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海底管道巡检船成功交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7-12
  •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国内首艘海底管道巡检船“海洋石油791”在广州黄埔文冲船厂交付。

    “该船的成功交付,将填补国内海底管道和海底电缆巡检领域的空白,大幅提升我国近海海底管道和海底电缆治理及维护保养能力,对确保我国海上油气开采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公司总经理温哲华表示。

    据悉,“海洋石油791”是一艘用于海底油气管道和海底电缆集定期巡查、详细调查和应急处理的专业船舶。该船总长65.2米,型宽14米,型深7.6米,最大航速13节,最大载重量约1200吨,续航力5800海里。采用电力推动,配备升降鳍、磁力仪绞车、侧扫声纳绞车、A架及绞车等先进装备,具备航速快、机动性强、耐波性好、测量精度高等特点,能满足正常情况下全天候出航作业。

    “海洋石油791”巡检船项目组总经理丁长健表示,海底石油天然气管道是海上油气田的生命线。“海洋石油791”可以看作是海底管道的“高级医生”,多波束等专业检测设备相当于“CT体检”,用于海底管道的检验、维修等。

    据介绍,借助专业船舶和设备定期对海底管道系统进行巡检,可以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缺陷和损伤,提高了海底管道的排查和治理能力,从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相比传统调查船而言,该船成本低、效率高、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成功投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8
    • 7月17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深埋于地下2000多米的天然气气龙通过水下采油树系统稳定输送到平台火炬臂,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方/天,可供1500个家庭使用1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渤海油田是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油田所在渤海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渔业、航运和油气开发产业发达,海区多功能重叠。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为了解决用海问题,保障油气增储上产,自2019年起,中国海油就着手开展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渤海油田新的开发模式,计划通过水下生产系统来代替海面上的导管架平台,从而实现在不影响航运等用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开发油气资源。 据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喻贵民介绍,目前渤海有十余个油气区块的储量动用受到限制,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成功研发应用,可释放更多油气探明储量,将为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油当量贡献十分重要的力量。 水下采油树是水下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连接了来自地层深处的油气和外部的油气运输管道,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就像是油气田井口的智能“水龙头”。长期以来,全球仅有少数几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采油树的设计制造。 蛙人潜水员与水下采油树同时下水 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浅水水下采油树面临着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高难度挑战。为此,中国海油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历时三年,与材料工程、焊接工艺、水下防腐、海生物防治等10余个专业配合,制作图纸1264份、编制技术规范450份,整合国内外100余家供应链,完成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1358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装和测试工作,攻克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难题,国产化率达到88%。 该水下采油树总成长宽为3.3米,在高度上仅2.65米,整体重量24.8吨,相较于常规水下采油树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具备紧凑型、轻量化特点,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全包裹”型外部的防护装置,可有效避免渔网拖挂和船舶抛锚下砸等安全风险,更加适合浅水使用。整体设计理念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整套系统可以在海底正常运行15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 该系统于5月23日开始实施水下安装,由于渤海海域所使用的钻井装备和水下环境相较于深水有很大不同,现有的钻完井和水下安装技术无法满足渤海实际需求。此次水下采油树的安装攻克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改造、潜水员水下安装和多系统联合作业等多项技术难题,在超过80次潜水作业的配合下,在水下能见度不到50公分的作业环境下,高质量完成了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海底安装。 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表示,我国首套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成功自主研发,是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切实举措,实现了我国浅水海域水下模式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不仅解决了渤海油气开发的难题,还可为国内外其他海域同类型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自主研发的疏浚重器“天鲲号”试航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6-14
    • 6月12日,经过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这标志着“天鲲号”向着成为真正的疏浚“利器”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次试航经由长江口北角开往浙江花鸟山海域进行。海试全面检测并验证了船舶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航速测定、停船试验、回转试验、抛锚试验等都经过了实操考验。还对雷达、电罗经、磁罗经等助航辅助设备进行了调试校正。   “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宽27.8米,最大挖深35米,总装机功率25843千瓦,设计每小时挖泥6000立方米。它的姊妹船“天鲸号”每小时挖掘的海底混合物,可填满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半米深的坑。“天鲲号”疏浚能力进一步提升,风化岩、岩石、淤泥、黏土等不同土质均不在话下,最大排距达15公里,称它“削岩如泥”毫不夸张。天航局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丁树友说,“天鲲号”是迄今为止中国疏浚业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的集大成者。   在“天鲲号”的操控室前后两侧分别设置了航行台和疏浚台,这套设备是国内最先进的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可实时显示疏浚三维土质、推算潮位、管理能效、智能自动挖泥。在船体上层居住区域和主船体甲板之间,有多个气囊进行隔离。这是“天鲲号”首创的气动减震装置。148只柔性气囊挖泥时充满气体,有效缓冲船体工作状态下的震动。为适应恶劣海况,“天鲲号”做了诸多改进。船的桥架重量高达1600吨,可满足挖掘高强度岩石的需要。桥架配置了世界最大的波浪补偿系统,能确保船舶在大风浪工况下的施工安全。船上配备的三缆定位系统,可适应4米高的波浪。   重型挖泥船属于高技术含量、资金密集型国家重要基础装备。过去,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自主设计建造的核心技术。在天航局投资建造的“天鲸号”诞生前,中国重型挖泥船进口比例高达八九成。1966年从荷兰引进自航耙吸船“津航浚102”轮时,天航局曾花费了高价。   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静波表示,中国只有实现重型挖泥船的自主设计建造,才能不受制于人,实现河道疏浚、航道开挖、海疆建设的独立自主。   “天鲸号”迈出了中国大型疏浚装备国产化第一步。“天鲲号”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是首艘国内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   “‘天鲲号’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自主设计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实现了该船型关键技术的突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费龙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