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材料上涨有“锂” 锂盐最高现五成上涨空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31
  • 本周二(27日),A股锂电池板块开盘走高,其中锂资源相关个股表现最为亮眼,威华股份、雅化集团开盘30分钟后分别涨停,午后再次拉升封板,川能动力、赣锋锂业截至收盘涨幅均超5%。

    消息面上,澳洲破产管理公司Korda Mentha公告,澳洲锂精矿生产企业Altura公司已进入破产管理,后者为澳洲当前在产的五大锂矿之一,2020年前三季度产销量约为13.3万吨/12.9万吨,占澳洲锂精矿供应比例超过10%,下游客户包括赣锋锂业、瑞福锂业、致远锂业、永杉锂业等,是国内多家锂盐厂的原料供应商。

    根据公告所说,由于债务负担沉重以及锂精矿价格下跌至400美元/吨下方,Altura现金流自2019年下半年起持续紧张。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账面现金流不足300万美元,债务规模则高达1.7亿美元,此次被破产接管推测即为无力偿还债务所致。

    锂盐供应出清延续 机构给出最高五成上涨空间

    中信证券李超团队27日报告指出,当前锂价下,上游锂资源及国内锂盐企业均出现大面积亏损,这一现状预计不可持续。Altura公司进入破产管理标志着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的锂精矿供应出清仍在延续。过低的锂价在导致全行业亏损的同时,已造成大量有效供应退出市场。

    基于上述分析,李超预计,锂行业供需平衡的修复将提前到来,刺激锂价大幅上涨。长期来看,要想维持锂上游供应稳定增长,锂价应当回归至70000元/吨的合理水平。

    具体从碳酸锂以及氢氧化锂两大锂资源细分领域来看,信达证券分析师娄永刚25日报告分析认为,碳酸锂价格存在继续回升的动力,但由于供给端产能并没有完全出清,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碳酸锂价格将在供需的不断博弈中寻求均衡位置,认为50000-60000元/吨是上下游企业均可接受的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

    而氢氧化锂供需格局整体好于碳酸锂,尤其进入海外供应链的高端氢氧化锂,由于其较高的认证壁垒,保证了通过认证的企业享受较高的产品溢价。但后续随着通过认证的企业增多,溢价幅度将逐步收窄,预计氢氧化锂价格将维持在70000-80000万元/吨的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水平,若需求出现超预期增长,则价格会更高。

    另据广发证券分析师巨国贤上周五(25日)报告数据,上周国内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维持41126元/吨,氢氧化锂价格维持52750元/吨。据此数据测算,碳酸锂价格上涨幅度最高达到45.8%,氢氧化锂则最高将达到51.6%。

    高镍需求拉升 氢氧化锂已成必争之地?

    据了解,当前电动车采用的三元锂电池锂源主要为碳酸锂以及氢氧化锂,前者被广泛应用于普通三元以及消费级锂电池正极,后者则由于更低的熔点(471℃,碳酸锂熔点720℃)等特性被更多应用于高镍三元锂电池正极,被认为是8系以上高镍三元的必然选择,也是6系、7系三元的优选锂源。

    随着全球电动车巨头以及电池大厂纷纷推进“高镍低钴”电池研发的当下,氢氧化锂俨然已成为了全球动力电池必争之地。其中特斯拉在上月电池日官宣成功开发“高镍无钴”电池技术后,即宣布准备在德州Austin工厂附近建造一座氢氧化锂化工厂,为即将到来的Cybertruck超级工厂提供原料。

    同时,根据中金公司分析师詹奥博7月19日报告对部分氢氧化锂行业二线生产企业进行的调研结果,在当时锂价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仍未看到氢氧化锂企业放缓资本开支的现象,认为氢氧化锂行业扩产意愿明确,积极推进供应链认证。

    五矿证券分析师孙景文8月25日报告预计,到2021-2022年,在全球车载动力电池需求中,氢氧化锂有望超越碳酸锂;到2025年,考虑产业链备货需求后,全球单水氢氧化锂的需求总量将大幅增长至42-56万吨区间。另据兴业证券分析师邱祖学8月11日报告,仅考虑一线产能情况下,静态测算下预计二线锂盐生产商仍有约22万吨的市场空间,接近2019年赣锋氢氧化锂产量规模约9倍。

