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池县积极推动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20
  • (1)优选品种发展产业。根据岳池县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优选中药材品种,在顾县、白庙、苟角等20个乡镇重点发展黄精、佛手、金银花、吴茱萸、枳壳等36个中药材品种10余万亩,其中佛手、枳壳、黄精分别种植2.53万亩、2.18万亩、1.98万亩,大力发展金银花、菊花、芍药、牡丹、桔梗、栀子等观赏药材品种。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800余亩,配套建设玻璃温室育苗大棚4000余平方米,为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种子种苗。


    (2)推广技术提升质效。贯彻落实“非粮化”要求,指导经营主体开展药粮间作1.7万亩。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四川省中医药科学研究院合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订《中医药科技扶贫战略合作协议》,编制黄精、枳壳、佛手等3个品种中药材种植技术规范,正在组织将《岳池佛手种植规范》申请为广安市地方标准。农业科技人员坚持每季度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1-2次,累计指导标准化生产360人次、指导5.6万亩次。向广大经营主体印发《中药材种植技术手册》5000余册,及时向经营主体发布市场信息和品种改良意见17条次。


    (3)培育主体建设园区。积极培育经营主体规模发展中药材产业,全县累计引进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57个,其中: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1个、培育四川省十佳优秀农业示范单位1家、四川省生态种植优秀示范单位1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家、四川省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重点培育基地”1个。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亿元,配套建设产业大道21公里,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余亩,疏通灌渠8000余米,新修排水沟12公里,新建蓄水池(山坪塘)46口;引进培育经营主体32家,在顾县镇连片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3万亩。


    (4)发展加工创建品牌。支持鼓励经营主体开展中药材清洗、烘干、分级筛选、包装、贮藏等产品初加工,组织9家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初加工设施,建设烘干房9个、冷藏库1个、通风库5个。中药材园区修建大型加工房2200平方米,为园区中药材产品提供及时高效的初加工服务。顾县镇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中药材特色小镇,中药材园区成功申报为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被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评定为省级林业园区培育区。顾县镇省级产业强镇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预计可争取资金1000万元。正在组织“岳池佛手”“岳池枳壳”“岳池黄精”“岳池吴茱萸”申请国家中药材地理标志商标。(秦净、邓超)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57719.html
相关报告
  • 《陵川县蹚出“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11
    • 初秋季节,行走在陵川县的田野,颗颗饱满的连翘果挂在枝条上随风摇摆,长势喜人的潞党参、黄芩、火麻仁等中药材生机勃发;走进中药材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精制饮片、中药提取、产品研发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同向发力,迎来送往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走进乡村,多个研学路线、多种形式创意展示,让“中药材+文旅康养”融合更加丰满,游客沉浸式参与传承和发扬中药材文化…… 陵川县森林覆盖率达50.16%,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境内521种品质上乘的道地药材,是久负盛名的“太行药乡”。近年来,该县以建设全省中药材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扩规提质、补链强链、融合引流”的基本路径,全力推动以连翘为“拳头”产品的中药材规模化开发、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融合化发展,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0.02亿元。如今的陵川,在沁人心脾的药草香味中,蹚出了一条“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陵川大地正书写着“借绿生金”的精彩篇章。 扩规提质,基地建设不断优化 秋天,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季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陵川县附城镇西下河村的300亩连翘种植基地亦是如此。只见漫山遍野的连翘树规模连片,郁郁葱葱,硕大饱满的连翘果挂满枝头,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大家摘的时候要一颗一颗摘,不要伤着叶子。”20余位村民穿梭在连翘树间忙着采摘、装袋、搬运,陵川县虎头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虎山也忙碌其中,边干边吆喝着。“连翘果现在就是我们的‘致富果’,村民们在家门口采摘连翘果,一天能赚100多块钱嘞。”他说。  陵川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连翘、潞党参、黄芩、蝉蜕、火麻仁”5味中药材品质全国首屈一指、品牌业界享有盛名,其中,集种植多、品质优、产量高、链条长、受众广特征于一身的“陵川连翘”最为出名。“陵川连翘”的有效成分含量是《药典》标准的4.7倍—5倍,在药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多年来一直是老百姓增收的途径之一。