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 揭示海洋动物运动模式演化与器官形成的遗传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团队与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董志军团队等联合,在海洋动物运动模式、器官形成与生存策略研究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Genomic and single-cell analyses reveal genetic signatures of swimming pattern and diapause strategy in jellyfish”于7月1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海洋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问题是当今海洋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命题。海洋生物复杂性状形成过程是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其演化过程与机制一直是学术界探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聚焦海洋动物中维持运动平衡感知的器官多样性演化开展研究,揭示了海洋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的运动模式与器官形成的演化与调控特征。

    研究团队将水母与硬骨鱼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比较,发现CHSY1、USH2A、KIAA2026等基因受到明显正选择,而这些基因都参与了动物的运动功能;同时,基于水母与其它近缘物种全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系统比较,创新性发现“耳石形态发生”(OMs)的基因家族在灯塔水母中发生特异性丢失,据此,在海月水母中对该基因进行原位杂交和RNA干扰实验,发现该基因主要在海月水母平衡囊组织区域表达,而敲降该基因则会导致海月水母碟状体无法正常发育出平衡囊,证明该基因在水母平衡囊形成中发挥了重要功能。

    本研究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分析,同步解析了水母逆向发育过程中的滞育特征及相关分子调控机制,提出了逆向发育和持续休眠状态可能是灯塔水母应对不利海洋环境的适应策略。

    研究员董志军、博士生王方晗、副研究员刘雅莉和博士生李勇学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林强和烟台海岸带所研究员董志军、研究员赵建民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计划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Zhijun Dong#*, Fanghan Wang#, Yali Liu#, Yongxue Li#, Haiyan Yu, Saijun Peng, Tingting Sun, Meng Qu, Ke Sun, Lei Wang, Yuanqing Ma, Kai Chen, Jianmin Zhao* & Qiang Lin*. Genomic and single-cell analyses reveal genetic signatures of swimming pattern and diapause strategy in jellyfish. 2024 (15): 5936. DOI: 10.1038/s41467-024-49848-z.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07/t20240718_7230646.html
相关报告
  • 《动物所揭示蚜虫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8
    • 昆虫是最早演化出翅并具备飞行能力的动物类群。许多昆虫具有翅的非遗传多型现象。其中,蚜虫的翅二型现象是昆虫可变翅型最极端的模式,即完整发育的翅和完全降解的翅,且翅型转变完全依赖跨代信号调控。由于其祖先和邻近种均为有翅,鲜有关于无翅蚜在演化动力、性状决定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蚜虫翅型分化受到种群密度、温度光周、寄主营养、天敌胁迫等环境因素影响。母代蚜虫感知外部环境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分子信号,通过跨代传递到子代胚胎,决定子代翅原基组织细胞命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比较密度依赖的有翅蚜和无翅蚜一龄阶段翅原基组织形态,发现有翅蚜和无翅蚜在出生24 h均有翅原基组织,但无翅蚜翅原基组织在出生后的30-36 h发生明显退化(图1)。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翅原基组织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细胞自噬。研究通过药理学实验证明激活自噬可以降低有翅蚜比例,而抑制自噬可以升高有翅蚜比例。翅两型蚜虫转录组分析发现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REPTOR2(repress by TOR 2)在翅原基降解关键期参与调控。基因组学分析发现REPTOR2的形成是由于经历了一次基因复制事件(gene duplication),常染色体A1上的母基因REPTOR1通过复制,在X染色体上形成了REPTOR2,其在蚜虫胸节高表达,能够特异性地激活翅原基组织自噬并降低有翅蚜比例。进一步,研究通过双干扰实验发现TOR主要通过抑制REPTOR2的转录调控翅原基组织自噬和有翅蚜比例(图2)。该研究解析了蚜虫翅原基命运决定的调控途径,揭示了关键转录因子调控翅原基发育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为剖析昆虫翅多型现象的分子演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3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先导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遗传发育所揭示决定种子活力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3
    •   种子的出现,使高等植物能够在多样的自然环境中得以广泛生存和分布。产生高活力的种子从而在环境条件合适时迅速萌发并发育产生健壮的幼苗是高等植物繁衍的关键,也是农业生产中种子品质的重要指标。然而,在种子形成时,其萌发和胚后发育的能力如何产生,尚不清楚。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姜丹华研究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Histone H3.3 deposition in seed is essential for the post-embryonic developmental competence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一个组蛋白H3的变体H3.3在染色质上的装配是种子获得萌发和胚后发育能力的关键,并分析了H3.3在其中可能发挥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阐释种子活力的形成机制奠定了基础。        对H3.3完全敲除的拟南芥突变体的研究发现,该突变体能够正常产生成熟的种子,且形态和种子储藏蛋白等指标均与野生型一致。然而,h3.3突变体种子无法正常萌发,抑或是少数萌发的种子也在萌发后立即停止发育。研究分析H3.3在种子染色质上的分布发现,其在成熟种子中具有特异的基因5’端/启动子区和基因3’端均富集的分布模式,而在营养组织如幼苗中H3.3仅在基因3’端富集。H3.3对于成熟种子中染色质开放性的形成颇为重要,促进基因5’端/启动子区的开放,从而使种子在萌发时感知环境以及胚后发育的基因能够正常表达。此外,H3.3在基因3’端抑制染色质的开放性和基因上的异常转录 (cryptic transcription)。   该研究揭示了植物通过组蛋白变体H3.3在种子中的特异装配,从而“打开”染色质为其萌发和胚后发育做了准备机制。因而在一定程度上H3.3具有类似先锋因子在细胞命运调节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替代(replacement)组蛋白,H3.3在较多植物细胞的分化时均发生明显富集。因此,H3.3可能是植物细胞命运决定的关键因子,对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探索植物再生等重要科学问题。        研究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