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甲烷化成套技术中标大型煤制天然气项目》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13
  • 近日,中国海油所属气电集团研制的甲烷化全套技术成功中标国家能源集团20亿标方/年煤制天然气甲烷化装置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是我国自主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全套技术的首次工业化应用,对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拓宽天然气供应来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民生用气有重要意义。 气电集团于2010年开始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工艺技术和催化剂的研究,联合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攻关,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甲烷化成套技术,经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 此次中标的项目应用甲烷化全套技术,包括技术许可、工艺包、催化剂和设计服务等。其中“低循环比宽温变换甲烷化工艺”是我国第一套大型煤制天然气甲烷化工艺包,循环量较国外技术低30%,领先行业水平。 “海能”引入地学大模型 6月5日,地学大模型——GeoGPT模型在“海能”首页和移动端“海能智问”上线,面向全集团用户提供地球科学模型服务。新上线模型具备深度检索与理解、辅助科研分析、科普培训等能力。 GeoGPT是一个地球科学领域的专业基础大模型。用户可以使用GeoGPT搜索岩石特征、地质结构、油层物理等信息。该模型还具备文献智能解析、复杂术语识别等功能。 GeoGPT模型是“海能”人工智能模型在专业能力方面的重要扩充,与“海能”基础语言大模型、DeepSeek模型共同形成了“2+1”通用与专业融合发展的大模型格局。 万吨平台“盖楼顶” 近日,在海油工程青岛建造场地,历经6个月的建造,涠洲11-4CEPD平台顺利完成主结构封顶。涠洲11-4CEPD平台是一座8腿带井口中心处理平台,长84.5米、宽35米、高44米,设计浮装及拖航重量约14600吨。 项目建造初期,项目团队强化精益管理理念,围绕模块化建造与一体化施工深度融合的管理理念,对关键前置条件进行专项管理。平台最终实现一体化完成率99%,较传统建造模式极大提高了施工工效,节省了机械设备投入。项目团队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将甲板片划分数量由14个精简为11个,有效缩短总装施工周期。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9940-1.html
相关报告
  • 《在宁波,中国海油要造个天然气储运大基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7
    • 在宁波,中国海油要打造一个千万吨级LNG储运基地。 往宁波市中心东行50公里,有个北仑区。15年前,就是在这里,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开始孵育。 弹指一挥间,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首批5座储罐已经于近日全部完成升顶,它们都是目前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储罐。 如果一切顺利,2025年三期项目将全面建成投产,届时LNG年接收总量将会达到1200万吨。宁波绿能港也将成为国家千万吨级LNG储运基地,亦是国内最大的LNG接收站之一。 而这,还只是中国海油绿能港家族的其中一角。 01 LNG,不够 能源转型的当下,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体系中所占分量早已非往昔能比。这从最直观的消费可见一斑。 2015年至2023年不到10年的时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由1931亿立方米翻倍至3945.3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天然气也在快马上产,连续七年增产已超百亿立方米。 不过在飙升更快的消费量面前,这还远远不够。像今年预计全年天然气消费量可达4200亿~4250亿立方米,而产量,预计只有2460亿立方米。 庞大的缺口,只能从外部搬救兵。比起管道气,LNG(液化天然气)凭借热值高,储运方便,接收站灵活等,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在交通领域,LNG重卡销量爆发式增长,船舶加注LNG燃料的需求也日益旺盛,越来越多的码头开始布局LNG加注业务。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我国对于LNG的需求。2022年起,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 海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进口LNG为7132万吨,同比增长12.6%,占到天然气总进口量的59%。与之相对应的,管道气进口量为4865万吨,同比增长6.2%,占到天然气总进口量的41%。 此外,新签LNG长期购销协议连续3年保持相对高位,新履约长协合同量914万吨/年。 02 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为满足不断上涨的进口量和容纳更多市场主体,LNG接收站作为LNG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建设也相当火热。不仅规模在不断扩大,储罐也越来越大块头。 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LNG进口商,中国海油现在拥有世界上单罐容积最大的LNG储罐,并且自主攻关研发超大型LNG全容储罐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开展超大型LNG储罐设计及建造的国家之一。 然而,从3万立方米到建成目前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27万立方米LNG储罐,冰冷直白的数字变化背后是实操难度的指数级增长。 想象一下,就像是让你把一个小保温杯变成大冰箱,块头变大的同时是设计工艺的推倒重来、用工材料的更先进更高端等等,这里面的难度可想而知。 