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普适性的金属表面低温渗铝方法——熔盐反应渗铝》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11
  • 热扩散渗金属是一种重要并被广泛应用的表面强化和改性技术,它是利用化学热处理方法将金属原子扩散渗入工件表面形成冶金扩散层,以改变其组织结构和化学成分,它可以显著提升材料表面的硬度、耐磨性、抗腐蚀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由于反应动力学和扩散过程的限制,热扩散渗金属一般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如钢铁材料的渗铝温度一般为900~1050°C,过高的热处理温度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包括高能耗、工件畸变、基体晶粒粗大引起力学性能恶化甚至材料表面局部溶化等。因此,降低热处理过程的温度,一直是热扩散渗金属处理领域的主要挑战之一。相应的,如何能够在低温获得冶金扩散层及其形成机制已成为热扩散渗金属处理基础研究中的一个前沿方向。

    成果简介

    天津大学钟澄等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可大幅降低金属表面冶金扩散层制备温度的普适性方法,即利用基体与含欲渗金属离子的熔盐之间发生的自发电化学反应,在低温区间内于基体/熔盐界面产生新生态的活性金属原子,并结合后续的金属原子反应扩散过程,实现冶金层的低温制备。其系列研究结果发表在J. Alloy. Compd., Surf. Coat. Technol.等刊物。该研究发现:1)利用金属与熔盐之间自发的电化学反应,能够极大程度降低渗金属温度;2)低温熔盐体系的扩散渗金属能够获得普适性的应用,可成功应用于镁合金、铁、钴、镍等体系;3)活性原子的产生是实现低温渗金属的关键因素。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提出可重复利用的金属表面强化粉末扩渗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彦良课题组对金属表面强化常见的粉末扩渗技术进行了改良,提出了可重复利用的粉末扩渗剂,极大提升了粉末扩渗技术的安全、便捷、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 镁合金是一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应用能明显降低结构件重量及交通工具能源消耗。但镁合金耐蚀性差,为促进镁合金在强腐蚀海洋环境中的应用,需对其进行表面强化。 粉末扩渗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表面强化方法,通常采用金属粉末作为渗剂,使金属粉末中的金属元素扩散渗透进入金属基体表面,从而形成耐蚀金属涂层。传统粉末扩渗过程需将待渗件和金属粉末置于密闭装置、惰性气氛或真空气氛中,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继而形成金属涂层。但该方法有其局限性:密闭状态下如若扩渗体系中有气体生成,可能会使密闭容器炸裂;真空和惰性气氛提升了对热处理设备的要求,增加了能源和资源消耗;大规模生产时采用纯金属粉末作为渗剂,如操作不规范且通风不良,金属粉末在密闭空间内弥散,可能引发燃爆。 海洋研究所黄彦良课题组针对粉末扩渗表面处理技术持续性开展研究,成功去除了粉末扩渗对于密闭、真空或惰性气氛的要求,提出采用氯化物作为催渗剂,即可在大气气氛下开展表面强化。继而,团队又首次提出不采用纯金属粉末作为镁合金表面渗剂,仅采用氧化物作为扩渗金属元素的来源,极大提升了粉末扩渗的安全性。氧化物中的金属离子已经处于氧化态和稳定态,与遇火即燃的铝粉和锌粉等金属粉末区别巨大,运输及保存便利,且价格更为低廉。 近期,团队研究提出了可重复利用的粉末扩渗剂。该粉末扩渗剂以安全环保的碱式氯化物为基,其可利用时长相较传统粉末扩渗剂明显提升。传统粉末扩渗剂由于含有金属粉末,而金属粉末极易氧化,仅仅一个扩渗周期后即须弃置。而本研究提出的粉末扩渗剂可在多个扩渗周期中反复使用,无需中途弃置,显著减少了固体废弃物,促进了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 海洋研究所路东柱助理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侯保荣研究员、黄彦良研究员等的指导,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岛市科技计划、南通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及链接: Dongzhu Lu, Quantong Jiang, Xiumin Ma, Liang Fan, Yanliang Huang, Baorong Hou, Zinc chloride hydroxide - A recyclable diffusion source for fabrication of zinc rich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44 (2022) 131066.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1066. Dongzhu Lu, Quantong Jiang, Xiumin Ma, Kuikui Wang, Xiaole Fu, Yanliang Huang, Baorong Hou, Characterization of Zn in a polycrystalline MgO film,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73 (2021) 110955. https://doi.org/10.1016/j.matchar.2021.110955. Dongzhu Lu, Xiumin Ma, Yanliang Huang, Fubin Ma, Jizhou Duan, Baorong Hou, Surface Alloying of a Magnesium Alloy with Zinc Oxid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Magnesium Oxide Film,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23 (2019) 24461–24468. https://doi.org/10.1021/acs.jpcc.9b03839. Dongzhu Lu, Yanliang Huang, Quantong Jiang, Meng Zheng, Jizhou Duan, Baorong Hou, An approach to fabricating protective coatings on a magnesium alloy utilising alumina,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367 (2019) 336–340. https://doi.org/10.1016/j.surfcoat.2019.04.016.
  • 《一种提高表面增强红外吸收灵敏度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1-08
    • 香港大学、北京国家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哈佛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开发一种提高表面增强红外吸收灵敏度的新方法,推动了分子传感领域的发展。SEIRA使用等离子体纳米结构来放大吸附在其表面的分子的红外信号。石墨烯因其高灵敏度和可调性而成为SEIRA特别有前途的材料。然而,石墨烯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被固有的分子阻尼削弱了。 新方法采用合成复频波将基于石墨烯的传感器检测到的分子信号放大至少一个数量级。它也适用于不同阶段的分子传感。 SEIRA最初是使用Ag和Au薄膜证明的,但纳米制造的进步和新型等离子体材料的发展导致了等离子体纳米结构能够更大程度地增强生物分子信号。与金属基SEIRA相比,在二维狄拉克费米子电子态的支持下,基于石墨烯的SEIRA在气相和固相传感的分子表征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石墨烯还可以增强分子红外线在水溶液中的吸收。 石墨烯等离子体的主动可调性通过通过栅极电压改变掺杂水平,拓宽了其对不同分子振动模式的检测频率范围。这些优势使基于石墨烯的SEIRA成为分子单层检测的独特平台。然而,固有的分子阻尼显著降低了振动模式与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在非常低的浓度下,等离子体增强分子信号的光谱变得非常微弱和宽广,最终被噪声所掩盖。 补偿分子阻尼的一种方法是添加光学增益材料。然而,这需要复杂的设置,可能与检测系统不兼容。此外,增益材料通常会增加不稳定性和噪声。 另一种可能性是使用复频波;理论研究证明,具有时间衰减的CFW可以恢复由于物质损失导致的信息丢失。然而,在实际光学系统中生产CFW仍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通过组合多个实频波来合成CFW的新方法。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提高超透镜的空间分辨率。研究人员证明,合成的CFW可以显着增强基于石墨烯的SEIRA中的分子振动指纹。他们成功地应用合成的CFWs来改善不同条件下生物分子在中红外消光光谱中的分子信号,包括直接测量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分子的多种振动模式和石墨烯基SEIRA在固相和水溶液中的蛋白质。 这种使用合成CFW的SEIRA新方法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可扩展到各种SEIRA技术,并且通常可以提高传统SEIRA技术的检测灵敏度。它可用于开发超灵敏传感器,用于广泛的应用,例如早期疾病诊断、个性化医疗和快速检测有毒物质。这种方法在分子传感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能够检测目前无法检测到的痕量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