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7-11-16
  • 2014年史无前例的埃博拉病毒病疫情(EVD)促使国际应对措施加速预防性疫苗的供应。一种编码来自扎伊尔和苏丹种的糖蛋白复制缺陷的重组黑猩猩腺病毒3型载体埃博拉病毒疫苗(cAd3-EBO),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提供保护,迅速进入1期临床评估。研究人员进行了cAd3-EBO的第一阶段剂量递增开放试验。 20名健康成人按顺序分组,每组10只,肌肉注射2×1010粒子单位或2×1011粒子单位。在接种后的前8周内评估与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相关的主要和次要终点,此外,疫苗接种后48周评估长期疫苗耐久性。在这个小型的研究中,没有发现安全问题。然而,在接受2×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两名参与者中,在接种疫苗后1天内出现短暂的发热。在所有20名参与者中诱导了糖蛋白特异性抗体;在接受2×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组中的滴度大于接受2×1010颗粒单位剂量的组中的滴度(在第4周针对扎伊尔抗原的几何平均滴度,2037对331; P =.001)。在接受2x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那些患者中糖蛋白特异性T细胞应答比在接受2x1010颗粒单位剂量的那些患者中更频繁,在10位参与者中的10位相对于10位参与者中的3位参与了CD4应答(P =.004),CD8反应在10个参与者中的7个与在第4周的10个参与者中的2个(P =.07)之间。评估抗体应答的持久性表明在48周时滴度维持高,最高滴度那些接受2×1011颗粒单位剂量的患者。对cAd3-EBO疫苗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反应是剂量依赖性的。在2×1011颗粒单位剂量下,在涉及非人灵长类动物的攻击研究中,报道的糖蛋白扎伊尔特异性抗体应答与疫苗诱导的保护性免疫有关,并且应答持续至第48周。第2阶段研究和效力评估cAd3-EBO的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关报告
  • 《在利比里亚进行的两项预防埃博拉病毒疫苗的安慰剂对照试验》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7-11-15
    • 在利比里亚启动了黑猩猩腺病毒3疫苗(ChAd3-EBO-Z)和重组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疫苗(rVSVΔG-ZEBOV-GP)的随机安慰剂对照3期试验。2期亚试验以评估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由于利比里亚EVD的发病率有所下降,2期试验的组成部分扩大,3期试验的组成部分被淘汰。共有1500名成年人进行随机分组,随访12个月。参与者的中位年龄是30岁; 36.6%的参与者是女性。在接种疫苗或安慰剂后的一周内,使用活性疫苗的不良事件比安慰剂更频繁地发生;这些事件包括注射部位反应(ChAd3-EBO-Z组28.5%,rVSVΔG-ZEBOV-GP组30.9%,安慰剂组6.8%), ,头痛(分别为25.1%和31.9%,16.9%),肌肉疼痛(22.3%和26.9%,13.3%),发热(23.9%和30.5%,9.0%),分别为14.0%和15.4%,对8.8%)(所有比较P <0.001);这些差异在1个月没有看到。 ChAd3-EBO-Z组40例(8.0%),rVSVΔG-ZEBOV-GP组47例(9.4%),以及59例(11.8%)在注射后12个月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在安慰剂组。到1个月时,ChAd3-EBO-Z组70.8%的患者和rVSVΔG-ZEBOV-GP组83.8%的患者产生了抗体反应,而安慰剂组为2.8% (两者比较P <0.001)。在12个月时,ChAd3-EBO-Z组(63.5%)和rVSVΔG-ZEBOV-GP组(79.5%)参与者的抗体反应仍然显着高于安慰剂组(6.8%两者比较P <0.001)。在利比里亚迅速启动和完成的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的两种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表明,在爆发期间能够进行严格的研究。疫苗接种后1个月,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在12个月内基本维持不变。
  • 《黑猩猩和倭黑猩猩曾跨物种交配并交换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丁倩
    • 发布时间:2016-11-10
    • 新研究表明,在猿类开始进化出各自特征的200万年中,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至少跨物种交配了两次。虽然尚不清楚所获得的基因最终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但这一发现加强了跨物种交配在猿类进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观点。 倭黑猩猩(Pan paniscus)居住在刚果(金),穿过刚果河就居住着它们的近亲黑猩猩(P. troglodytes)。黑猩猩遍布非洲西部和中部,体型更大,是一个以雄性主导的群体。由于森林砍伐和狩猎造成猿类种群萎缩。黑猩猩现以分散的小群体为生,之间已经有明显差异,可以分为四个亚种:西部、东部、中部和不常见的尼日利亚喀麦隆黑猩猩。1930年以前,倭黑猩猩被认为是黑猩猩的一个亚种,但研究人员根据体质差异认为,这些小体型猿的独特性足以自成一类物种。 尽管经典观点认为物种不能成功地跨种交配,但倭黑猩猩和黑猩猩间却可以。哥本哈根动物园保护遗传学家Christina Hvilsom和她的同事检测了来自10个非洲国家的75个黑猩猩和倭黑猩猩的完整基因组,并证实这一点。为保护动物,他们比较了尽可能多的猿类基因组。探寻遗传差异有助于确定被截获没收猩猩的地理起源,以识别非法狩猎的发生地。不过,Hvilsom对2010年在人类基因组中发现尼安德特人的DNA也感到好奇,她想看看人类的近亲是否也会跨物种交配。 用发现人类有混交的检测方法,Hvilsom和同事鉴定出中部黑猩猩1%的基因组是倭黑猩猩的DNA。遗传分析表明,近亲交配发生在两个时间段:150万年前,倭黑猩猩的祖先和东部及中部黑猩猩的祖先混交;20万年前,中部黑猩猩获得了倭黑猩猩的基因。相比之下,西部黑猩猩亚种没有倭黑猩猩的DNA,这表明只有生活在靠近刚果河的黑猩猩有与倭黑猩猩混交。黑猩猩有倭黑猩猩DNA的痕迹表明,两个物种的融合是个挑战。因为这两个物种都不喜欢游泳,所以刚果河是一个主要障碍。 紧跟这一发现的将会是能显示物种之间基因流的其它基因组分析,诸如狗与狼。深入研究基因组将会有更多发现,科学家们预测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将是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