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成功投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18
  • 7月17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深埋于地下2000多米的天然气气龙通过水下采油树系统稳定输送到平台火炬臂,单井试采气量达31万方/天,可供1500个家庭使用1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渤海油田是我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油田所在渤海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海上门户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渔业、航运和油气开发产业发达,海区多功能重叠。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开发项目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点火成功

    为了解决用海问题,保障油气增储上产,自2019年起,中国海油就着手开展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攻关,探索渤海油田新的开发模式,计划通过水下生产系统来代替海面上的导管架平台,从而实现在不影响航运等用海需求的情况下有效开发油气资源。

    据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喻贵民介绍,目前渤海有十余个油气区块的储量动用受到限制,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成功研发应用,可释放更多油气探明储量,将为渤海油田上产4000万吨油当量贡献十分重要的力量。

    水下采油树是水下生产系统不可或缺的核心设备之一,它连接了来自地层深处的油气和外部的油气运输管道,可以控制油气的开采速度、实时监测和调整生产情况,就像是油气田井口的智能“水龙头”。长期以来,全球仅有少数几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采油树的设计制造。

    蛙人潜水员与水下采油树同时下水

    自主研发我国首个浅水水下采油树面临着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高难度挑战。为此,中国海油组建了联合攻关团队,历时三年,与材料工程、焊接工艺、水下防腐、海生物防治等10余个专业配合,制作图纸1264份、编制技术规范450份,整合国内外100余家供应链,完成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1358个零部件的设计、加工、组装和测试工作,攻克了浅水水下生产系统技术难题,国产化率达到88%。

    该水下采油树总成长宽为3.3米,在高度上仅2.65米,整体重量24.8吨,相较于常规水下采油树高度降低近25%,重量降低35%,具备紧凑型、轻量化特点,同时还专门设计了“全包裹”型外部的防护装置,可有效避免渔网拖挂和船舶抛锚下砸等安全风险,更加适合浅水使用。整体设计理念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整套系统可以在海底正常运行15年。

    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

    该系统于5月23日开始实施水下安装,由于渤海海域所使用的钻井装备和水下环境相较于深水有很大不同,现有的钻完井和水下安装技术无法满足渤海实际需求。此次水下采油树的安装攻克了自升式钻井平台改造、潜水员水下安装和多系统联合作业等多项技术难题,在超过80次潜水作业的配合下,在水下能见度不到50公分的作业环境下,高质量完成了浅水水下采油树的海底安装。

    中海油研究总院院长米立军表示,我国首套国产化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的成功自主研发,是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的切实举措,实现了我国浅水海域水下模式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不仅解决了渤海油气开发的难题,还可为国内外其他海域同类型油气田的开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youqi/2022/07/18/detail_20220718125464.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首个国产化浅水水下井口及采油树开发项目正式开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3
    • 记者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11日,我国首个国产化浅水水下井口及采油树开发项目在渤海油田锦州海域正式开钻。该项目共设计两口采气水平井,历时近三年时间,经过近百余次的方案讨论,多轮次四海专家审查,相继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装备加工集成、陆地水池测试、海上测试及陆地联调等工作。 2021年,该项目在渤海中部区域开展海试作业时,共计完成了98个关键作业节点。其自主设计制造的操作小平台、自主研发生产的20寸高压立管及30寸隔水导管回收工具等一系列配套装备均顺利完成现场测试,助力潜水员配合水下井口安装这一作业模式在我国首次取得成功,打破了该类开发模式无匹配设备、无配套技术、无历史经验的不利局面,为项目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业人员在该项目钻井平台工作场景 中海油天津分公司供图 据悉,项目采用了我国首个自主研发设计制造的浅水水下井口及采油树系统,并根据渤海海域特点进行了定制化设计,经过1200余项专业测试,全程由挪威船级社和中国船级社进行认证,相较国外同类产品重量降低了40%,成本降低了30%,性能达到了国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项目的实施使渤海油田浅水水下井口及采油树开发模式实现了从“0”到“1”的历史突破,有效推进了“卡脖子”难题的技术攻关,为渤海湾同类型区域开发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对推进渤海油田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来源:中国新闻网)
  • 《我国首套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通过权威认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4
    • 日前,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研究总院”)发布消息称,历时两年零三个月,由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我国首套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取得了挪威船级社颁发的产品符合性证书,标志着由我国自主技术攻关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符合国际标准,具备在海上油气田进行工程示范应用的条件。 采油树用于封堵地下油气并控制油气井的产量,是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核心设备之一,被称为地层油气通往运输管道的“咽喉”。“首次研制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相较于国外同类产品在高度和重量上都有大幅缩减,成本降低近40%,单套成本可降低1500余万元;针对渤海环境特殊设计‘全包裹’型保护装置,能够有效避免渔网和船锚拖挂,设计理念和作业方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该项目总体方案设计负责人王名春介绍。 挪威船级社作为一家提供管理服务的国际机构,其认证业务在国内外海上装备及油气能源领域被广泛认可和采纳。 据悉,首次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将于2022年在渤海海域锦州31-1气田进行工程示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