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人类疱疹病毒6型在CART中广泛再激活》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3
  • 本文内容转载自“ immunity速读”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WfoQPRGVNHOTo4psVC4k_g

    2023年11月8日,斯坦福大学Ansuman T. Satpathy和Caleb A. Lareau团队在Nature发表题为Latent human herpesvirus 6 is reactivated in CAR T cells的文章。该研究对人类病毒再激活,特别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 herpesvirus 6, HHV-6)在CAR T细胞疗法中的再激活,提供了重要见解。

    通过分析大规模基因组学数据,作者发现T细胞样本中广泛存在HHV-6的转录,提示病毒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再激活。通过重新分析公共数据集,作者发现在体外培养的HIV感染或未感染的CD4+ T细胞中高达3.5%的序列化RNA其实是HHV-6B转录本,而HHV-6 DNA丰度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增加。利用CAR T细胞培养的单细胞RNA测序,作者发现少数HHV-6“超表达(super-expressor)”细胞正在再激活病毒。尽管这些超表达细胞仅占总数的0.2-0.3%,但它们贡献了99%以上的HHV-6转录本。超表达细胞被鉴定为CD4+ T细胞,与HHV-6B受体OX40在CD4+亚群中的表达一致。在延长培养后,HHV-6在整个细胞群中传播,导致高达62%的细胞表达病毒转录本。在培养过程中添加抗病毒药物foscarnet可降低病毒载量。

    对接受FDA批准疗法的CAR T细胞患者的分析显示,输注后数周可在体内检测到HHV-6转录本,然而输注前未检测到。在72个样本中,输注后有28个样本被检出HHV-6+ CAR T细胞,包括13个类似超表达细胞的样本。在一位出现神经毒性症状的患者中,HHV-6+细胞含量在第7天高达血液T细胞总量的1/1000,之后在第14天变为不可检测,与神经毒性症状缓解的时间相关。在另一位患者中,经foscarnet治疗后HHV-6 DNA降至不可检测水平。对这位患者CAR T细胞的体外延长培养的第五天出现了HHV-6转录。与自体产品相比,需要更长时间的异体CAR T细胞也表现出了HHV-6再激活。在接受抗CD7异体CAR T细胞治疗的一位患者体内,捐赠者衍生的CAR T细胞和宿主细胞均促进了病毒转录。这项全面的基因组学研究证明,HHV-6可在T细胞培养过程中再激活,并传播到CAR T细胞产品和患者体内。单一时间点的筛查可能不足以识别最终产品中的HHV-6+细胞。病毒再激活的可能性应考虑于细胞疗法应用中,并视情况采取监测和减轻策略。