从过去自发上山采摘野生连翘果,到如今全县域规模种植,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到连翘产业发展中去,这得益于陵川县下大力气打牢打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硬支撑。 近年来,陵川县把绿色生态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优势,着眼中药材资源优势,不断在扩规和提质上下功夫。2022年,借助晋城市在陵川实施百万亩连翘基地项目建设这一契机,该县在加强野生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轴线,在沿线野生连翘分布集中的古郊、六泉、马圪当、夺火、潞城等重点乡镇,大力推进野生连翘抚育和科学化种植,持续推进百万亩连翘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全县连翘分布总面积达118.6万亩,年产连翘鲜果达到约6500吨,占到了全国的1/4。”陵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俊锋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陵川县坚持把基地标准化建设作为全产业链发展的“压舱石”,持续推广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近年来,先后编制完成“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2项省级地方标准;在全县推广潞党参、黄芩标准化种植近3万亩;建设连翘标准化示范基地2.8万亩。 补链强链,产品维度日趋扩大 烘干、筛选、检验、包装……在陵川县九州天润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里,工人正忙碌不停地对优质连翘等中药材进行加工、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大药厂。 该公司总经理宋四清告诉记者,自2012年在陵川建厂以来,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目前,初加工产品产量6000吨以上,基本形成集中药材种植—粗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市场‘朋友圈’遍布全国各地近70家医药企业,带动上万家农户参与到中药材产业中。” 同样位于陵川的山西绿之金制药有限公司是国内黄芩苷、连翘苷提取物最大的企业之一。这里,10个硕大的提取罐吞吐着药香,科研实验室内先进实验仪器有序运作,以连翘、黄芩、黄芪、柴胡等“十大晋药”为原料,生产中成药、中兽药、保健和功能食品、植物农药等系列产品。目前,企业研发生产的中药饲料添加剂作为替抗产品,已成为陵川中药材产业链向中高端化迈进的重要一环。“落地陵川以来,产业园区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收集企业诉求,以‘保姆式’服务进行一对一帮扶,助力企业发展向好。”该公司董事长韩苗苗告诉记者。 在陵川,不论是“初级产品”企业代表九州天润,还是“精深加工”企业代表绿之金,都是该县“基地种植—冷链仓储—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中药产品”中药材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丰厚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陵川县锚定中药材产业主攻方向,围绕连翘精深化加工、多层次增值目标,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强力引入精深加工“链主”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全面构建基地种植、精深加工、融合创新等协同促进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目前,全县中药材中小企业达18家,相关专业合作社达422家,涵盖中药材初加工、中药提取、中药保健品、植物芳香油提取、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基本形成全产业链特色产业架构。“凭借中药材资源优势及产业园区集聚作用,我们今年成功吸引2家中药材企业签约,金额达1.2亿元。”郭俊锋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作为园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陵川县大抓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中药材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加快建设。负责该项目的晋城市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红磊介绍,自去年开工建设以来,各项建设内容有序开展,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力争年底实现投产达效。届时,将提供中药材储存及代售、中药材代加工等服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约1.8亿元,年利税额约1000万元。 融合引流,品牌名片强势崛起 春风十里,不如茶香一缕。 在紧邻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古郊乡,一个以连翘茶为主题的“母亲茶庄”民宿自7月开业后就立即爆火。民宿负责人许雪梅告诉记者,这里有温馨舒适的民宿、充满创意的体验工坊,还有美味的茶餐与精致的茶点,无论是寻求宁静的休闲之旅,还是渴望体验传统文化的探索之行,都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 许雪梅是陵川县乡土人家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公司主要产品是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连翘茶,畅销全国各地。在推动连翘茶产业链的路上,许雪梅看到“中药材+”的优势,毅然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旅融合”之路,为产业链拓展延伸再添重要一环。 而在位于古郊乡的松庙村,借势健康乡村创建,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正以中医药为辅助,为游客提供汤药浴池、中药食补、睡眠调理、体质评估、功法指导及药枕、精油皂、牙膏、面膜等日用品等,协同发展中医康养之旅,让游客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赏花,夏乘荫,秋采果。依托丰厚的中药资源和康养资源,陵川充分挖掘中药材种植开发、文化展示、度假养生等,让“中药材+文旅康养”逐渐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产业融合新模式。郭俊锋说,产业是融合发展的基础,需要对中药材品牌精心打造和深度挖掘。