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发海底管道巡检船成功交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7-12
  •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国内首艘海底管道巡检船“海洋石油791”在广州黄埔文冲船厂交付。

    “该船的成功交付,将填补国内海底管道和海底电缆巡检领域的空白,大幅提升我国近海海底管道和海底电缆治理及维护保养能力,对确保我国海上油气开采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海油能源发展装备技术公司总经理温哲华表示。

    据悉,“海洋石油791”是一艘用于海底油气管道和海底电缆集定期巡查、详细调查和应急处理的专业船舶。该船总长65.2米,型宽14米,型深7.6米,最大航速13节,最大载重量约1200吨,续航力5800海里。采用电力推动,配备升降鳍、磁力仪绞车、侧扫声纳绞车、A架及绞车等先进装备,具备航速快、机动性强、耐波性好、测量精度高等特点,能满足正常情况下全天候出航作业。

    “海洋石油791”巡检船项目组总经理丁长健表示,海底石油天然气管道是海上油气田的生命线。“海洋石油791”可以看作是海底管道的“高级医生”,多波束等专业检测设备相当于“CT体检”,用于海底管道的检验、维修等。

    据介绍,借助专业船舶和设备定期对海底管道系统进行巡检,可以及时发现管道存在的缺陷和损伤,提高了海底管道的排查和治理能力,从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相比传统调查船而言,该船成本低、效率高、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成功投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8
    • 7月17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深埋于地下2000多米的天然气气龙通过水下采油树系统稳定输送到平台火炬臂,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方/天,可供1500个家庭使用1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渤海油田是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油田所在渤海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渔业、航运和油气开发产业发达,海区多功能重叠。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为了解决用海问题,保障油气增储上产,自2019年起,中国海油就着手开展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渤海油田新的开发模式,计划通过水下生产系统来代替海面上的导管架平台,从而实现在不影响航运等用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开发油气资源。 据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喻贵民介绍,目前渤海有十余个油气区块的储量动用受到限制,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成功研发应用,可释放更多油气探明储量,将为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油当量贡献十分重要的力量。 水下采油树是水下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连接了来自地层深处的油气和外部的油气运输管道,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就像是油气田井口的智能“水龙头”。长期以来,全球仅有少数几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采油树的设计制造。 蛙人潜水员与水下采油树同时下水 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浅水水下采油树面临着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高难度挑战。为此,中国海油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历时三年,与材料工程、焊接工艺、水下防腐、海生物防治等10余个专业配合,制作图纸1264份、编制技术规范450份,整合国内外100余家供应链,完成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1358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装和测试工作,攻克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难题,国产化率达到88%。 该水下采油树总成长宽为3.3米,在高度上仅2.65米,整体重量24.8吨,相较于常规水下采油树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具备紧凑型、轻量化特点,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全包裹”型外部的防护装置,可有效避免渔网拖挂和船舶抛锚下砸等安全风险,更加适合浅水使用。整体设计理念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整套系统可以在海底正常运行15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 该系统于5月23日开始实施水下安装,由于渤海海域所使用的钻井装备和水下环境相较于深水有很大不同,现有的钻完井和水下安装技术无法满足渤海实际需求。此次水下采油树的安装攻克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改造、潜水员水下安装和多系统联合作业等多项技术难题,在超过80次潜水作业的配合下,在水下能见度不到50公分的作业环境下,高质量完成了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海底安装。 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表示,我国首套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成功自主研发,是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切实举措,实现了我国浅水海域水下模式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不仅解决了渤海油气开发的难题,还可为国内外其他海域同类型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交付用于遥控海底工作的无人船舶》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5-14
