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相钙钛矿氧化物中原子级协同活性位点实现超快电催化析氢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26
  • 氢能由于高效、清洁环保、可以存储与运输等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应用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电催化分解水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制氢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电催化析氢(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反应是电解水制氢的关键步骤,因此开发高效的电催化剂来降低HER反应电位,从而减少能量损耗,一直是电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碱性条件下温和的反应条件,所以工业上常在碱性环境下电解水制氢。由于额外水解离过程能垒的存在,相较于在酸性介质中,碱性HER过程的动力学要更缓慢,这使其更具挑战性。例如,由于不利的水解离动力学,在酸性环境中贵金属Pt的活性比在碱性环境中要低2-3个数量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者们通过将贵金属Pt与水解离能力高的金属(氢)氧化物偶联,成功设计了许多具有协同催化作用的复合物,但是该策略仍然受限于成本高昂和制造工艺(例如,电沉积,湿化学路线)复杂等缺点。此外,在这些复合物系统中,活性位点的随机分布会使得反应路径变长,从而引起不利的物质扩散和反应阻力。目前,除了水解离和H吸附过程,只有少许研究探索OH - 离子脱附在碱性HER电催化中的作用。实际上,OH - 在催化剂上的强吸附会阻碍水的离解过程并会毒化随后的H结合位点,不利于HER的进行。因此,高性能的碱性HER催化剂也应当具备不强的OH – 的吸附能力,以便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使得整个反应快速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开发一种具有较短的反应路径并且可以有效协同催化H 2 O解离,OH - 脱附和H吸附过程的单相催化剂来催化碱性HER是迫切需要且极具有吸引力的。在过去的一段时间,过渡金属氧化物(TMOs)作为一类高性能的碱性析氧电催化剂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另外,也有文献将TMOs用作水解离促进剂与高活性酸性HER催化剂复合以增强碱性HER性能。但是由于其不合适的H吸附能以及较差的本质导电性等缺点,纯TMOs催化剂的碱性HER活性往往不高。而在所有TMOs中,可以包含多种金属离子的钙钛矿氧化物由于其结构和组成的灵活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催化反应中。钙钛矿氧化物的多离子(包括金属离子和氧离子)属性和结构可调性能够赋予其独特的电子和导电特性,进而调节反应中间体的结合能和电子传输行为,最终改善其催化活性。因此,在单相钙钛矿氧化物体系中,针对碱性HER电催化过程的各个步骤,设计具有多个催化位点协同催化的催化剂体系是有可行的。但是,这仍然是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以及这样的体系到如今还没有实现。

    在 南京工业 大学邵宗平教授 和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朱印龙博士(共同通讯作者) 团队等人带领下,与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固体化学物理研究所 和 台湾同步辐射研究中心 合作,发现了一种具有不寻常超交换效应的单相钙钛矿氧化物SrTi 0.7 Ru 0.3 O 3- δ   (STRO),它通过原子尺度的协同活性中心在碱性介质中表现出优异的HER催化性能。根据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了STRO钙钛矿中多个原子级活性位点之间的内在协同作用,可以精准地催化HER在碱性介质中的不同基本步骤:即Ti位点可以几乎无动力学障碍地进行水解离,Ru位点有利于OH - 脱附,以及非金属氧位点(包括氧空穴/晶格氧)促进H中间体的最佳吸附和H 2 析出。该成果以题为 “Single-phase perovskite oxide with super-exchange induced atomic-scale synergistic active centers enables ultrafast hydrogen evolution” 发表在了 Nat. Commun. 上。

相关报告
  • 《大化所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3-09
    • 近日,大化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利用火焰喷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 , FSP)的高温淬火过程,将金属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锁定在亚稳态,从而大幅增强了晶格氧的活性,使CO氧化反应速率比传统催化剂的反应提高了10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 由氧化物中晶格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循环广泛存在于催化氧化反应中。其中,晶格氧的释放速率是反应的速控步骤,因此,增强晶格氧的活性,从而加速氧化还原循环,是促进催化氧化反应的重要手段。