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追踪上海地区儿童肠道感染相关肠浆液性伤寒沙门氏菌和肠浆液性肠炎沙门氏菌的传播源的传播源的调查,了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的分子机制。
本文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简称PFGE)对儿童、动物和环境中分离的菌株进行分析比较。采用最小抑菌浓度法和柯比-鲍尔(Kirby-Bauer)圆盘扩散法测定药敏。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测序技术鉴定了抗性基因介导的产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β-lactamase, 简称ESBL)菌株。
研究发现根据脉冲场凝胶电泳模式,在主要脉冲场凝胶电泳群中148株人伤寒沙门氏菌中,49株(33.1%)与禽类源、环境水、水产品和爬行动物的分离株基因相关,而100株人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中,97株(97.0%)与禽类源、环境水的分离株基因相关。临床分离的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42.0%和14.2%。此外,35.1%的伤寒沙门菌对环丙沙星有耐药性;64.9%的伤寒沙门氏菌和97.0%的肠炎沙门氏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降低。在64株产广谱β-内酰胺酶/AMPC菌株中,CTX-M、TEM、DHA和CMY的检出率分别为86.0%、62.5%、7.8%、3.1%和3.1%。
因此,上海地区儿童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传播源存在多样性。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的高流行是由多种分子机制介导的,需要持续监测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