拿最基本的保“冷”来说,就足够伤脑筋。要知道,LNG需要在零下162℃甚至更低的温度下保存,为了减少天然气蒸发,LNG储罐必须具备相当强的保冷性能。 于是,这个大冰箱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可谓是全副武装。 储罐吊顶布置了玻璃棉;中间结构类似“电饭煲”,从内到外依次由9%镍钢材料的内罐、弹性毡、珍珠岩、混凝土外罐4层结构组成;储罐底部采用具有承压能力的5层泡沫玻璃砖作为独立密闭气隙结构的无机绝热材料,以确保罐底保冷效果。 另外,为了反射太阳光,减少来自环境的热量,储罐也被大面积涂装成白色。 层层加护下,LNG储罐的日蒸发率低于万分之4.5,隔热能力与火箭燃料舱相当。 除了各种高难度工艺,在“大块头”的建设以及运行过程中,数智化也贯穿于始终。 像正在建设中的宁波绿能港三期项目,就用数智化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 LNG接收站属于危险化学品企业,要时刻做好现场设备设施的巡检及跑冒滴漏排查。为此,中国海油气电集团自主研发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平台,以“数据+平台+应用”架构,充分融合物联网、北斗定位、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打造稳定可靠、灵活扩展的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支撑安全生产业务。 还有智能巡检机器人“小瓦”穿梭于接收站现场各个区域,手握可见光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激光甲烷气体检测仪等高端装备,在接收站切换着各种角色,为一线作业人员的巡检带来了不少便利。 03 中国海油的绿能港家族 作为全球第二、中国最大的LNG贸易商,LNG在中国海油的能源版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实,包括宁波绿能港在内,中国海油目前已经拥有4个绿能港,而绿能港,也是中国海油布局综合能源帝国的一个侧影。 不只是LNG接收、外输,绿能港其实是一个大型综合能源供应基地和重要能源枢纽,还兼有冷能利用、燃气发电和天然气制氢等多功能。 譬如,从接卸、储存、加工,并经过统一调配将天然气输送至千家万户,宁波“绿能港”正由LNG接收终端向集散中心转型发展,集聚多功能综合服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采用自主技术建设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冷能发电装置——中国海油宁波“绿能港”5兆瓦级冷能发电装置项目,已于去年完成主体施工,标志着我国LNG冷能发电自主装备技术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盐城“绿能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接下来还将探索燃气制氢、冷能发电等LNG能源应用场景。 中国海油以湄洲湾“绿能港”为龙头,在福建省建立了国内最完整的LNG产业园,包括燃气电厂、冷轧钢厂、冷能空分、槽运物流基地等,成为中国第一个利用LNG冷能形成的具有节能环保性的产业园区……中国海油的综合能源帝国,也随着绿能港上一个个LNG储罐“大块头”拔地而起,一个个LNG能源应用场景浮现而更加壮大。
  • 《煤制天然气项目装置有望用上国产催化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29
    • 12月18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大唐完全甲烷化催化剂工业应用评估会在大唐克什克腾旗煤制天然气有限公司现场举行。专家组实地查看了催化剂热点位置、热点温度、产品气质量等关键参数后认为:大唐SNG催化剂运行情况与同期进口催化剂相比具有更加优异的性能及预期寿命,具备了SNG催化剂全部国产化替代的条件,对降低国内煤制天然气工厂运行成本及甲烷化技术国产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自主研发的SNG催化剂于8月下旬在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公司成功装填,装填量约11.5吨,实现了国产SNG催化剂首次在工业装置上的部分国产化替代。截至12月18日,该催化剂运行超过100天,最高负荷107.64%,平均负荷高于90%。在此运行期间催化剂热点位置一直维持在催化剂床层10.76%的位置,未见下移,证明其各项技术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可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大唐化工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梅长松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 据了解,该院于2007年开始合成气完全甲烷化催化剂的开发,历经小试催化剂配方定型、百千克级/天中试放大生产直至吨级/天的工业化生产。同时,他们还利用其承担的国家“863”项目课题,进行合成气完全甲烷化成套工艺技术开发,在山西潞安煤基合成油项目现场建成3000Nm3/天SNG工业侧线装置,并在该装置上完成催化剂4300小时的工业侧线验证。2014年12月,该完全甲烷化催化剂通过了石化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专家组建议加快合成气完全甲烷化催化剂工业生产线建设,在煤制天然气工厂生产装置上尽快推广使用所生产的催化剂。 为加快SNG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大唐化工院与生产经验丰富的湖北荟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SNG催化剂的工业生产,并于今年8月下旬在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甲烷化装置上装填SNG催化剂并实现成功运行。 据梅长松介绍,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投入运行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有5个,正在建设及规划的煤制气项目多达数十个,总产能超过千亿立方米。在此之前,煤制天然气企业需要从国外进口SNG催化剂,价格十分昂贵;而使用国产SNG催化剂,可节约产品成本,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