    强者恒强 锂资源或成产业链最佳突破口

    信达证券娄永刚25日报告认为,在经历了上一轮锂业大周期后,目前全球锂盐供应格局逐步清晰,已经具备锂盐成熟生产线、技术团队及稳定客户的企业,通过复制扩张产能的速度将会更快,市场份额随之提升更易。其中,氢氧化锂的龙头效应会更加明显,碳酸锂的产能分布则相对分散。

    从价格层面上来说,与碳酸锂相比,氢氧化锂供需格局整体更好,尤其进入海外供应链的高端氢氧化锂,由于其较高的认证壁垒,保证了通过认证的企业享受较高的产品溢价。但后续随着通过认证的企业增多,溢价幅度将逐步收窄。

    此外,由于锂矿山和盐湖的产能扩张相比锂盐冶炼产能扩张的周期更长、资本开支更大、难度更大,因此对于锂行业发展而言,最大的瓶颈不是锂盐产能扩张,而是锂资源的获取和开发,也因此对于产业链公司来说,资源是最大的瓶颈,也是最好的突破口。

    娄永刚认为,当前时点是一二线龙头企业卡位的窗口期,也是构筑长期竞争壁垒的关键期。未来,锂业龙头护城河主要来自锂盐产能规模、锂资源控制度和匹配度、成熟的技术团队和持续的研发能力、长期深度绑定的优质蓝筹客户。

