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蹚出“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11
  • 初秋季节,行走在陵川县的田野,颗颗饱满的连翘果挂在枝条上随风摇摆,长势喜人的潞党参、黄芩、火麻仁等中药材生机勃发;走进中药材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精制饮片、中药提取、产品研发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同向发力,迎来送往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商;走进乡村,多个研学路线、多种形式创意展示,让“中药材+文旅康养”融合更加丰满,游客沉浸式参与传承和发扬中药材文化……

    陵川县森林覆盖率达50.16%,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境内521种品质上乘的道地药材,是久负盛名的“太行药乡”。近年来,该县以建设全省中药材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坚持“扩规提质、补链强链、融合引流”的基本路径,全力推动以连翘为“拳头”产品的中药材规模化开发、规范化管理、产业化经营、融合化发展,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20.02亿元。如今的陵川,在沁人心脾的药草香味中,蹚出了一条“中药材+”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陵川大地正书写着“借绿生金”的精彩篇章。

    扩规提质,基地建设不断优化

    秋天,是大自然慷慨馈赠的季节,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陵川县附城镇西下河村的300亩连翘种植基地亦是如此。只见漫山遍野的连翘树规模连片,郁郁葱葱,硕大饱满的连翘果挂满枝头,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大家摘的时候要一颗一颗摘,不要伤着叶子。”20余位村民穿梭在连翘树间忙着采摘、装袋、搬运,陵川县虎头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韩虎山也忙碌其中,边干边吆喝着。“连翘果现在就是我们的‘致富果’,村民们在家门口采摘连翘果,一天能赚100多块钱嘞。”他说。

     陵川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连翘、潞党参、黄芩、蝉蜕、火麻仁”5味中药材品质全国首屈一指、品牌业界享有盛名,其中,集种植多、品质优、产量高、链条长、受众广特征于一身的“陵川连翘”最为出名。“陵川连翘”的有效成分含量是《药典》标准的4.7倍—5倍,在药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多年来一直是老百姓增收的途径之一。从过去自发上山采摘野生连翘果,到如今全县域规模种植,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到连翘产业发展中去,这得益于陵川县下大力气打牢打实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硬支撑。

    近年来,陵川县把绿色生态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和优势,着眼中药材资源优势,不断在扩规和提质上下功夫。2022年,借助晋城市在陵川实施百万亩连翘基地项目建设这一契机,该县在加强野生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轴线,在沿线野生连翘分布集中的古郊、六泉、马圪当、夺火、潞城等重点乡镇,大力推进野生连翘抚育和科学化种植,持续推进百万亩连翘基地建设项目。“目前,全县连翘分布总面积达118.6万亩,年产连翘鲜果达到约6500吨,占到了全国的1/4。”陵川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郭俊锋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陵川县坚持把基地标准化建设作为全产业链发展的“压舱石”,持续推广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近年来,先后编制完成“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2项省级地方标准;在全县推广潞党参、黄芩标准化种植近3万亩;建设连翘标准化示范基地2.8万亩。

    补链强链,产品维度日趋扩大

    烘干、筛选、检验、包装……在陵川县九州天润道地药材开发有限公司里,工人正忙碌不停地对优质连翘等中药材进行加工、装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大药厂。

    该公司总经理宋四清告诉记者,自2012年在陵川建厂以来,当地相关部门积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增强产业“造血”功能。“目前,初加工产品产量6000吨以上,基本形成集中药材种植—粗加工—仓储物流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市场‘朋友圈’遍布全国各地近70家医药企业,带动上万家农户参与到中药材产业中。”

    同样位于陵川的山西绿之金制药有限公司是国内黄芩苷、连翘苷提取物最大的企业之一。这里,10个硕大的提取罐吞吐着药香,科研实验室内先进实验仪器有序运作,以连翘、黄芩、黄芪、柴胡等“十大晋药”为原料,生产中成药、中兽药、保健和功能食品、植物农药等系列产品。目前,企业研发生产的中药饲料添加剂作为替抗产品,已成为陵川中药材产业链向中高端化迈进的重要一环。“落地陵川以来,产业园区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收集企业诉求,以‘保姆式’服务进行一对一帮扶,助力企业发展向好。”该公司董事长韩苗苗告诉记者。