相关报告
  • 《生物物理所等首次解析2型单纯疱疹病毒核衣壳高分辨率结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2
    •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团队研究员王祥喜、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红荣、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新政、中国食品与药品检定研究院教授王军志等合作,首次解析了疱疹病毒α家族的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核衣壳的3.1Å原子分辨率结构,阐明了核衣壳蛋白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精细的结构信息,并提出了疱疹病毒核衣壳的组装机制,为进一步研究病毒核衣壳与包膜蛋白的组装以及疱疹病毒的抗病毒治疗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以 Cryo-EM structure of a Herpesvirus capsid at 3.1Å 为题,于4月6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   疱疹病毒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大类病毒,包含病毒种类众多,能够感染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疱疹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可引发口腔和生殖器疱疹、水痘、带状疱疹等多种疾病,甚至引起多种免疫系统疾病、脑炎以及癌症等发生。疱疹病毒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以单纯疱疹病毒为例: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1月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2亿50岁以下的人(约80%)感染单纯疱疹病毒(HSV-1和HSV-2)。疱疹病毒有着独特的潜伏-再活化机制,可关闭其大部分活动状态的基因,只在特定的潜伏阶段打开特定的少数基因,并在合适的条件下恢复活性,重新进入增殖过程。这种潜伏-再活化机制使由疱疹病毒感染产生的疾病难以完全治愈,患者通常将终生携带病毒。   疱疹病毒直径约为200nm,包含表面囊膜、蛋白质中间层(tegument proteins)、核衣壳颗粒和DNA核心四层结构。其中,核衣壳的直径约为125nm,在病毒的复制、组装、成熟以及侵染过程中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核衣壳包含A、B、C三类,三类核衣壳均为非标准正二十面体。A型核衣壳内部为空,不包含其他蛋白和病毒基因组;B型核衣壳内部包含支架蛋白;C型核衣壳内部包含病毒基因组,并可以逐渐成熟,成为具有侵染增殖活性的成熟病毒。过去20年,许多科学家试图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疱疹病毒核衣壳的三维结构,然而由颗粒尺寸太大而导致的冰层过厚、信噪比降低和埃瓦尔德球效应,为高分辨信息的重构带来技术瓶颈。   该研究以HSV-2衣壳颗粒为研究对象,利用最新开发的冷冻电镜单颗粒重构的计算方法“分区计算法”和“欠焦值修正法”,解析了3.1Å的核衣壳B颗粒,并搭建了结构模型,详细分析了核衣壳中各结构蛋白的构象变化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阐释了病毒核衣壳早期组装的机制,为后续研究核衣壳在神经细胞的运输提供了扎实的结构基础。针对“大尺度颗粒”的重构方法的应用,使得冷冻电镜结构解析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广,巨型病毒颗粒或亚细胞系级的超大蛋白质复合物的单颗粒重构可以实现近原子分辨率,将进一步推动结构生物学的进步与发展。鉴于核衣壳结构在疱疹病毒中的重要性和保守性,针对疱疹病毒核衣壳结构的药物设计与分子筛选,该研究所解析的核衣壳结构能够为广谱性药物的研制提供结构基础。   饶子和团队博士研究生袁帅、王佳灵,章新政课题组博士研究生朱东杰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祥喜、章新政、刘洪荣、王军志、饶子和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生物物理所研究生王男、博士高强,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陈文沅、唐豪参与了该研究部分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的资助。
  • 《人类疱疹病毒复制与高HIV DNA水平相关》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门佩璇
    • 发布时间:2016-03-30
    • HIV感染人体CD4 T细胞后破坏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CD4 T细胞数量进行性减少。当细胞计数<300个/mm³时,就会合并各种感染。一年后出现机会性感染的的概率是33%,2年后则为58%。在HIV感染者中,人类疱疹病毒的无症状复制较为常见。其中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发生率约为16%-73%,仅次于卡氏肺孢子菌感染。CMV等病毒可在人体中长期潜伏,并在一定程度上与T细胞的活化增加和艾滋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退伍军人事务部圣地亚哥医疗系统的科学家们假设,CMV和EBV的持续复制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过程中可能会影响HIV DNA的衰变。 他们开展研究,收集了107名CMV血清阳性、HIV阳性的男男性行为者(MSM),这些MSM均在估计感染日(EDI)的三个月内启动ART,并在此后的19个月内持续进行随访监测。共收集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样本607份,使用微滴数字PCR技术测量HIV、CMV和EBV的DNA水平以及细胞内的HIV RNA水平。 在调整了HIV RNA 峰值、最低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CMV lgG水平、EDI至ART启动时间、ART启动至病毒抑制时间、ART治疗前可检测到CMV DNA水平和年龄因素后,研究者使用广义混合效应回归模型,对可检测到CMV DNA 和EBV DNA水平,HIV DNA衰变,和细胞HIV RNA水平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过程中,PBMC可检测到CMV DNA水平与HIV DNA的衰变减缓显著相关(p=0.01),但与细胞HIV RNA转录水平等未见明显关联。另外,检测到高水平的EBV DNA既与高HIV DNA相关(p<0.001),也与细胞HIV RNA转录相关(p=0.01)。 如果这种联系为因果关联,意味着控制CMV和EBV复制的干预措施将有望减小HIV病毒库,为实现艾滋病的治愈带来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