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硅基光电子领域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25
  •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彭超教授、舒浩文研究员联合团队在超高速纯硅调制器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全球首个电光带宽达110GHz的纯硅调制器。这是自2004年英特尔在《自然》期刊报道第一个1GHz硅调制器后,国际上首次把纯硅调制器带宽提高到100GHz以上。日前,相关研究成果以《110GHz带宽慢光硅调制器》为题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

    “该纯硅调制器同时具有超高带宽、超小尺寸、超大通带及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势,满足了未来超高速应用场景对超高速率、高集成度、多波长通信、高热稳定性及晶圆级生产等需求,是硅基光电子领域的重大突破,为高速、短距离数据中心和光通信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关键技术支撑,对于下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意义重大。”王兴军介绍。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全球数据总量呈指数式增长,以硅基光电子为代表的光电子集成技术成为光通信系统的重要发展趋势。在硅基光电子芯片系统中,硅基调制器可以实现电信号向光信号的功能转换,具有低成本、高集成度、CMOS集成工艺兼容等优点,是完成片上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关键有源器件。”王兴军表示,但受限于硅材料本身较慢的载流子输运速率,纯硅调制器带宽典型值一般为30至40GHz,难以适应未来超过100Gbaud通信速率的需要,因而也成为硅基光电子学在高速领域发展的瓶颈之一。

    在本次工作中,研究团队针对传统硅基调制器带宽受限问题,利用硅基耦合谐振腔光波导结构引入慢光效应,构建了完整的硅基慢光调制器理论模型,通过合理调控结构参数以综合平衡光学与电学指标因素,实现对调制器性能的深度优化。研究团队基于CMOS集成工艺兼容的硅基光电子标准工艺,在纯硅材料体系下设计并制备了在1550纳米左右通信波长下工作的超高带宽硅基慢光调制器,实现了110GHz的超高电光带宽,打破了迄今为止纯硅调制器的带宽上限,并同时将调制臂尺寸缩短至百微米数量级,在无须数字信号处理的情况下以简单的二进制振幅键控调制格式实现了单通道超过110Gbps的高速信号传输,降低了算法成本与信号延迟,同时在宽达8纳米的超大光学通带内保持多波长通信性能的高度均一性。

    “研究团队在不引入异质材料与复杂工艺的前提下,实现了硅基调制器带宽性能的飞跃,未来还可实现低成本晶圆级的量产,展示了硅基光电子学在下一代超高速应用领域的巨大价值。”王兴军说。

相关报告
  • 《光子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可与硅媲美的光基计算机硬件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25
    •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日本电话电报公司(NTT)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最新一期《自然·光子学》杂志撰文称,他们研制出一种光基计算机硬件,其性能可与硅基器件媲美。 计算机科学家一直很清楚,通过修改硅基计算机的零件来提高计算机速度的时代即将结束。为此,许多人将目光投向了量子计算,希望借此获得更快的计算速度;也有人在另辟蹊径,尝试其他方法,例如在计算机内部使用光而非电子来移动数据。 目前,光通常仅用于长距离传输数据。但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已经开发出部分基于光的计算设备,这些设备的表现可与基于电子的硬件相媲美。 要想真正实现在计算机硬件中仅使用光作为数据介质传输数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工程师们正尝试在可行的区域使用光;而在其他地方使用电子。由于计算机设备必须能在光和电子这两种数据介质之间进行转换,因此,这样的设备一直“难产”。 此前,科学家也研制出一些相关设备,但这些设备耗电太多,而且光电之间的转换过程太慢。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光子晶体,其能使光按需跟随指定路径行进,并在需要用其产生电流时被吸收。这种光子晶体也能逆向工作。 研究人员称,他们借助这种光子晶体,制造出了电转光设备以及光转电设备。然后,他们使用这些设备制造出了一个运行速度为40Gbps的电光调制器(每比特耗能仅为4.2焦耳)、一个运行速度为10Gbps的光接收器,并将这两款设备组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一个晶体管。这项研究表明,有可能制造出能与硅基器件竞争且很快会超越它们的混合电光器件。 传说中的光子计算机因其能耗低,速度快,容量大而被物理学家青睐。如今的半导体计算机与之相比就像粗糙的儿童玩具。但光子计算机距离商用还远得很。光子虽然轻巧且不互相干扰,但操纵它可比耍杂技难多了。有些研究者努力减少光电转换环节,有些研究者开发新式光电转换器件。哪条路线通向成功?我们翘首以待。
  • 《超冷原子量子计算与量子模拟领域获重大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6-22
    •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苑震生等在理论上提出并实验实现原子深度冷却新机制的基础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实现了1250对原子高保真度纠缠态的同步制备,为基于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规模化量子计算与模拟奠定了基础。近日,国际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以“首发”形式在线发布了该研究成果,审稿人给与高度评价。   量子纠缠是量子计算的核心资源,量子计算的能力将随纠缠比特数目的增长呈指数增长。因此,高品质纠缠粒子对的同步制备是实现大规模纠缠态的首要条件。但是,受限于纠缠对的品质和量子逻辑门的操控精度,目前人们所能制备的最大纠缠态距离实用化的量子计算和模拟所需的纠缠比特数和保真度还有很大差距。   光晶格超冷原子比特和超导比特具备良好的可升扩展性和高精度的量子操控性,是最有可能率先实现规模化量子纠缠的系统。研究团队首次提出了使用交错式晶格结构将处在绝缘态的冷原子浸泡到超流态中的新制冷机制,通过绝缘态和超流态之间高效率的原子和熵的交换,使系统中的热量主要以超流态低能激发的形式存储,再用精确的调控手段将超流态移除,从而获得低熵的完美填充晶格。该实验实现了这一制冷过程,制冷后使系统的熵降低了65倍,达到了创纪录的低熵,使得晶格中原子填充率大幅提高到99.9%以上。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发了两原子比特高速纠缠门,获得了纠缠保真度为99.3%的1250对纠缠原子。   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将通过连接多对纠缠原子的方法,制备几十到上百个原子比特的纠缠态,用以开展单向量子计算和复杂强关联多体系统量子模拟研究。同时,该工作中的新制冷技术将有助于对超冷费米子系统的深度冷却,使得系统达到模拟高温超导物理机制的苛刻温区。该研究成果将极大推动量子计算和模拟领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