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novation》揭示海洋鱼类的恒温演化与环境适应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1-21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林强团队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王大志团队等合作完成的海洋鱼类恒温与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的最新研究进展刊发于Cell集团旗下国际综合刊物The Innovation(《创新》)上。

    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恒温物种的出现是一个重大进化转变。传统认为,哺乳类和鸟类是典型的恒温动物,而实际上恒温已在其它脊椎动物分支中独立进化多次。月亮鱼(Lampris spp.)是目前已报道的唯一一类“全身恒温”的鱼类,颠覆了鱼类都是变温动物的传统认知。月亮鱼是研究恒温早期起源与演化的理想对象,同时也是展现不同恒温物种趋同演化的绝佳案例。

    月亮鱼因其体型侧扁、形似圆月而得名,最大体长可达2米,重量可达140千克,视觉敏锐,是全球性分布的大型鱼类。月亮鱼肉色通红,享有海中“牛排”的美誉,被饕客们奉为珍馐。它的体温比周围海水温度高约5℃,通过不断拍打胸鳍利用肌肉收缩大量产热,并且在其鳃部存在一个逆流热交换的血管网络以减缓血液流经鳃部时的热量散失,这种极强的产热和保温能力使得月亮鱼成为名副其实的恒温鱼类。研究团队组装了染色体水平的月亮鱼基因组,发现其基因组中的转座元件含量较高,其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含量在目前已报道的鱼类中是最高的,研究团队在LTR的周围找到了多个能量转化、视觉发育相关的基因,并富集到如氧转运、ATP结合等关键能量代谢通路。这些功能基因周围转座元件的频繁跳跃可能为基因的适应进化及表达调控提供素材。

    本研究选择具有恒温特征的脊椎动物进行趋同进化分析,筛选到如线粒体钠钙交换蛋白(slc8b1), 谷氧还蛋白-3(glrx3)等基因在多个恒温物种谱系中具有显著的趋同信号,这些基因在线粒体钠/钙离子交换与血红蛋白成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血红素合成、电子传递链活性等相关基因在恒温物种中具有更快的进化速率。研究结果揭示不同谱系的恒温脊椎动物在进化上存在明显分子趋同特征。

    研究还发现月亮鱼基因组中多个与肌肉发育、收缩过程以及逆流热交换血管系统形成相关的基因(如肌钙蛋白troponin,血管内皮调节蛋白robo4等)受到显著的选择或者发生特异性扩张。此外,与氧化磷酸化、糖代谢等过程相关的多个基因也发生适应性变化。这些基因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共同驱动了月亮鱼恒温性状的发生与维持。

    月亮鱼是红肌体重占比最高的鱼类之一,其胸鳍基部发达的红肌是主要产热组织。鱼体多个部位肌肉组织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氧化磷酸化和产热相关基因、蛋白在胸鳍红肌中高表达,同样作为产热组织,胸鳍红肌与背部红肌的基因表达模式也更相近。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恒温为月亮鱼带来的诸多生存优势,如以MHC为代表的适应性免疫系统的特化;视觉发育相关基因(如晶状体蛋白等)显著扩张;嗅觉相关基因明显收缩,其嗅觉受体(OR)数量比嗅觉退化的海马还要低。

    恒温在脊椎动物中的演化历程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动物的环境适应机制提供了一个窗口,月亮鱼作为海洋环境中一个独特的恒温物种,改变我们对于恒温动物的传统认知,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也为我们认识恒温的早期起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南海海洋所王信助理研究员、曲朦助理研究员、刘雅莉助理研究员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林强、王大志以及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Axel Meyer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等联合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 Wang X#, Qu M#, Liu YL#, Schneider RF, Song Y, Chen ZL, Zhang H, Zhang YH, Yu HY, Zhang SY, Li DX, Qin G, Ma SB, Zhong J, Yin JP, Liu SS, Fan GY, Meyer A*, Wang DZ*, Lin Q*. Genomic basis of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in a warm-blooded fish. The Innovation. 2021. doi.org/10.1016/j.xinn.2021.100185.

    https://www.cell.com/the-innovation/fulltext/S2666-6758(21)00110-7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111/t20211117_6258590.html
相关报告
  • 《Nat. Commun. 揭示海洋动物运动模式演化与器官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团队与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董志军团队等联合,在海洋动物运动模式、器官形成与生存策略研究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Genomic and single-cell analyses reveal genetic signatures of swimming pattern and diapause strategy in jellyfish”于7月1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海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是当今海洋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海洋生物复杂性状形成过程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其演化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聚焦海洋动物中维持运动平衡感知的器官多样性演化开展研究,揭示了海洋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运动模式与器官形成的演化与调控特征。 研究团队将水母与硬骨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比较,发现CHSY1、USH2A、KIAA2026等基因受到明显正选择,而这些基因都参与了动物的运动功能;同时,基于水母与其它近缘物种全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系统比较,创新性发现“耳石形态发生”(OMs)的基因家族在灯塔水母中发生特异性丢失,据此,在海月水母中对该基因进行原位杂交和RNA干扰实验,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海月水母平衡囊组织区域表达,而敲降该基因则会导致海月水母碟状体无法正常发育出平衡囊,证明该基因在水母平衡囊形成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本研究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同步解析了水母逆向发育过程中的滞育特征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提出了逆向发育和持续休眠状态可能是灯塔水母应对不利海洋环境的适应策略。 研究员董志军、博士生王方晗、副研究员刘雅莉和博士生李勇学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林强和烟台海岸带所研究员董志军、研究员赵建民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Zhijun Dong#*, Fanghan Wang#, Yali Liu#, Yongxue Li#, Haiyan Yu, Saijun Peng, Tingting Sun, Meng Qu, Ke Sun, Lei Wang, Yuanqing Ma, Kai Chen, Jianmin Zhao* & Qiang Lin*. Genomic and single-cell analyses reveal genetic signatures of swimming pattern and diapause strategy in jellyfish. 2024 (15): 5936. DOI: 10.1038/s41467-024-49848-z.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