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提出可重复利用的金属表面强化粉末扩渗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黄彦良课题组对金属表面强化常见的粉末扩渗技术进行了改良,提出了可重复利用的粉末扩渗剂,极大提升了粉末扩渗技术的安全、便捷、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

    镁合金是一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其应用能明显降低结构件重量及交通工具能源消耗。但镁合金耐蚀性差,为促进镁合金在强腐蚀海洋环境中的应用,需对其进行表面强化。

    粉末扩渗是一种常见的金属表面强化方法,通常采用金属粉末作为渗剂,使金属粉末中的金属元素扩散渗透进入金属基体表面,从而形成耐蚀金属涂层。传统粉末扩渗过程需将待渗件和金属粉末置于密闭装置、惰性气氛或真空气氛中,在一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继而形成金属涂层。但该方法有其局限性:密闭状态下如若扩渗体系中有气体生成,可能会使密闭容器炸裂;真空和惰性气氛提升了对热处理设备的要求,增加了能源和资源消耗;大规模生产时采用纯金属粉末作为渗剂,如操作不规范且通风不良,金属粉末在密闭空间内弥散,可能引发燃爆。

    海洋研究所黄彦良课题组针对粉末扩渗表面处理技术持续性开展研究,成功去除了粉末扩渗对于密闭、真空或惰性气氛的要求,提出采用氯化物作为催渗剂,即可在大气气氛下开展表面强化。继而,团队又首次提出不采用纯金属粉末作为镁合金表面渗剂,仅采用氧化物作为扩渗金属元素的来源,极大提升了粉末扩渗的安全性。氧化物中的金属离子已经处于氧化态和稳定态,与遇火即燃的铝粉和锌粉等金属粉末区别巨大,运输及保存便利,且价格更为低廉。

    近期,团队研究提出了可重复利用的粉末扩渗剂。该粉末扩渗剂以安全环保的碱式氯化物为基,其可利用时长相较传统粉末扩渗剂明显提升。传统粉末扩渗剂由于含有金属粉末,而金属粉末极易氧化,仅仅一个扩渗周期后即须弃置。而本研究提出的粉末扩渗剂可在多个扩渗周期中反复使用,无需中途弃置,显著减少了固体废弃物,促进了绿色环保和资源节约。

    海洋研究所路东柱助理研究员为文章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侯保荣研究员、黄彦良研究员等的指导,和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岛市科技计划、南通市科技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章及链接:

    Dongzhu Lu, Quantong Jiang, Xiumin Ma, Liang Fan, Yanliang Huang, Baorong Hou, Zinc chloride hydroxide - A recyclable diffusion source for fabrication of zinc rich coatings on magnesium alloys,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44 (2022) 131066. https://doi.org/10.1016/j.jclepro.2022.131066.

    Dongzhu Lu, Quantong Jiang, Xiumin Ma, Kuikui Wang, Xiaole Fu, Yanliang Huang, Baorong Hou, Characterization of Zn in a polycrystalline MgO film,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73 (2021) 110955. https://doi.org/10.1016/j.matchar.2021.110955.

    Dongzhu Lu, Xiumin Ma, Yanliang Huang, Fubin Ma, Jizhou Duan, Baorong Hou, Surface Alloying of a Magnesium Alloy with Zinc Oxid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Magnesium Oxide Film,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123 (2019) 24461–24468. https://doi.org/10.1021/acs.jpcc.9b03839.

    Dongzhu Lu, Yanliang Huang, Quantong Jiang, Meng Zheng, Jizhou Duan, Baorong Hou, An approach to fabricating protective coatings on a magnesium alloy utilising alumina,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367 (2019) 336–340. https://doi.org/10.1016/j.surfcoat.2019.04.016.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5/t20220509_644537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4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1月,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之一,并已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 机构设置和学科方向:拥有国家、中国科学院、省重点实验室(站),包括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物理海洋研究室、海洋环境与生态研究室、应用海洋生物研究室、海洋工程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等。 研究重点领域:热带海洋环境动力过程、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该网站提供有关该研究所的相关信息,包括出版刊物、图书馆等。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提出深度学习求解偏微分方程新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12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晓峰研究团队基于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高效求解海洋动力学偏微分方程(PDE)的新方法,并成功应用于描述海洋内孤立波的KdV方程组求解。 本研究改进了物理信息神经网络(PINN),引入径向基函数(RBF)代替传统神经网络,提出了PIRBF模型。针对孤立波的强非线性特性,研究团队设计了渐进式学习策略,有效抑制了训练中的误差增长,大幅提升了模型精度和收敛效率,可精准模拟多种形式的孤立波解,包括孤立波解、conidal解和dinodal解,为海洋动力学PDE的高效求解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的核心亮点在于模型通过自监督学习,仅依赖PDE及初始条件,无需传统数值模型结果作为训练基准,直接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求解。该方法在求解KdV及其强迫方程(如fKdV方程)时更加灵活,仅需调整偏微分项即可,展现出卓越的精度与效率。同样方法适用于求解薛定谔和Burgers等复杂PDE。模型训练完成后,可在数秒内生成高精度结果,大幅缩短计算时间。研究团队表示,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展现了物理驱动深度学习在海洋动力学PDE求解中的广阔前景。 本论文第一作者为李晓峰研究员,第二、第三作者为博士研究生王浩宇和杨艺,通信作者为张旭东副研究员。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重点研究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 论文信息: X. Li,H. Wang,Y. Yang,X. Zhang,Deep Learning-Based Solution for the KdV-family Governing Equations of Ocean Internal Waves. Ocean Modelling,10249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