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全球竞争力为何反而下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31
  • 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了最新的《全球竞争力报告》,在141个受评比国家及地区中,德国虽然继续在创新能力和宏观经济稳定方面保持领先,但整体竞争力和去年相比,名次从第3位滑落到第7位,其中重要原因是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方面的滞后。

      ICT滞后拖累全球竞争力

      世界经济论坛每年都推出全球竞争力报告,从基础环境、人力资源、市场和创新生态系统四大方面12个支柱项,综合评估世界各经济体的竞争力等指标。2019年的报告中,新加坡拔得头筹,美国居于次席,德国名列第7。与2018年相比,德国的总体排名下降了4位,在参评的103个指标中德国有53项下降,18项上升,其余保持不变。即便在欧洲,德国也只能排在荷兰(第4)和瑞士(第5)之后。

      德国的一大弱项是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应用水平相对较低,位于波罗的海和北欧国家、海湾国家、中国和俄罗斯之后。具体指标中,德国移动宽带的普及率仅排在全球第58位;光纤宽带接入率不到1%,低于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值,排在全球第72位。而居于首位的韩国这一数据已达32%,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也达到20%。

      其他方面,德国在公共安全评估中的表现也很令人担忧,在有组织犯罪这一项指标中,德国排名第74位,而另一个欧洲国家芬兰排在第一位。在关税的复杂性方面,德国的排名继续下降,落到第113位。由于遣散费高昂,德国劳动力市场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下降至第100位。在劳动力市场的男女平权方面,德国也再次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排名第27位。

      创新领域整体表现强劲

      让德国人稍感安慰的是,在构成竞争力的12个支柱项中,德国在“宏观经济稳定”和“创新能力”这两项排名中位列第一,其余还有5个支柱项目排名在前10名,如“基础设施”(第8位)、“商业活力”(第5位)、“劳动力水平”(第5位)、“市场规模”(第5位)和“市场公平性”(第9位)等。总体上看,德国的竞争力整体表现良好。

      在平均积分只有30分的“创新能力”项目中,德国以86.8分连续第二年排名世界第一,领先于美国和瑞士。创新能力主要考察经济体的“互动与多样性”和“研究与开发”两大方面。德国在这两个单项上的排名分别为第4和第2位。在科学出版物、专利申请等方面,德国都获得了较高的评分。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德国在创新能力的八个细分项中,没有一个拿到最高分。具体来说,劳动力多元化(第16位)、集群发展状况(第4位)、每百万人口的国际共同发明数(第11位)、多利益攸关方的协作(第7位)、科学出版物(第3位)、每百万人口的专利申请数(第5位)、研发支出的GDP占比(第8位)、研究机构的突出程度(第4位)。换言之,德国的创新能力综合评分较高,但就此得出“德国的创新能力世界第一”的结论恐仍难服众。

      竞争力亦如逆水行舟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强弱,可以从其初创企业的融资上得到比较直观反映,因为资本市场对创新能力是最敏感的。10月24日,安永公司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欧洲初创企业融资最多的城市排名依次为伦敦、巴黎和柏林,分别为57亿、22亿和20亿欧元。巴黎成功超越柏林,从2018年的第3位上升到第2位。而柏林初创企业融资额不到伦敦的一半,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德国在创新能力方面仍有待提高。