多年来,陵川县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特色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和企业品牌打造,不断提升陵川中药特色产品的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 2019年,“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2022年,“陵五味”潞党参入选全省7个“晋药”产品之一;2023年,“陵川连翘”入选2024年山西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名单,“陵川中药材文旅康养专业镇”入选第二批省级重点专业镇,黄芩、火麻仁获全国“中药材品牌示范基地”殊荣;今年,“陵川连翘”荣获优质药材“三无一全”基地品种认定,“陵川连翘”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陵川连翘茶”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因地制宜打造了“陵川连翘”区域公用品牌。 “当前,我们正在将‘陵川林药复合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陵川火麻仁’正在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推动省级连翘产业研究院落户陵川,与山西农大、中国药植所联合开展连翘、潞党参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细数眼下开展的各项工作,郭俊锋坦言,充分推动中药材品牌向宽处拓展、往深处延伸,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交流和科研平台,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持续发展势头强劲 连翘精油皂、连翘啤酒、连翘饮料、连翘牙膏、连翘面膜……陵川田园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闻彬说,这些连翘深加工产品深受南方市场青睐; 在陵川县中药材乡村e镇的直播间内,主播们带货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及时送达……借助电商平台,去年乡村e镇实现总产值1.14亿元,网络销售额达到7938万元; 宋四清计划下一步开发更多更好的药材基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发展; 韩苗苗对连翘的深度开发有着全面而系统的计划: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对连翘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更多潜在的药理作用和应用领域; 2023年,陵川县中药材产量超过1.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2亿元,80%的村、5万多群众参与到全产业链发展中,人均药材收入达到3500元…… 伴着药乡深处袅袅药香,无论是土路子,还是新办法,中药材正作为核心要素,以守正创新之姿,展现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提升,今年4月底,全国首届连翘产业大会在陵川县举行。大会以“发展道地连翘产业,助力乡村品牌振兴”为主题,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以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全力争创全国连翘产业主导地位和科技话语权,延链补链做大做强中药材全产业链,努力构建“中药材+”现代产业体系。 会上还邀请了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为主的500余名专家学者、业内名企代表前来,对接产销渠道,推进产研融合,攻克发展难题,谋划产业发展。陵川县聘任了4位连翘产业高级顾问和6位技术专家组成高端智库,为连翘产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经过前期深入沟通和洽谈,9个项目在这里达成合作意向,意向投资总额超过13亿元。 “中药产业是我县加快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必须将其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牵引性工作之一,推动做好产业转型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力争中药材文旅康养专业镇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陵川县委书记李晓峰在今年陵川县委经济工作会上表示,加快中药材全产业链提升,必须始终坚持以扩规提质、补链强链、融合引流为基本路径—— 一是持续推进百万亩连翘基地建设,今年再建成20万亩,巩固好300亩连翘育苗基地,再建设30亩高标准温室大棚育苗基地;扩大潞党参、黄芩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力争中药材产量达到1.7万吨以上。 二是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绿之金、九州天润、兰花太行等企业深度融入全省现代医药产业链,中药材产销大数据平台与山西“东药材”平台无缝对接,招引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陵川,全年中药材转化达到1.54万吨,产值达到7.2亿元。 三是以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专业镇为契机,以晋城市连翘产业协会为平台,积极推动成立省级连翘产业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深化“康养12方”,叫响中药养生特色品牌,进一步增强陵川中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天生地养到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到深加工。如今,陵川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动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快速发展,让这张“太行药乡”名片愈发熠熠生辉。未来将继续发挥生态优势,秉承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这张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 《打好产业牌,药材变“药财”!榆中县中药材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09