该团队巧妙地利用高温淬火的方法,在保证氧化物晶体稳定形成的同时,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属—氧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处于过饱和的亚稳定状态。新鲜制备的Ce-Zr固溶体氧化物中未发现氧空位,亚稳态的晶格氧可稳定存在,而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如低温还原、真空处理、担载金属等)即可释放出大量活泼氧,为CO催化氧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发现,与共沉淀法制备的Ce-Zr氧化物相比,采用FSP方法制备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数量增加了19倍。该研究成果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 《苏州纳米所NANO-X在热迁移构建W-W双位点促进碱性电催化析氢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过渡金属碳化物由于碳原子嵌入钨晶格中导致其费米面附近的态密度具有类贵金属铂的电子结构,因此被理论预测在电催化析氢反应(HER)中具有类铂的催化属性。与传统的酸性HER相比,在具有大规模产氢潜力的碱性环境中,碳化钨材料的析氢性能并没有如理论预测一样,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属钨的d轨道电子填充数在半填充以下,缺电子而富空轨道,这虽然非常有利于碱性HER反应底物H2O分子的吸附和解离,但是解离出的H*和OH*中间物种的脱附却异常困难。其中氢的脱附困难,导致较差的HER活性,而W-OH*的强吸附作用则会导致W位点的深度氧化形成惰性的WxOy物种,这类典型的酸性氧化钨物种在碱性环境极易刻蚀溶解,伴随而来的是活性位点的坍塌和催化活性的衰减。因此,探寻具有类铂电子结构的碳化钨催化剂,且同时具备高效的解离水和脱氢催化活性,成为未来碳化钨基碱性HER催化剂设计的关键。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单原子材料在均相、非均相体系中取得了远高于常规体相材料的催化活性。近来,以单原子材料作为母材,通过外界的热、光、电等因素的刺激诱导,可以合成出比母材更高催化活性的原子团簇材料。究其原因,主要是介于单原子和纳米晶之间的亚纳米团簇材料活性位点之间的空间几何距离更近、位点之间直接以金属键键合、金属键/非金属键均处于不饱和配位状态,这些优势使得原子团簇材料理论上在小分子(HER, OER, ORR, NRR, CO2RR等等)催化反应中底物的吸附、活化和产物吸/脱附上具有更佳的活性。但是,目前报道的单原子母材反向合成原子团簇材料的工作,仅仅停留在在管式炉中定温度的碎片式制备,从单原子到纳米晶演变过程电子结构的细微变化,目前仍然难以捕捉和解析,这使得原子团簇的可控合成难度非常大。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的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NAP-XPS)可以在不同温度、气氛条件下模拟管式炉的合成条件,直接在变温条件下记录目标元素的光电子能谱。   近期,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Nano-X崔义研究员联合先进材料部赵志刚研究员团队基于前期对钨单原子材料制备(Nano Energy 2019, 60, 394–403)和钨电催化析氢反应(Nano Energy 2020, 68, 104335)的研究,进一步地,以单原子钨作为母材,基于热迁移团聚策略,依托苏州纳米所Nano-X的NAP-XPS表征设备,原位揭示了单原子-钨原子团簇-碳化钨纳米晶生长过程电子结构的演变机制,基于NAP-XPS与手套箱电化学工作站真空互联的优势,准原位解析了钨原子团簇的碱性HER催化机制。合成和催化机制的原位/准原位解析有助于加速类铂、高活性碱性HER钨团簇催化剂的开发。  该研究工作为亚纳米级原子团簇材料的可控合成和相关电催化机制的解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研究思路。相关工作以Thermal migration towards constructing W-W dual-sites for boosted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Nano-X博士后陈志刚和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许雅枫,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崔义和赵志刚。同时,基于上述工作的原位表征基础,崔义研究员团队在W-Ni双金属合金碱性电催化析氢反应上也取得了初步进展,相关工作以Tungsten-nickel alloy boosts alkalin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为题发表于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相关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Nano-X硕士研究生杨娜娜和博士后陈志刚,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崔义和博士后陈志刚。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年交叉团队、江苏省博士后基金和Nano-X的大力支持。   相关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28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