      国家的竞争力和城市一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ICT建设的滞后不仅影响德国现在的竞争力,还将严重制约德国未来的创新发展,加剧德国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乃至物联网等领域的落后风险。默克尔总理对此有深刻认识,并且有着强烈的紧迫感。相信这也是德国政府顶住美国的压力,平等对待各国企业,加速推动德国数字转型的重要原因。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9-10/30/content_433752.htm?div=-1
相关报告
  • 《日本半导体论文竞争力落后于中美》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3-16
    • 3月7日消息,近期,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半导体相关国际学会上,日本的竞争力明显下降。在2月20~28日在线上举办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上,被采纳的论文中,日本仅占3.5%,比上年的6.2%进一步减少。该项结果表明日本的尖端研究的落后可能也会影响到产业竞争力。 在本届会议上,有651篇论文投稿到ISSCC,200篇论文被采纳。其中,美国被采纳的论文有69篇,保持第一。韩国有41篇,中国大陆及港澳有30篇,中国台湾有15篇,日本有7篇,仅排在第五。 此前,日本在2014年之前一直保持第二,仅次于美国,而2015年下滑到第三。2016年一度回到第二的位置,但2017年以后一直在第四、第五的位置上徘徊。 报道称,主要原因是日本半导体企业因业绩低迷而一直在推进整合,产业界发布的论文减少。2022年,日本企业被采纳的论文只有2篇,分别来自佳能和瑞萨电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国三星电子、美国英特尔及美国IBM等一家企业就有多篇论文被采纳。 另一方面,中国最近几年被采纳的论文比重逐渐提升,有较大增长。具体来看,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入选论文中有9篇来自于清华大学,5篇来自于北京大学,4篇来自于澳门大学,浙江大学和复旦大学入选论文均为3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入选论文为2篇,而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以及纽瑞芯科技入选论文均为1篇。 从入选技术方向来看,电源管理是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入选论文最多的领域,共计6篇,占比达20%,其次是射频电路,共计入选论文为5篇,占比17%。 ISSCC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IEEE)固态电路学会赞助发起、是全球先进半导体与固态电路领域研发趋势的领先指标,许多重量级半导体前瞻技术的论文都在此会议上发表,素有“IC设计领域奥林匹克大会”的美称。
  • 《提升全球竞争力!道氏技术与韩国公司共同开展电池业务》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国际充换电网 道氏技术6月6日晚发布公告,为了加快公司业务国际化布局,提升市场竞争力,近日公司与韩国KH能源有限公司(下称KH Energy)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各自出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合资公司,共同在韩国开展新能源 电池领域 的业务。 根据协议,双方将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研究和推进新能源电池项目各领域的广泛合作可能性,优先进行事前市场调查和客户挖掘,使其有利于进入韩国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市场和前驱体工厂建设,以及三元废旧锂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业务。 道氏技术表示,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有利于加快公司业务国际化布局,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优化客户结构,提升公司全球竞争力和提高公司盈利能力。 根据公告,KH Energy成立于1986年5月,公司聚焦新材料业务,专注材料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建设,深度布局新能源电池材料前沿产品和迭代技术,在三元前驱体、导电剂、硅基负极材料等相关领域沉淀并拥有强大的人才、技术、经验、资源等优势,综合竞争力优异。 道氏技术在公告中提到,“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作为核心业务重点发展,始终秉承“人才引领、研发驱动,以创新铸造一流的新材料企业”的企业愿景。此次公司与韩国 KH Energy 成立合资公司,充分整合双方在原料、人才、技术和市场渠道上的优势资源,携手在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导电剂、硅基负极以及三元废旧锂电池回收和循环利用等领域展开深度战略合作,满足国际主流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共同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能源锂电池材料产业链,将助力道氏技术旗下子公司佳纳能源和格瑞芬分别将三元前驱体和导电剂、硅基负极产品推向国际客户以及布局前驱体海外工厂,并探索开展电池回收业务的合作机会。 公司高度重视韩国在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本次合作契合了公司拓展海外市场的核心发展战略。同时也意味着公司动力电池材料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未来提高国际高端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提供有力的支持。 公开资料显示,道氏技术于2007年9月创立,2014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公司深耕陶瓷材料业务,积极拓展新能源锂电领域。