    在陵川,不论是“初级产品”企业代表九州天润,还是“精深加工”企业代表绿之金,都是该县“基地种植—冷链仓储—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中药产品”中药材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凭借丰厚的中药材资源,近年来,陵川县锚定中药材产业主攻方向,围绕连翘精深化加工、多层次增值目标,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园区项目建设,强力引入精深加工“链主”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全面构建基地种植、精深加工、融合创新等协同促进的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全省一流的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目前,全县中药材中小企业达18家,相关专业合作社达422家,涵盖中药材初加工、中药提取、中药保健品、植物芳香油提取、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基本形成全产业链特色产业架构。“凭借中药材资源优势及产业园区集聚作用,我们今年成功吸引2家中药材企业签约,金额达1.2亿元。”郭俊锋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作为园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陵川县大抓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推动中药材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加快建设。负责该项目的晋城市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红磊介绍,自去年开工建设以来,各项建设内容有序开展,目前主体结构已经完工,力争年底实现投产达效。届时,将提供中药材储存及代售、中药材代加工等服务,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约1.8亿元,年利税额约1000万元。

    融合引流,品牌名片强势崛起

    春风十里,不如茶香一缕。

    在紧邻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古郊乡,一个以连翘茶为主题的“母亲茶庄”民宿自7月开业后就立即爆火。民宿负责人许雪梅告诉记者,这里有温馨舒适的民宿、充满创意的体验工坊,还有美味的茶餐与精致的茶点,无论是寻求宁静的休闲之旅,还是渴望体验传统文化的探索之行,都能满足游客们的需求。

    许雪梅是陵川县乡土人家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公司主要产品是具有养生保健功能的连翘茶,畅销全国各地。在推动连翘茶产业链的路上,许雪梅看到“中药材+”的优势,毅然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旅融合”之路,为产业链拓展延伸再添重要一环。

    而在位于古郊乡的松庙村,借势健康乡村创建,依托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正以中医药为辅助,为游客提供汤药浴池、中药食补、睡眠调理、体质评估、功法指导及药枕、精油皂、牙膏、面膜等日用品等,协同发展中医康养之旅,让游客在美丽的自然风光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赏花,夏乘荫,秋采果。依托丰厚的中药资源和康养资源,陵川充分挖掘中药材种植开发、文化展示、度假养生等,让“中药材+文旅康养”逐渐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产业融合新模式。郭俊锋说,产业是融合发展的基础,需要对中药材品牌精心打造和深度挖掘。多年来,陵川县坚持把品牌建设作为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推动特色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和企业品牌打造,不断提升陵川中药特色产品的认知度和品牌影响力。

    2019年,“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2022年,“陵五味”潞党参入选全省7个“晋药”产品之一;2023年,“陵川连翘”入选2024年山西省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项目名单,“陵川中药材文旅康养专业镇”入选第二批省级重点专业镇,黄芩、火麻仁获全国“中药材品牌示范基地”殊荣;今年,“陵川连翘”荣获优质药材“三无一全”基地品种认定,“陵川连翘”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陵川连翘”“陵川潞党参”“陵川连翘茶”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因地制宜打造了“陵川连翘”区域公用品牌。

    “当前,我们正在将‘陵川林药复合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陵川火麻仁’正在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时推动省级连翘产业研究院落户陵川,与山西农大、中国药植所联合开展连翘、潞党参的优良品种选育工作。”细数眼下开展的各项工作,郭俊锋坦言,充分推动中药材品牌向宽处拓展、往深处延伸,着力打造中药材产业交流和科研平台,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守正创新,持续发展势头强劲

    连翘精油皂、连翘啤酒、连翘饮料、连翘牙膏、连翘面膜……陵川田园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闻彬说,这些连翘深加工产品深受南方市场青睐;

    在陵川县中药材乡村e镇的直播间内,主播们带货吆喝,网友分秒必争“云上”下单,快递小哥快马加鞭及时送达……借助电商平台,去年乡村e镇实现总产值1.14亿元,网络销售额达到7938万元;

