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携手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联合发布《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9-26
  • 2023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与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Wiley)三家国际出版集团共同完成的《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中英文版)(简称《指南》)正式对外发布。人工智能内容生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简称AIGC)发展迅猛,其智能文书、学术期刊审稿和作者自行校验等功能在学术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与此同时,AIGC可能会被滥用或成为“学术造假”的工具,产生诸如著作权归属、学术不端、算法黑箱、数据和隐私保护、内容虚假等科技伦理问题。为此,在科技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的指导和支持下,中信所牵头联合爱思唯尔、施普林格·自然、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共同编制《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

    《指南》针对学术出版中AIGC的使用边界、标注、责任划分等问题开展研究,详细阐述了学术出版中AIGC的使用原则,并且为作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等相关主体介绍了在学术出版研究开展和论文撰写、投稿、论文发表/出版后各阶段符合诚信原则的行为框架或实践指导,以达到防范学术不端、凝练各方共识的目的。

    国际科学、技术与医学出版商协会(STM)中国顾问颜帅表示:“我很高兴看到中信所联合爱思唯尔、约翰威立、施普林格·自然等国际出版机构制定本指南。这份《指南》为论文作者、研究机构、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等如何负责任地使用AIGC提出了建议,包括如何对AIGC使用情况进行充分、正确的披露和声明。因为AIGC的使用是一个非常动态的领域,STM也希望各方献计献策以适应未来。在现阶段本《指南》是务实且有作用的。”

    施普林格·自然科研总裁Steven Inchcoombe表示:“鉴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特性,《指南》也是迭代的,将随着该技术本身的发展,包括与之相关的挑战和益处,而持续发展。”

    约翰威立国际出版集团科研诚信政策与战略总监Michael Streeter表示:“鉴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的发展速度,我们需要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对话,以解决从科研到出版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方应如何在确保诚信和透明原则下运用这项技术的问题。”

    爱思唯尔学术期刊副总裁李统胤(Peter Lee)表示:“爱思唯尔关于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政策注重负责任的使用保密性和对隐私的保护,以及确保为作者、审稿人、编辑和其他贡献者提供透明化的信息。这一方法符合由中信所发布的相关原则及指南。我们相信中信所发布的这份指南将协助科研界以负责任、透明化的方式使用人工智能。”

    中信所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共同发布本《指南》,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强AIGC在学术出版过程中的规范化使用,推动各方对这一问题形成共识,促进科技在公平、公正、有序的大环境中有序发展。在保障AIGC技术对提高论文质量和撰写效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提高学术出版的公信力和声誉,增强科学研究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中英文版同步发布,下载链接如下: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yZeFxUy26N1WjInMDF6fQQ
相关报告
  • 《《中国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开放科学技术指南》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24-07-11
    • 中国是全球OA论文发表最多的国家,形成了一批我国自主建立和运营的开放科学平台,出现了由我国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团体发起的开放科学社区。在我国的政策、基础设施、研究文化背景和条件下,参考国外已有的针对早期职业研究人员的开放科学实践指导文件,我们制定了该《中国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开放科学技术指南》。作为一本开放科学“活”工具书,帮助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快速方便地开始开放科学实践,与尽可能多的人分享研究。 国际上通用的“早期职业研究人员”范畴: “早期职业研究人员”(Early Career Researcher, 简称ECR),通常指刚开始科学研究职业生涯的研究人员。不同国家和机构对此术语的定义可能略有不同,包括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获得博士学位后的5-10年的研究人员,在我国一般被称为青年学者、年轻科研人员等。 在转向更“开放”科学的过程中,早期职业研究人员(ECR)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是开放科学运动及制度变革的当前参与者和未来决策者,对于塑造未来的科学文化至关重要。提升ECR的开放科学能力,也一直是全球主要国家、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实施开放科学战略的优先事项。 指南的共同编写者们认为,开放科学对早期职业研究人员的价值包括: 对于ECR来说,尽早地、力所能及地开展开放科学实践和活动,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包括但不限于: (1)提高研究质量和研究信心。以透明的方式规划工作流程时,研究工作更容易被别人重复使用,错误更容易识别和纠正,这反过来又能加强和提高其影响力。另外,提高所用方法的透明度有助于建立对科学方法的信心。 (2)增加个人科研影响力:通过开放获取出版、共享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提高研究的可见性和影响力,从而加速职业发展。有研究已经表明,开放获取可以增加论文的引用,还可以帮助您收获多次引用(例如代码的引用,数据的引用,文章的引用...)。 (3)促进合作:通过共享成果,您可以更容易地与其他研究人员建立合作,这反过来又可以带来新的研究机会和合著。开放科学的实践还鼓励跨学科和国际之间的合作,这是一个扩展网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及参与更大规模研究项目的机会。 (4)提高个人的学术声誉和诚信度:开放获取数据和方法可以让其他研究人员复制和验证研究结果,这表明了您对自己研究真实性的承诺和“信心”。在向期刊投稿时共享数据也会更得到审稿人的青睐。 (5)适应科研规范和资助要求:越来越多的科研资助机构和期刊要求研究成果开放获取。通过积极参与开放科学,您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要求并增加获得资助的机会。从普适性角度,本指南的技术路线涵盖ECR研究周期的5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选题;第二阶段、研究设计;第三阶段、分析研究;第四阶段、出版交流;第五阶段、评审与推广。在每个阶段列出了ECR可以采用的开放科学实践与操作方法。 本指南目录如下:欢迎开展本指南的合作与交流:本指南是一本开放协作、广泛参与贡献的开放科学“工具书”,希望更多的开放科学实践者、开放科学案例贡献者、对开放科学感兴趣的科研人员等,与我们联系和合作,共同加入到本指南的撰写、完善和更新,推动该指南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早期科研人员,以及成为开放科学的“交流阵地”。 本指南的共同撰写者如下:陈雪飞,刘静羽,许哲平,黄金霞,王昉,王元新(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胡传鹏(南京师范大学)卫垌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杰龙(中国科学院大学)陈  蕾(浙江大学)宁  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岳培(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  铮:(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徐  琛,葛  纪,李子璐(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一鸣(北京大学) 联系邮箱:openresources@mail.las.ac.cn
  • 《国际科学理事会发布《科学出版的关键原则》报告》