2016年开始布局新能源领域上游资源(钴原料、钴盐)及锂电正极核心材料三元前驱体、锂电导电材料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导电剂等关键材料,形成了“ 锂电材料 +碳材料+陶瓷材料”的产业布局。而在保持陶瓷材料业务领先地位的同时,锂电材料逐渐成为道氏技术的核心战略业务。 据了解,道氏技术碳材料业务运营平台为佛山市格瑞芬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格瑞芬)。格瑞芬拥有涵盖催化剂、碳纳米管粉体、高纯粉体、导电浆料、NMP回收等完整的导电剂供应链和研发体系。2022年上半年,道氏技术新增兰州基地,正在建设石墨负极产线,规划了技术先进的硅基负极材料一体化研发生产体系。道氏技术近日发布的2023年5月3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提到,兰州基地首期年产2.5万吨的石墨化产线已于2月下旬正式投产。 目前,该公司碳材料产品主要包括石墨烯导电剂和碳纳米管导电剂,在产销规模、客户结构、产品研发实力等方面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公司碳材料业务相关产品现已进入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供应商体系。 2023年,道氏技术锂电材料业务主要由广东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西佳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相关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三元前驱体和钴盐,是国内重要的钴产品供应商之一。 截至4月底,公司三元前驱体产品以高镍8/9系为主,占比约75%。公司已形成“英德+龙南+芜湖”三大三元前驱体生产基地,并配套钴镍盐产线。英德基地已形成年产 4.4 万吨三元前驱体产能。龙南基地一期5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已建成。芜湖基地已开工,公司正积极推进建设中。 镍金属产能方面,目前佳纳能源英德基地拥有1万吨镍金属湿法冶炼产能,龙南基地二期在建3万吨镍金属湿法冶炼项目,年内将形成4万吨镍金属湿法冶炼产能。 业绩上,2022年道氏技术实现营业收入68.62亿元,同比增长4.46%;净利润8618.94万元,同比下滑84.66%。2023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5.89亿元,同比下滑14.29%;净利润-3647.35万元,同比下滑121.27%。 道氏技术认为,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钴产品市场价格呈现单边下跌,公司产品销售单价亦出现下滑,主要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幅度滞后于产品价格的降幅;同时公司2022年采购的钴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导致结存的部分钴原材料及以钴为原材料生产的产成品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公司对该部分存货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另一方面,今年一季度下游电池厂商需求疲软,排产降低,导致公司锂电材料及碳材料相关业务出货不及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道氏技术积极拓展国内外客户,尤其是国际大客户,并进一步提高在国内锂电材料头部企业的份额,争取将小单大单化,大单长单化。 国内合作方面,2020年12月,道氏技术公告,公司拟在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锂离子电池材料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项目。公告显示,项目投资总额75亿元,建设内容为年产5万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2万吨金属量钴盐产品、3万吨金属量镍盐产品项目、5万吨废旧锂电池回收再利用项目。 2022年3月,道氏技术公告显示,公司董事会同意公司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投资合作合同。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00亿元,分为两期投资,第一期投资5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第二期将在条件达成后分步实施。 2022年4月,道氏技术表示,子公司格瑞芬拟在兰州投资建设“年产5000吨碳纳米管粉体、3万吨碳纳米管浆料(含相关产业链配套)和15万吨硅碳、石墨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生产项目”,项目计划投资总额人民币60亿元。项目建成后,兰州基地将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碳纳米管导电剂一体化研发生产基地及技术最先进的硅碳负极材料一体化研发生产基地,并将极大的拓展格瑞芬碳材料的发展空间。 2022年10月,道氏技术宣布,公司与龙南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兴办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合同书》,将以指定的子公司在江西省龙南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城投资兴办新能源电池材料项目,项目规划总投资20亿元。 国外合作方面,为了完善上游资源端的战略布局,道氏技术于2018年收购了MJM。 2021年5月13日,MJM与MMT签订《增资框架协议》,MJM公司拟向MMT公司增资不超过人民币4亿元,获得MMT公司的控制权。2022年11月17日下午,MMT科卢项目试产仪式在刚果(金)科卢维齐市MMT工厂隆重举行。 2022年6月13日,道氏技术发布公告,公司与印尼华迪投资集团拟签署《合作投资框架协议》,约定双方将在印度尼西亚共同投资设立PTDOWSTONE,建设年产2万吨高冰镍项目;在本合作投资框架协议下,公司对本项目总投资额不超过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