图、假基因分布图、重复序列分布图、甲基化分布图、重组率分布图和smallRNA分布图。研究发现,粗山羊草基因组中有一批基因在近期发生了复制。研究还重点分析了转座子对基因组结构、基因复制、假基因形成与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有近1/2的基因中携带有TE,是已测序基因组中携带TE基因最多的物种,也是迄今为止报道的假基因数量最多的物种。TE通常还抑制基因的表达。该研究还首次把近30年来三代分子标记和之前检测到的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和QTL定位到小麦D基因组上,获得一个完整的整合图谱。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D0101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青年相关人才计划”启动资金等项目资助。中国农科院作科所副研究员赵光耀、邹枨等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作科所研究员贾继增、孔秀英、毛龙等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