    宋四清计划下一步开发更多更好的药材基地,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发展;

    韩苗苗对连翘的深度开发有着全面而系统的计划:继续加大科研投入,与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合作,对连翘中的活性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更多潜在的药理作用和应用领域;

    2023年,陵川县中药材产量超过1.5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0.02亿元,80%的村、5万多群众参与到全产业链发展中,人均药材收入达到3500元……

    伴着药乡深处袅袅药香,无论是土路子,还是新办法,中药材正作为核心要素,以守正创新之姿,展现出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

    为进一步加快推动中药材全产业链提升,今年4月底,全国首届连翘产业大会在陵川县举行。大会以“发展道地连翘产业,助力乡村品牌振兴”为主题,全方位、立体式展示了以连翘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全力争创全国连翘产业主导地位和科技话语权,延链补链做大做强中药材全产业链,努力构建“中药材+”现代产业体系。

    会上还邀请了以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为主的500余名专家学者、业内名企代表前来,对接产销渠道,推进产研融合,攻克发展难题,谋划产业发展。陵川县聘任了4位连翘产业高级顾问和6位技术专家组成高端智库,为连翘产业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经过前期深入沟通和洽谈,9个项目在这里达成合作意向,意向投资总额超过13亿元。

    “中药产业是我县加快转型的重要支撑,也是带动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必须将其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牵引性工作之一,推动做好产业转型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力争中药材文旅康养专业镇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陵川县委书记李晓峰在今年陵川县委经济工作会上表示,加快中药材全产业链提升,必须始终坚持以扩规提质、补链强链、融合引流为基本路径——

    一是持续推进百万亩连翘基地建设,今年再建成20万亩,巩固好300亩连翘育苗基地,再建设30亩高标准温室大棚育苗基地;扩大潞党参、黄芩等道地药材种植规模,力争中药材产量达到1.7万吨以上。

    二是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绿之金、九州天润、兰花太行等企业深度融入全省现代医药产业链,中药材产销大数据平台与山西“东药材”平台无缝对接,招引一批上下游企业落户陵川,全年中药材转化达到1.54万吨,产值达到7.2亿元。

