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6
  • 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约揭牌仪式暨科技合作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江西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主任刘奇,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出席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将面向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集聚中国科学院及江西省创新资源,组织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引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促进科技、产业、金融等要素紧密融合,提升江西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和带动江西产业转型升级,为江西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白春礼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院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取得的丰硕成果。白春礼表示,共建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区域跨越发展是省院双方贯彻落实国务院中部地区崛起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大部署,是面向江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与发展核心需求的重要举措。自2003年正式建立科技合作关系以来,中国科学院和江西省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下一步中国科学院将进一步围绕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继续为新时期江西经济社会创新发展做好科技支撑。

    白春礼说,进一步做好院省合作工作,一是要以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成立为契机,积极探索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道路和新模式;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战略合作,力争在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亚热带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共同打造特色学科和产业创新集群;三是梳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卡脖子”科技问题,集智攻关,构建相互交融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四是要积极推进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

    刘奇对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对江西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推进创新江西建设,迫切需要与中国科学院保持更紧密、深入的合作。希望中国科学院以此次签约为契机,进一步支持江西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推动大科学装置在江西落户,更多团队、成果、项目、资源在江西扎根;着力推动江西航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着力研究推广生态环境治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和绿色制造、节能减排等先进技术;着力推动扶贫、扶智、扶技相结合,加大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力度;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团队,为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

    刘奇指出,江西将认真落实好省院会商合作事项,全力支持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建设,及时解决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中国科学院人才团队在江西创新创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努力把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打造成省院科技合作的示范基地,推动省院合作结出创新的丰硕果实。

    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与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江西中心签署了研发项目、创新平台、人才团队、产业基地等系列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结束后,白春礼、刘奇一行还考察了国家硅基LED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江西省科学院。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已有30多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与江西省开展了科技合作,产业化项目累计达100多项,累计为地方企业新增销售收入210亿元,新增利税35亿元。仅2017年,中国科学院与江西当地企业的各类合作项目共达78项,合作领域涉及新材料、先进制造、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年销售收入达56.1亿元,实现年度利税10.0亿元,折合社会效益51.0亿元。

    中国科学院、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36078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0-14
    •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江西省委副书记、省长易炼红出席揭牌仪式并致辞。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党组成员、秘书长汪克强和来自院内近20家单位有关院士专家参加。揭牌仪式由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李炳军主持。 揭牌仪式上,汪克强宣读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通知。易炼红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向中国科学院长期以来对江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设立,填补了江西无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对江西省进一步优化创新格局、完善创新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衷心希望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强化“产学研用金”结合,加快推动江西省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院省双方以此次揭牌为新的起点,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提升合作水平,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江西省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与中国科学院一道,全力以赴把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好、发展好、利用好,使之成为院省合作的新标杆;在中国科学院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强化江西的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有关产业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及时解决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每位科研人员在江西工作安心、发展顺心、生活舒心。 白春礼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是院省双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战略举措和重大进展成果。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在江西省设立的第一个院属事业单位,是院省科技合作的里程碑。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承担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在赣江创新研究院发展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胆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探索,探索建立新时期科研院所现代治理体系;牢固树立人才为本理念,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努力营造“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的创新生态;打破地域、区域、领域的界限,有效集聚各类相关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完整创新链条,建立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和合理的利益反馈制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与赣南红色基因相融合,牢固树立“创新为民、科技报国”的科研价值观,让青春在赣江创新研究院发展中闪光,努力把赣江创新研究院早日打造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国家科研机构。 白春礼、易炼红等共同为“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揭牌,并参观了实验室。 根据院省共建协议,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规划用地1130亩,目前一期7.35万平方米已经投入使用,二期今年底开工建设,将形成科研教学、技术孵化、生活一体化的综合性科研聚集基地。
  • 《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3-25
    • 3月23日,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在南京揭牌。2018年底,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试点建设,省工信厅同意依托由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常州第六元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常州二维碳素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的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石墨烯创新中心试点建设载体。该公司在管理架构上采用“公司+联盟”的新模式,凝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55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常州大学等知名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创新中心建设,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江苏是国内较早进行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省份,已形成相对完整的石墨烯产业链,产业化进程全国领先,拥有一批骨干企业。 江苏省工信厅机关党委书记熊建国表示,江苏将从顶层设计、政策、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系统部署,培育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加快推动石墨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发展。 当天下午举行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论坛,由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常州石墨烯小镇等单位共同主办,旨在进一步展望石墨烯产业前景,交流探讨石墨烯产业前沿技术的重点突破方向,重点从石墨烯装备与标准、氧化石墨烯制备与应用、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进展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以期推动石墨烯原创技术创新,引领石墨烯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副院长董国材提出,发展石墨烯产业,要重点做好石墨烯材料的检测工作,建立石墨烯标准平台组织,加快石墨烯检测方法研制;同时引导下游应用,为上下游提供产业提供统一的评价方法,降低产品在使用、运输等过程的安全隐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朱彦武表示,石墨烯产品应以体现石墨烯不可替代的优势作为最终目的,此外,石墨烯产业化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尤其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以及产学研深入合作。 江苏江南烯元石墨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瞿研说,国家高度重视石墨烯产业的发展,但石墨烯产业仍存在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应用市场有待拓展、标准体系有待建设等问题。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将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抢占战略必争领域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树立江苏石墨烯品牌标杆,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 据悉,江苏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将以国家重点领域和石墨烯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突破制约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的技术和机制障碍,同步开展国家必争领域的前瞻性技术研发,抢占全球未来制造业制高点。