    • 榆中具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各种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药材品质优良,当地群众很早以前就有采挖野生中药材并进行人工培育种植的传统。 紧抓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和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榆中县立足土地资源充裕、气候条件适宜、药材资源丰富、产品品质优良等有利条件,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全力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的中药材发展格局,努力建设集道地药材育种、生产、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中药材创新发展先行区,逐步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通过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路子,中药材产业已成为榆中县壮大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重要乡村特色产业。 育种苗强科技 道地药材更地道 5月19日,榆中县马坡乡河湾高寒山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当归工厂化育苗基地,在整齐排列的育苗盘里,一株株当归苗破土而出,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这个基地,是由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肃农业大学、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等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每一株苗都经过精心选育和科学管理,品种纯正、品质优良。”马坡乡副乡长、河湾村党支部书记潘晓峰介绍,一茬可以育苗30万株,一年至少可以育苗2茬。技术成熟后将推广给当地群众用拱棚育苗,让中药材鼓了群众钱袋子。 据了解,在探索当归工厂化育苗以前,河湾村所种植的当归种苗都要到岷县采购,成本高的同时,由于土壤、气候等条件的不适应,栽入大田后,会出现起薹率高、产量低的情况。在河湾村建设100亩绿色标准化药源基地、50亩科技试验田和300亩示范田,从优良品种筛选引进、种子种苗繁育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化肥农药减量化、绿色标准化栽培、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关键环节开展综合性试验和联合攻关,旨在尽快解决药农菜农急难愁盼的技术难题,探索建立三大山地生态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营养品质和质量安全监测评价及可追溯体系,走出生态农业-有机绿色产品-“甘味”品牌高质量发展路子。 改方式扩规模 药材量质双提升 通过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榆中县引导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积极参与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分区域分品种集中连片创建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中药材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30个、种植大户62户,中药材种植由分散种植转为企业带动、合作社组织、专业大户生产的发展新形态。 县农业农村局种业股股长胡艳凤介绍说,目前正源公司、宏鑫公司、尊贵合作社已取得中药材GAP认证,将继续跟进甘草、黄芪2个中药材地理标志认证,积极推进GAP质量监管,从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病虫害防控等环节实现全程质量可监控,确保中药材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县委、县政府做强旱作农业示范区的产业发展思路,该县将全力推进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每年建成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以上、中药材绿色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特别是贡井镇,被誉为“陇上中药材种植基地”。 延链条精加工 品牌效应助畅销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切厚片”描述的正是临床中医俗语“十方九草”中的甘草。在位于榆中县上花岔乡上花岔村的中药材加工厂里不停地传出机器运转的声音,榆中县北山中药材仿野生种植片区大部分新收获的甘草、黄芪、大黄等中药材,在这里经过进一步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上花岔乡具有土地广袤、日照充足、土层深厚、结构疏松等特点,适宜甘草、黄芪、大黄等根茎作物的生长。”汇源瑞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周文虎说,公司主要从事中草药、农副产品的种植、储存、加工及销售,中药材的种植不仅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收益,还有效带动了附近农户就近务工就业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左右。 榆中县把中药材加工作为提升附加值的重要途径,实施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工程,积极引进和培育壮大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中药材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展产地初加工,着力打造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颗粒、大健康产品等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优良的品质吸引了国内外大量客商前来考察订货,产品出口日本,畅销香港、台湾及安徽、江苏、广州、上海、青海等地。 截至目前,榆中县域内有奇正藏药、亚兰药业、陇神戎发等药业精深加工企业3家,支持宏鑫、正源、华源等药材龙头企业建成中药材产地鲜切加工基地3个,年产饮片1000余吨,中药材加工转换率达到82%。在甘肃榆中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规划中药材加工片区,为中药材产业补链强链、发展全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榆中县中药材种植达到13.5万亩,预计产量2.9万吨,农业产值3亿元以上,全产业链产值或将达到10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