    三是以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专业镇为契机,以晋城市连翘产业协会为平台,积极推动成立省级连翘产业研究院,开展产学研合作,全面深化“康养12方”,叫响中药养生特色品牌,进一步增强陵川中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天生地养到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到深加工。如今,陵川县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推动中药材产业全产业链快速发展,让这张“太行药乡”名片愈发熠熠生辉。未来将继续发挥生态优势,秉承守正创新的精神,不断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让这张名片更加光彩夺目。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5430.html
相关报告
  • 《泸州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头人”从药农变商人》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8-06
    • “稍等我几分钟,马上到。”7月23日上午10时许,泸县百和镇骑龙村一处田块,一辆采收机正配合着多位村民,完成近4亩田的白芷采收工作,正在技术指导的泸县百和镇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姚静接了一通电话,便匆忙放下手中的铁耙,从白芷采收的田间,赶到中药材初加工厂房,与一家前来洽谈合作的医美公司碰头。 从田间生产一线到加工厂房的距离不算远,驱车不到10分钟。在此期间,姚静也从一位药农身份切换为商人的角色前去“赴约”。 烈日下,刚从土地里挖出来附着了深褐色泥土的白芷,被村民平铺于晾晒场中进行晾晒,阵阵药草青气蔓延于此。 “近段时间是白芷采收的关键期,白天采收,晚上烘干,为后续中药材加工生产销售做铺垫。”泸县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任志伟介绍着,刚挖出的白芷晾晒近24个小时后可去除40%的水分,再放进烘箱经过12个小时的烘干就可密封装袋储存,便于销售和加工。 “为了增加白芷的附加值,不只停留于中药材种植上,此前,已和多家高校达成合作,研究白芷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并试验成功,近段时间准备投入生产,拓展医美产品的市场。”姚静笑称,自己不止要成为“懂行”的药农,也要善于角色转换,成长为一名“远虑”的商人。 除了百和镇乡贤会副会长、骑龙村特聘村主任的身份,姚静也是县人大代表,村上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带头人”,不仅成立了四川卢川中药文化产业园,带动全村超4成的村民种植中药材,也辐射动员了周边镇,以及重庆永川区等万亩中药材种植,销往重庆、河北、山东、广东等地。 据介绍,百和镇有悠久的种植中药材的基础,且气候、土壤等比较适宜白芷、黄精等中药材种植。 “以往村民自己种植中药材,但由于种植不规范、储存不当等问题,卖不起价。现如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技术指导、底价收购等已成体系,村民们不仅有了发展信心,回收价格也实现翻番。”泸县百和镇骑龙村村支书、主任杜冬梅说。 当前,泸县百和镇骑龙村已建成晾晒场地6000平方米,初加工厂房1500平方米,烘干线2条,为延伸产业链,当地还打造了中药材展示体验馆、中医药科普学习的百草园和农事体验园,实现“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 放眼泸县,不止百和镇骑龙村白芷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打破药材产业链单一的问题,泸县福集镇石鸭滩村结合旅游观光建成了规模成片黄栀子药材基地,每年栀子花开的时候有上万游客到访。 目前,泸县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2023年产量2万余吨,产值超2亿元。2023年,泸县全面启动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于11月顺利通过现场评审。 “在更进一步的打算中,泸县规划打造川渝道地中药材区域品牌,探索以中药材种植、加工、贸易、观光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泸县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之后还将持续推进全县中医药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普及,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全力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如何让道地药材变得更“地道”,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月,泸州市印发《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从培育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建设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扩大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基地、加强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打造中药先进制造集群等多个维度,全面规划、指导泸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泸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58.1万亩,产值17.4亿元。 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市在中药材生产、中药制造销售、中医药康养文旅、中药产业人才队伍以及中药材产业体制机制五大方面,形成与泸州市中医药强市地位配套的发展格局。泸州市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超5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业产值达到10亿元,中药材加工和制药产值达到 20亿元,中医药康养文旅产值达到20亿元。
  • 《城口明通镇:发展林下中药材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30
    • 近年来,城口县明通镇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合本地土壤及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探索中医药振兴发展,通过“市场主体+合作社+大户+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动高山药材种植规模化,积极融入“大巴山药谷”高质量发展中来,带动群众持续增收。         8月以来,明通镇通过多次走访调研,请求市林科院专家实地踏勘进行技术指导,引入了2家市场主体,与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多方合作,形成联合体,采用“林下套种”的方式,实现了高山药材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龙泉村金字山种植基地主要以重楼、淫羊藿等中药材为主,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昔日杂草丛生的林下空间,新的产业经济正在兴起。目前已栽植第一批重楼中药材种苗20万株,前期整地、种植及后期管护等所有成本预计亩均投入4万元,据测算亩均产出纯利润可达10万元。金字山第二批重楼及淫羊藿在年后开春就进行栽植。         “我已经流转林地150亩,主要种植黄连,试种少量天麻,目前林地整地已完成,第一期黄连种苗100万株在育苗中,明年3月前种植到位,总投入资金85万元左右。”白台村村民曾兴友目前已成为中药材种植大户。         据了解明通镇培育中药材种植大户8户,大塘村杀牛坪、平安村淫羊藿中药材基地各规划种植1000亩,目前种苗育苗中,年后进行移栽。         明通镇积极探索“国储林+中药材”发展模式,药农可以通过流转林地、就近务工、入股分红、订单种植等方式实现增收。         村民胡万祥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国储林项目收储了他家的林地每亩每年租金40元,就近在金字山种植基地务工每天150元,村里的集体经济组织年底还要分红,自己还跟着种了几亩中药材。不用外出打工四处漂泊了,够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开支了。”         据介绍,前期基地建设、整地、药材种植为70余户困难群体增收3200多元。         据了解,明通镇将建立中药材清洗池、烘干房、包装间,对中药材进行分拣、清洗、切片、干燥等加工环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发展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一步,明通镇将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林下中药材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拓宽“山绿”与“民富”共赢发展的新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新动力。(陈代明、刘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