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与北京基因组所联合开发iDog数据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近日,由昆明动物所与北京基因组所合作开发的犬科动物数据库iDog正式上线。该项研究成果以“iDog:an integrated resource for domestic dogs and wild animals”为题在国际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在线发表。

      家犬毫无争议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之一,同时也是许多人类遗传病的基础研究模型。iDog 是第一个家犬与野生犬科动物整合性资源数据库,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组学数据,基因组拼接数据,基因表达谱数据,犬类疾病及相关表型信息,同时,iDog 数据库还整合了序列比对工具用于线上数据分析,以及基因组浏览器用于数据可视化。iDog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全球范围内犬科动物的研究,同时还为大量的爱狗人士提供了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查找相关宠物狗信息。

      iDog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其包含的主要模块有基于127个家犬样本基因组重测序数据产生的变异信息数据库、含有32220个基因的犬科动物基因数据库、基于RNA-Seq测序数据的基因表达数据库、犬科动物相关疾病的文献数据库、人-狗疾病同源信息数据库、犬科动物基因组拼接数据库等。iDog计划后续整合更多的组学数据,在Dog10K项目的背景下,持续更新高质量的数据集,逐步转化成犬科动物基础研究的信息知识宝库。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王国栋研究员和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赵文明正高级工程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目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专项、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基金资助。

相关报告
  • 《北京基因组所等揭示猪早期胚胎发育的三维基因组学重编程规律》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猪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家畜,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重要应用。生猪的育种中广泛应用了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体外受精技术、孤雌和孤雄生殖技术等。但与体外受精胚胎相比,孤雌和孤雄胚胎的存活率级低。这一存活率差异产生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深入理解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增加商业化猪育种的产仔数,也将有利于生物医学研究中转基因猪模型的建立。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复杂的表观遗传信息的重编程。表观遗传信息的重编程其与胚胎的存活紧密关联。染色质三维结构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因素,与基因表达调控、发育及疾病等密切相关。然而猪的染色质三维结构及其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目前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 近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张治华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王彦芳团队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建国团队合作在Genome Biology期刊发表论文,构建了猪体细胞染色质三维结构图谱,追踪了猪早期胚胎发育过程染色质空间构象重编程过程,并比较了孤雌、孤雄胚胎与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结构的异同,揭示了在猪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重要染色质结构重编程特点。 该研究分析了猪体细胞染色质构象的特点并与小鼠进行了比较,发现猪染色质同样存在不同层次的折叠,包括染色质区室、拓扑相关结构域(TAD)、染色质环,并且在各个折叠层次上与小鼠染色质结构相对保守。研究人员对猪体外受精胚胎的不同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发现与小鼠类似,猪染色质空间构象(染色质区室、TAD)在早期胚胎阶段逐渐建立。但与小鼠相比,猪早期胚胎的染色质区室结构范围更大。猪早期胚胎中,大约有一半的基因组被超过10Mb的超大染色质结构域所覆盖(超级结构域)。超级结构域在猪中比例显著高于小鼠,提示可能是大型哺乳动物的一个染色质结构特点。研究人员比较了孤雌、孤雄胚胎与体外受精胚胎发育过程中染色质重编程的异同,发现孤雌、孤雄胚胎在合子基因组激活的4细胞时期存在特殊的染色质区室的解体过程。解体的染色质区室在桑葚胚时期被部分重建。三种胚胎TAD的建立同样存在差异,虽然在孤雌、孤雄胚胎中TAD也是逐渐建立的,但孤雌胚胎在各个发育阶段TAD结构都要比孤雄胚胎更加明显,研究人员在小鼠胚胎中发现了同样的趋势,母源来源的染色体比父源的染色体具有更显著的TAD结构。 这项研究表明,染色质结构重编程的速率可能在胚胎成功发育中起关键作用。研究成果为染色质结构的进化研究提供了资源,而且为提高猪的辅助生殖效率提供了参考。张治华与王彦芳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资助。
  • 《北京基因组所合作揭示RNA m6A修饰调控抗肿瘤免疫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3-29
    • 免疫治疗是对抗肿瘤的前沿阵地,其治疗成功的关键是引发针对肿瘤抗原的自发性T细胞反应。许多病人的免疫系统无法有效识别肿瘤抗原,难以引发持续性的T细胞应答并清除肿瘤。研究免疫系统识别肿瘤抗原的分子机制有望发现新型药物靶点,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韩大力团队与清华大学徐萌团队、美国芝加哥大学何川团队合作发现,RNA m6A修饰通过调控树突状细胞的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翻译效率,影响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免疫应答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2月7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   m6A修饰是mRNA上丰度最高的修饰类型,负责对mRNA分子进行转录后调控。m6A修饰通过其结合蛋白YTHDF1影响下游基因的翻译效率。韩大力及其合作者发现,RNA m6A修饰通过YTHDF1调控肿瘤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相比于野生型小鼠,Ythdf1敲除小鼠展现出较强的肿瘤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进一步研究表明,体内删除树突细胞中的YTHDF1会提升其对肿瘤抗原的交叉呈递能力和T细胞的交叉激活。结合m6A-Seq、Ribo-Seq等转录组学数据发现,多个树突细胞溶酶体组织蛋白酶的转录本均带有m6A修饰且被YTHDF1识别,进而促进其翻译效率。同时,使用组织蛋白酶的抑制剂可以有效增强野生型DC细胞的交叉呈递能力。   研究人员进一步在其小鼠肿瘤模型中发现,Ythdf1敲除小鼠携带的肿瘤中PD-L1基因表达具有明显上调。PD-L1阻断疗法在Ythdf1敲除小鼠的治疗效果亦有大幅提升。结肠癌病人样本中的研究较高与小鼠模型相一致:肿瘤基质细胞中YTHDF1表达较低的肿瘤样本中含有较多的T细胞浸润。   这项研究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YTHDF1删除将为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提供新型联合免疫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