相关报告
  • 《从数据管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本质》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16
    •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上调,是一季度尤其是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焦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原材料问题会否掣肘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让我们从数据变化中管窥答案。 3月动力电池装车量大涨138%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电池联盟”)统计的数据显示,3月,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21.4GWh,同比上升138.0%,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3月的装车量已经达到51.3GWh,同比上升了120.7%。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的装车量也继续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的集中度仍在进一步提升。3月,有39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家。排名前3家、前5家、前10家的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分别为16.8GWh、18.5GWh、20.4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78.3%、86.4%和95.4%。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头部企业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3月装车量TOP10前三位的企业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和中创新航,装车量分别达到10.81GWh、4.12GWh和1.84GWh,占比分别达到50.49%、19.245和 8.58%. 3月,我国纯电动乘用车系统能量密度在140(含)-160Wh/kg和160Wh/kg及以上车型产量分别为11.2万辆和9.1万辆,占比分别为31.7%和25.7%,125Wh/kg以下车型产量为6.3万辆,占比17.7%。 供需量总体紧平衡 扩产周期不匹配 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终端售价上调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焦点。持续了一年多的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也正在持续影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但事实上,这种价格上涨从某种程度上并非矿产资源不足引发的供应不足,而是供需紧平衡状态下,供需错配导致的。值得关注的是,数据显示,今年3月,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的趋势有所减缓,虽然尚无法准确判断市场价格走势,但相关问题有望得到缓解。 电池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介绍,中国锂资源较丰富,是全球少有的盐湖锂、锂辉石和锂云母等三类资源都有分布的国家。盐湖锂资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9%,以锂辉石和锂云母为代表的硬盐锂约占21%。但国内盐湖、锂矿开发不足,对外依存度较高,依赖从智利、阿根廷及澳大利亚进口。中国每年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大量锂辉石矿产。2021年,中国锂辉石进口约为200万吨,折合26万吨LCE;今年1-2月,中国锂辉石进口约为37万吨,折合4.8万吨LCE,同比下降了2%,来自澳大利亚的锂辉石占比约为94%。 在马小利看来,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主要来源于矿产资源供需关系的紧张,并非矿产资源储备不足。目前,我国动力电池涉及的主要原材料供需量总体处于紧平衡且有一定量出口的状态,同时,材料端与电池产能及扩产周期不匹配。2021年全球锂盐生产量约为53万吨,同比增长27%。需求端,2021年全球锂需求约为53.7万吨LCE,同比增长35%。中国锂需求占全球的近70%,且增长引领全球。尽管国内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但仍有部分材料出库到国外。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锂盐出库7.3万吨,其中,碳酸锂约为0.8万吨LCE,氢氧化锂约为6.5万吨LCE。一般,电池扩产周期为6-8个月,而原材料的扩产周期则需要18个月,盐湖锂等矿业则需要2.5-3年,而且有些原材料行业与电池行业、整车市场的发展信息并不对称,这就导致原材料产能建设滞后。同时,多地出台的“双控”(高能耗、高排放)政策,限电、环保审查等因素,也导致产能释放、产能扩建受到较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材料端和电池端茶能扩产周期的不匹配问题。 国内外锂盐价格存在较大差距。以氢氧化锂为例,国内市场报价要远高于欧美、韩国市场。今年1月,中国市场氢氧化锂的报价比欧美、韩国市场高于17万元/吨,主要原因可能是欧美、韩国等市场在价格低点时与国内签订了长单固定加,从而保障了价格稳定。这也提醒国内的采购商,要制定合理的长期采购机制,以保障自身采购价格的相对稳定。 短期内资源量满足发展需求 按照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550万辆测算,电池联盟按照523型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预测2022年金属镍、金属钴、金属锂和硫酸钴的用量分别为15.5万吨、6.5万吨、4.2亿平方米和16.9万吨;根据2021年市场动力类型分布,预测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量约为368.6GWh,其中,三元电池装机量预计157.6GWh,磷酸铁锂装机量预计210.4GWh,所需关键电池材料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预计分别将达到74.6万吨、34.3万吨、22.1万吨和6.0亿平方米。 从资源储备情况看,2-5年短期内资源量能够满足动力电池的发展需要,但上下游产能匹配错位及扩产周期不匹配将造成一定影响。USGS测试,预计2022年全球原生镍产量将继续增加17.4%至315万吨,消费量将增加13%至305万吨,电池行业原生镍有望达到18.5万吨,中国产量则有望达到14.5万吨,全球比重达到78.4%。预计2022年全球精炼钴消费量将达到18万吨。
  • 《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储能设备价格或迎来拐点 》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11
    • 近期,碳酸锂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以磷酸铁锂电池正极原材料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例,截至1月9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报价约为49.2万元/吨,已跌破50万元/吨大关。 磷酸铁锂电池的构成主要包括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铜箔、铝箔等,其中正极材料在锂电池的总成本中占比约为40~45%,在磷酸铁锂电池中占据核心地位。 碳酸锂是磷酸铁锂电池最为重要也是价格占比最高的原材料,如下图所示,2022年伊始,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30万元/吨左右,到11月中旬创下近60万元/吨的历史记录,但随后持续下跌,截至目前,价格已接近2022年3月底的价格水平,但相对2022年初的价格涨幅仍然较大。 近两年,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的火爆和持续高速增长,在未来前景预期和资本市场的助推下,各个厂家厉兵秣马,纷纷扩充产能,赛道也日趋拥挤,部分材料产能陷入结构性过剩。随着原材料价格最为坚挺的正极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持续降低,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原材料价格已经全面破防,例如负极材料石墨、电解液六氟磷酸锂、铜箔、PVDF等价格跌幅较大,特别是六氟磷酸锂、PVDF等材料回落超过50%。 储能电池是储能系统价格占比最高的设备,在储能系统设备价格中占比约为60%,在储能电站整体投资中占比约为50%。目前,储能电池价格约在0.85~1.15元/Wh左右,充放电两小时的储能系统设备价格约在1.4~1.7元/Wh左右。 在储能盈利机制有限的背景下,降低储能系统设备价格特别是电池价格是实现储能商业化、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前提。以2022年为例,尽管储能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对比备案和招投标项目与投运和开工项目,依然发现,超过一半的项目陷入停滞或观望,储能系统设备价格高是主要原因之一。 按照国家能源局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主要意见,到2025年,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传导,对促进储能系统成本下降至关重要。回顾2022年,在各类原材料价格上涨、电池成本增加的阶段,电池厂家初始主要通过牺牲利润去消纳电池成本上涨空间,当成本上涨超过企业承受能力以及供求关系失衡后,电池价格才逐步上调,因此,电池价格在上涨阶段具有滞后性。但在国内储能项目最低价中标的背景下,在原材料价格下调阶段,随着供需关系的平衡或结构性过剩,预计原材料价格将会快速传递并最终促进招投标储能设备价格的降低。 为促进储能的商业化、规模化应用,降低储能系统的价格势在必行,一方面主要依赖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储能电池价格的下降,另一方面,主要依赖技术提升降低储能系统的成本,特别是全寿命周期的成本。 大容量、长寿命电芯是储能电池发展的趋势,储能电池厂家纷纷采用280Ah及以上的大容量电芯降低成本,例如亿纬锂能发布560Ah的电芯,大容量电芯可有效降低储能系统成本。同时,行业主流厂家通过延长电池循环使用次数、延缓电池的衰减来降低储能的全寿命周期成本。 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的度电成本相对抽蓄储能仍有一定差距,同时其余各类储能的技术经济性也在逐步提升,如何降低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的初始投资成本和全寿命周期成本,提升其经济性是决定其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