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团队在纳米光子学和超快光学领域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3-27
  • 近日,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NL)集成纳米技术中心的一个研究团队证明了从传统的非相干光源动态引导光脉冲的能力,该成果有望带来纳米光子学和超快光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介绍称,这种使用半导体器件控制光线的能力,将使低功率、相对便宜的光源(如LED或手电筒光束)得以在全息图、遥感、自动驾驶汽车和高速通信等新技术中取代更强大的激光束。

    非相干光是由许多常见的光源发出的,例如老式的白炽灯或LED灯泡。这种光被称为非相干光,因为光子以不同的波长和随机的方式发射。然而,激光发出的光束不会扩散和扩散,因为光子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位,因此被称为相干光。

    在该团队的研究中,他们通过使用被称为超表面的人工结构材料来操纵非相干光,超表面是由被称为元原子的半导体微小构件制成的,每个反射片包含数千个元原子,经过设计成可以非常有效地反射光,从而实现非相关光的动态引导。

    尽管超表面在制造可以将光线引导到任意角度的设备方面表现出了希望,但它们也面临着挑战,因为它们只是为相干光源设计的。理想情况下,人们会想要一种半导体设备,可以像LED一样发光,通过施加控制电压将发光转向设定的角度,并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改变转向角度。

    研究人员从一种半导体超表面入手研究,这种超表面嵌入了称为量子点的微小光源。通过使用控制光脉冲,他们能够改变或重新配置表面反射光的方式,并将量子点发出的光波在70°范围内以不到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向不同方向发射。这也标志着光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与基于激光的转向类似,转向光束抑制了非相干光扩散到更宽视角的趋势,而是在远处产生明亮的光。

    这种动态控制非相干光源和操纵其属性的能力能够实现一系列广泛的应用,包括实现小尺寸、量轻量化的超表面LED显示屏的转向发光。研究人员们希望打造一种新型的小型显示器,可以使用低功率LED将全息图像投射到眼球上。它也有望应用在自动驾驶汽车上,使用激光雷达来感知汽车路径上的物体。

相关报告
  • 《突破 | 硅基光电子领域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25
    •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彭超教授、舒浩文研究员联合团队在超高速纯硅调制器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全球首个电光带宽达110GHz的纯硅调制器。这是自2004年英特尔在《自然》期刊报道第一个1GHz硅调制器后,国际上首次把纯硅调制器带宽提高到100GHz以上。日前,相关研究成果以《110GHz带宽慢光硅调制器》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该纯硅调制器同时具有超高带宽、超小尺寸、超大通带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势,满足了未来超高速应用场景对超高速率、高集成度、多波长通信、高热稳定性及晶圆级生产等需求,是硅基光电子领域的重大突破,为高速、短距离数据中心和光通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关键技术支撑,对于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意义重大。”王兴军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全球数据总量呈指数式增长,以硅基光电子为代表的光电子集成技术成为光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在硅基光电子芯片系统中,硅基调制器可以实现电信号向光信号的功能转换,具有低成本、高集成度、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点,是完成片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有源器件。”王兴军表示,但受限于硅材料本身较慢的载流子输运速率,纯硅调制器带宽典型值一般为30至40GHz,难以适应未来超过100Gbaud通信速率的需要,因而也成为硅基光电子学在高速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本次工作中,研究团队针对传统硅基调制器带宽受限问题,利用硅基耦合谐振腔光波导结构引入慢光效应,构建了完整的硅基慢光调制器理论模型,通过合理调控结构参数以综合平衡光学与电学指标因素,实现对调制器性能的深度优化。研究团队基于CMOS集成工艺兼容的硅基光电子标准工艺,在纯硅材料体系下设计并制备了在1550纳米左右通信波长下工作的超高带宽硅基慢光调制器,实现了110GHz的超高电光带宽,打破了迄今为止纯硅调制器的带宽上限,并同时将调制臂尺寸缩短至百微米数量级,在无须数字信号处理的情况下以简单的二进制振幅键控调制格式实现了单通道超过110Gbps的高速信号传输,降低了算法成本与信号延迟,同时在宽达8纳米的超大光学通带内保持多波长通信性能的高度均一性。 “研究团队在不引入异质材料与复杂工艺的前提下,实现了硅基调制器带宽性能的飞跃,未来还可实现低成本晶圆级的量产,展示了硅基光电子学在下一代超高速应用领域的巨大价值。”王兴军说。
  • 《突破 | 亚纳米级光学技术获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24
    • 想象一下,将光缩小到一个微小的水分子大小,打开一个量子可能性的世界。这是光科学和技术领域长久以来的梦想。最近的进展使我们离实现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壮举更近了一步,因为浙江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将光限制在亚纳米尺度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传统上,有两种方法来局部化超出其典型衍射极限的光:介电约束和等离子体约束。然而,诸如精密制造和光损耗等挑战阻碍了将光场限制在亚10纳米(nm)甚至1纳米水平。但是现在,《先进光子学》杂志报道了一种新的波导方案,有望释放亚纳米光场的潜力。 想象一下:光从一根普通的光纤出发,通过一根光纤锥开始一段变革性的旅程,最终到达一个耦合纳米线对(CNP)。在CNP中,光变形成一个非凡的纳米狭缝模式,产生一个受限的光场,可以小到仅仅是纳米的几分之一(大约0.3纳米)。这种新颖的方法具有高达95%的惊人效率和很高的峰值与背景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能性世界。 新的波导方案将其范围扩展到中红外光谱范围,进一步推动了纳米宇宙的边界。光学约束现在可以达到大约0.2nm (λ/20000)的惊人规模,为探索和发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浙江大学纳米光子学组的童利民教授指出:“与以前的方法不同,波导方案以线性光学系统的形式呈现,带来了许多优点。它可以实现宽带和超快脉冲操作,并允许多个亚纳米光场的组合。在单一输出中设计空间,光谱和时间序列的能力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这些突破的潜在应用是令人敬畏的。光场定位到可以与单个分子或原子相互作用,有望在光-物质相互作用、超分辨率纳米显微镜、原子/分子操作和超灵敏检测方面取得进展。我们站在一个新发现时代的悬崖上,在那里,最小的存在领域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光被极大地限制在耦合的纳米线对中的纳米狭缝中 在纳米狭缝模式下产生亚纳米受限光场的波导方案。(a) CNP波导方案示意图。(b)纳米狭缝模式横截面场强分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