    • 来源专题:科技出版市场动态监测
    • 编译者:崔颖
    • 发布时间:2024-12-10
    • 一、原则发布背景     2019年,国际科学理事会(ISC)成立后不久,成员单位,包括主要的国际科学联盟与协会、国家及地区科学组织(如科学院与研究理事会),以及国际联合会和学会,被邀请就当前科学面临的最重要议题进行意见征集。其中,“科学出版”被认为是“科学政策”领域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并被列为ISC 2019-2021首个行动计划的优先事项。     ISC理事会随后成立了一个国际工作组(成员构成见图1),任务是提出服务于科学需求的科学出版原则,并评估改革的必要性。2020年,工作组进行了实质性工作,其中包括在当年晚些时候与ISC成员开展三场咨询研讨会,收集关于该项目的反馈意见。工作组的研究得出结论,改革是必要的,并提出了七项关键原则,原则获得了80%至90%成员的认可。随后,修订后的文件提交给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组织的专家团队进行审阅,并进一步修订后提交ISC理事会。理事会同意将其作为ISC报告出版,题为《开放科学记录:让学术出版在数字时代服务于科学》。后续讨论增加了第八项原则,即科学出版应对科学界负有一定程度的问责。     本文概述了这八项原则,这些原则于2021年10月的国际科学理事会全体大会上获得压倒性支持。此外,与这些原则相辅相成的讨论文件《科学出版改革的理由》,评估了这些原则在实践中的实现程度,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所需解决的问题。 图1 国际工作组成员名单     二、八项原则     1. 思想的快速、全球传播是科学过程的核心。应确保科学记录面向作者和读者实现普遍、及时的开放获取,不设置参与门槛,尤其是基于支付能力、机构特权、语言或地域的障碍。     过高的价格使许多作者和读者无法接触到科学记录。真正的开放获取对读者和作者都是可负担的。商业出版模式基于间接的代理指标(如文献计量指标)来评估科学质量,这种模式激励研究者发表在昂贵的期刊中,售卖“地位指标”而非科学质量,抬高了商业出版的成本,许多机构和个人无力承担,从而割裂了国际科学界。这种由主要商业期刊出售地位指标的做法有可能取代高效的地区出版系统。记录科学出版物的索引是科学工作的发现代理。它们偏向于“全球北方”的产出,因此使得“南方”产生的许多知识变得不可见。     2. 科学出版应默认采用开放许可,支持重用和文本数据挖掘     目前,科学记录因受到限制性许可的约束,大部分内容无法用于重用或现代知识发现方法的应用。部分出版商通过限制元数据访问垄断了知识。     3. 严格、及时和持续的同行评审在科学记录的创建与维护中应继续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的同行评审因需求激增而逐渐不堪重负,其范围有限,常常效率低下且不一致。已有更高效、可扩展的开放同行评审流程,可以用于出版前后评审,不仅能促进科学概念的发展,还能为评审者带来益处,更好地利用科研机构资源,并激活自动化程序的潜力。     4. 支撑已发表真理声明的数据和观察结果应可供同时审查并附有必要的元数据     科学方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支持已发表声明的证据必须能够同时接受同行审查。数据的获取应遵循“可发现、可获取、可互操作、可重用”(FAIR)原则,同时考虑安全、隐私等适当的保护措施。     5. 科学记录应以确保后代开放访问的方式维护     现有的排序算法可以创建一个包容性的“版本记录”,供研究者访问,而不只是导向排他性的“正式版本”。这种转变至关重要,它将规避传统“高影响力”期刊导向的路径依赖,使“全球南方”学术成果摆脱被边缘化的境地。     6. 不同学科和地区的出版模式和出版多样性应适应各自需求,同时促进跨学科与地区间的互操作性     技术发展已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需要制定一项联合行动计划以推动相关创新,包括多语种交流的程序开发。     7. 出版系统应设计为能够持续适应有益变革,而非固化阻碍变革     来源于印刷时代的过时出版模式应被更加迅速、高效、灵活的开源形式及其他数字时代功能所取代。这种转变对科学和社会的需求至关重要。     8.科学知识传播的治理过程应对科学界负责     对科学知识及其研究评价指标的访问正日益被主要商业出版商和技术公司垄断,这些机构的首要责任在于投资者而非科学或公众利益。随着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科学中的作用不断增强,确保科学利益优先,科学界对关键标准的问责至关重要。 图2 八项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