    • 这艘名为USV挑战者号的船只将很快抵达位于豪格松基林岛的深海海底基地。在这里,它将测试其为机载ROV的创新发射和恢复系统,并在与DeepOcean签订长期包机协议之前获得海事当局的远程操作能力批准。 该船的所有者是USV AS,这是Solstad Offshore、?stensj? Rederi和DeepOcean成立的合资公司。该公司的主要目的是投资和拥有无人船只。 ?独奏或补充容器 USV挑战者号将从岸上远程控制,并将配备多种自主功能。它可以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远程操作和承受。 在运营期间,USV海运船员和ROV运营商将位于Haugesund附近的Killing?y的同一远程运营中心(ROC)。 “不用说,USV完全有能力在海上部署和独立进行海底作业。然而,它也可以作为大型海底船只的高性价比补充。运营商可以利用USV及其船上ROV进行部分海底安装、调查或IMR范围,而不是为每项海上任务动员大型船只。通过减少大型船只重复过境的需要,USV大大节省了成本。DeepOcean首席执行官?yvind Mikaelsen说:“价值主张是明确的——USV代表了各种海上业务的更经济、更高效的替代方案。” ?广泛的海底服务范围 USV挑战者号将配备一个全电动工作级ROV,具有液压能力,能够运行到1500米水深,外加一个相当大的工具包,使ROV能够进行广泛的海底操作。 ROV配备了用于管道调查、海底测绘和年度检查工作(包括测量和清洁操作)的测量传感器。它还可以接口飞出ROV,在繁忙、拥堵和高风险的操作环境中为更大的主机ROV提供目视检查支持。ROV还可以对海底资产进行3D扫描。 为了促进高效的海底检查工作,ROV配备了与DeepOcean的自主检查无人机(AID)相同的软件。这使得ROV能够对海底资产进行预先编程的检查。实现这一主题的关键因素是DeepOcean专有的数字孪生平台,该平台控制了ROV的模型。在能见度低的海底地区,ROV操作员可以在数字孪生中飞行和操作ROV。 ROV还可以进行海底维护和维修工作,包括轻型起重操作,因为它配备了强大的推进器,并具有通框起重能力。ROV可以在海底模板上打开舱门,进行维修工作,在海底设备上使用扭矩工具,或运行清洁工具并进行泄漏测量工作。它还可以连接和断开飞行引线,对海底设备进行一般调试支持,并为电缆铺设操作提供着地支持。 “USV为ROV提供了一个高性价比的运输和发射平台,装备精良的ROV可以实现高效的海底作业。?yvind Mikaelsen补充说:“我们预计这种组合将为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可再生能源行业的海底设备运营商提供可观的成本效益。” 独特的启动和恢复系统 为了增加其可行的天气窗口,USV配备了由DeepOcean设计的新型发射和恢复系统(LARS)。LARS由电动绞车、滑轮手推车、踢球机和后舱门组成。 ROV的发射和恢复是在USV的船尾上进行的。发射时,ROV只是简单地推入,而USV则向前移动。恢复时,ROV像拖网一样被拉进来,而船向前移动。 USV还配备了陀螺稳定器,可以减少发射和恢复操作期间的船只移动。独特的LARS和USV的其他功能的结合,将允许DeepOcean在显著的波高下发射和恢复机载ROV。 “我们围绕LARS设计了USV。我们从常规船只中了解月球或A型框架解决方案的挑战和限制。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受捕鱼和拖网捕捞启发的解决方案。?yvind Mikaelsen说:“我们已经在波涛汹涌的海域进行了规模测试,我们坚信我们的LARS的运行潜力高于在这种小船上的传统解决方案。” 30天无供应的海上运营能力 USV挑战者号长24米,宽7.5米。它配备了混合柴油-电动推进系统和电池包,允许无人船只在海上运行长达30天,无需充电或加油。 与传统近海船舶相比,在进行海底IMR操作时,USV解决方案将减少90%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岸上远程控制操作是这项计算的一部分。此外,DeepOcean及其合资合作伙伴通过整合挪威海岸沿线许多海事供应商的设备,开发了船舶的远程系统。这艘船由西班牙的Astilleros Gondán造船厂交付。 “大约25家技术供应商向我们交付了设备,为未来适应远程控制操作做好了准备。?yvind Mikaelsen补充说:“我们为这一倡议感到自豪,该倡议有助于提升整个海上供应链。” USV挑战者号还配备了驾驶室,并经过认证,船上有四名船员在挪威海岸线外20海里范围内作战。在USV、LARS、远程技术和未来新技术的近海测试期间,这是一个有用的解决方案。 与北海运营商的合作试验 DeepOcean和运营商Aker BP已同意率先使用USV进行海底检查、维护和维修(IMR)以及勘测工作。Aker BP和DeepOcean已经根据海底IMR和调查工作的框架协议进行合作,Aker BP为USV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两家公司有着共同的长期雄心,将30%的IMR工作从传统船舶转移到USV。 DeepOcean还与其他挪威大陆架(NCS)运营商就利用USV进行示范项目进行对话。V?r Energi是2025年展示USV的可操作性和能力项目的参与者之一。该船将在接下来的4-5个月里在豪格松进行各种安装工作,并进行近海测试。 ?yvind Mikaelsen总结道:“运营商对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识到将USV整合为其海底运营的一部分具有成本和环境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